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以武俠之名,寫人性之實:致永遠退出江湖的金庸大師

以武俠之名,寫人性之實:致永遠退出江湖的金庸大師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金庸以武俠之名,寫人性之實。一筆一畫,寫的都是人生百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我永遠記得自己的第一本和第二本書──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錄》與金庸的《笑傲江湖》.我不知道這對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會不會是很奇怪的書單,畢竟應該沒有多少父母希望小孩對於小說閱讀的第一印象是十年復仇記或滅門慘禍。總而言之,是這兩本書開始了我閱讀、甚至形塑價值觀的旅程.

記得一開始接觸金庸的時候,不知道是從哪邊聽到的傳聞,以為未曾蒙面、已經過世的爺爺也非常喜歡金庸。心思單純又天真的我,覺得如果能透過閱讀一樣的書籍、愛上一樣的作者,或許我和生死相隔的親人可以有更多羈絆吧?因為這樣的緣由,從此開始了我進入武俠的不歸路。

挑燈夜讀,讀的是金庸

「欲罷不能」應該是所有金庸迷看書時的共同體悟,總恨不得馬上嗑完手上那本書。我永遠記得自己只花了一個晚上,就把《神鵰俠侶》第四本讀完的暢快、以及狂喜之後的莫名失落。

我的這一雙眼睛就是看金庸看壞的;因為坐著看看了太久,屁股太酸太麻,因此到最後都是躺在床上猛讀金庸的.到了晚上就寢時間後,因為怕開燈會讓家人知道自己還沒睡著,我是真的秉持古人「挑燈夜讀」的精神,在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拿著手電筒窩在被窩裡面一字一句貪婪的擷取。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沒有平板的年代,自己跟國中死黨在國三時把各種參考書堆在桌子上當作堡壘,中間像座神壇一般供奉著那個時代的追書神器──下載了金庸全套的電子辭典。

到了高中以後仍是死性不改,但多了點放蕩不羈與率直任性,索性就在上課時直接把整本《笑傲江湖》平平的放在書桌上細讀,讓老師以為我嫌上課進度太慢而正在上進的自修。而一本又一本被沒收的金庸小說,彷彿記錄著我怎麼度過苦悶的學生生活.

金庸故事的迷人之處

小時後,總覺得那些神功秘籍、主角奇遇才是武俠小說的精髓。誰能夠忘記光明頂六大派圍攻明教時,無門無派曾阿牛單身一人神功無敵的情景;看過令狐沖與向問天背靠背拒黑白兩道天下英雄於涼亭之外,全無內力卻仗著一柄濁劍「無招勝有招」而敗走梅莊四友,誰能不為之傾心?喬峰、虛竹、段譽三個誤打誤撞的結義兄弟,在少林寺前力抗天下英雄的場面,此生怎麼能夠忘卻?

恨不得親眼目睹「亢龍有悔」的英姿,掌掌都如蕭峰大俠般的氣魄般,有去無回.就算以一敵二、冰蠺奇毒與斗轉星移仍不放在眼裡。身負逍遙派「小無相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陽掌」及三大高手內力的小和尚虛竹,灰袍翩翩如一隻花蝴蝶般,穿梭在星宿老怪一掌快似一掌的魔功裡,仍是進退瀟灑、游刃有餘。而整部天龍八部讀者不知道盼了多久的場面、總算看到書呆子段譽掌握了「六脈神劍」的精髓,如臂使指的無形劍氣殺的對方左支右絀,所謂武林泰斗南慕容也不過如此。第一次看到這樣場面的人哪有不熱血沸騰。

長大了以後,才知道金庸故事真正的迷人之處,其實在於每個不同的成長階段下,看同樣的情節總會有不同的體悟。只有隨著年歲漸增,才能如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去體悟故事裡不同情節的感觸.

小時候總羨慕楊過風度翩翩、紅粉知己眾多,長大後最欣賞的卻是他敢恨敢愛的真性情。青年時愛段譽的迂、虛竹的傻,後來才知道最難能可貴的是喬峰的魄力.

從前不懂令狐沖夾處在黑白兩道中間的身不由己,總覺得崇尚自由的他大可率性而為笑傲江湖。多了點歷練後才知道「身不由己」的難處,以及每個時代下偏見、社會建構力量的可怕與無奈.

初遇武俠小說,總為故事情節的高潮起伏而大呼過癮;對於其中的情緒與人物刻畫,反倒沒有太過於注意.長大以後才赫然發覺,那都是金老血跡斑斑的漂泊,淬鍊而成的人生體悟。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金庸以武俠之名,寫人性之實。一筆一畫,寫的都是人生百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游星戲斗弄日月,醉臥雲端笑人間

愛金庸,是因為故事的人物替我們活過了從沒可能的生活;愛金庸,是因為小說裡的情節簡直就是自己人生的寫照.那種共鳴、那種感同身受、那種神遊於武俠世界中的暢快與感動,是什麼體驗都無法取代的.

長大以後發覺能夠保有單純的快樂真的好難,所有過去看似能引起自己興趣的東西都漸漸褪去了吸引力。只有金庸全集,仍能在每個階段裡供人細細品味,咀嚼文字中蘊含的情感、用靈魂感受那種共鳴.

謝謝金大俠引領我進入的武俠世界,更謝謝他影響了我的人生、促使自己找到在紅塵中的定位。「游星戲斗弄日月,醉臥雲端笑人間」,金大師已經永遠的退出江湖了。

本文經周詣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金庸辭世”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