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曝「學生時代都沒戴套」,「前」同志郭大衛為何反對「同志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選會今(7)日舉辦「同志教育」公投說明會,反方代表郭大衛分享親身經驗,表示同性戀是「生活方式」,未成年判斷力有限,應該長大後再自己決定。
中選會今(7)日辦理公投第15案「支持國中小實施同志教育」意見發表會,由新北市鷺江國小老師翁麗淑(同時也是新北三重蘆洲區市議員參選人)擔任正方,而反對方代表則由「前」同志郭大衛上場。
正方代表翁麗淑表示,自己本身是鷺江國小的老師,在國小教書21年,是性平會理事,也是3個小孩的媽媽。翁麗淑說,為什麼要提公投、將原本就在《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的條文(也就是明定在國民教育各階段實施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提升到法律的位階?就是因為教育現場對於這個細則的實施,長久以來「過於便宜行事」,內容只停留在性騷擾防治和去除刻板印象,她批評,缺乏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的「性平教育」只是做半套,對孩子無益。
同志教育是什麼?翁麗淑說,同志教育是非常靠近每個孩子的教育,除了認識自我、了解社會有多元的真實樣貌,同時也了解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特質,並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一個寬容友善的社會環境。翁麗淑指出,同志族群長期被歧視,不敢表現自我,從以往的經驗裡,都能看到非常多的悲劇。
翁麗淑舉1994年,北一女中學生自殺事件為例,兩位女學生寫下「社會的本質並不適合我/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翁麗淑說,1994年是看不見同志的年代,但2011年,鷺江國中又有一個孩子從頂樓自殺,二邊的遺書,死亡相隔了17年,遺書都寫著自己微不足道,她說,我們應該要反省這事,若校園裡還有人覺得自己消失沒有什麼,那我們還要承受多少悲劇?

反同代表:同志教育淡化同性性交帶來的危害
而反對代表郭大衛,則是分享自己同志身份轉變、進入幸福兩性婚姻的經驗,更語出驚人的表示,自己從前的同性性行為從來沒有戴過套,就是因為太熟悉同性戀、覺得這沒什麼的心態,呼籲把同性戀視為理所當然的同志教育,排除在校園外。
「我是反對公投第15案,要在國中、國小強迫學生接受同志教育公投的反對意見代表郭大衛。」郭大衛說,他曾經有10年的同性戀生活,但在4年前他結婚了,現在和太太有2個小孩,今天用自己的故事,來說為何反對同志教育。
「以前我一直認為,同志戀都是天生的,連我媽媽發現我是同性戀的時候,我理直氣壯地跟他說,我天生就是這樣。」郭大衛說,但他的家人都很愛他,阿嬤一生的期望就是看到他結婚有孩子。郭大衛說,這些親情,都是讓他從同性戀生活走出來的動力,後來太太走進他的生命中,婚後他們也有正常的性生活。
郭大衛拿出熱線年度的成果報告,指出同志團體每年接觸3萬多名學生,而同志教育實施了13年,透過同志教育接觸數十萬的學生,會到班上講他們的故事,在黑板上留下他們的方式,他反問家長,國中國小的學生有問題,找同性戀團體,大家覺得好嗎?
郭大衛也拿出數據,指出自從民國94年實施同志教育以來,HIV的感染者人數便開始上升,根據衛福部今年11月的統計月報,累積到2017年,已有3163位學生感染愛滋。而其中感染愛滋病的原因,有8至9成都是因為同性性行為。郭大衛質疑,這些3000多位的學生及家長的權益,誰來捍衛?
郭大衛說,自己婚前很怕驗出愛滋,因為自己在學生時代就和陌生的成年男子發生性關係,他以為自己對於同性之間的性行為習以為常。他說,人對不熟悉的東西會害怕而躲避,反問同志教育會不會讓學生對同性戀更熟悉,覺得同性性行為沒什麼?質疑同志教育淡化同性性交帶來的危害。
每一次性行為,都沒有戴套
而在第二次發言,郭大衛更進一步的解釋,表示自己國小3年級的時候在一個國中的哥哥家有過性探索,發生了第一次性關係,自此打開了他對同性的性渴望,後來國中、高中都是男校,到大學都持續跟男生發生性關係,認定自己是同性戀。
郭大衛說,自己對男生的情欲從國小3年級就一直發展,是習慣了男生的情慾,但這根本不代表,他不能改變。他說同性戀需要的,不是不斷確認自己的同性戀身分,而是長大後再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過這樣的生活?他也提到,要是那時沒被國中哥哥找去做性探索,那高中時想交女朋友時,就不會因為已經習慣和男生有過性關係,覺得和女生相愛很奇怪。
郭大衛也說,他高中大學發生多次性行為,自己學生時代,「每一次跟陌生的成年人發生性行為,都是沒有戴套的,每一次喔。不是因為學校沒有教,而是衣服脫了,年紀小、不懂事又沒經驗,當然是弱勢,害羞期待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要求對方戴保險套呢?」
郭大衛說,如果只教戴保險套是有效的教育,為何年年愛滋病得病上升呢?他說,人的肛門只有一層皮膚,有700多種細菌,肛門是很不適合拿來摩擦的,而陰道有40層幾乎無菌。他說,衛福部記載這些感染愛滋的學生,他們都有爸爸媽媽,其中有196位已經過世了,其他的必須要終生服藥,反問需要在這些孩子還沒發展完全,就要實施同志教育嗎?
再提「陰道無菌說」,醫界糾錯「人體全身都有菌」
郭大衛「陰道無菌」的說法,其實早在5日的公投說明會上,反同代表政大財法系助理教授許牧彥也提過。許牧彥當時呼籲,因為陰道由40層皮膚組成,接近無菌,但肛門直腸「只有一層皮膚」,還有700種細菌,「為了你好,請不要去口交和肛交」。
不過,這樣的說法立即遭到醫界糾正。
由醫師團體共組的專欄「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指出,陰道「是有菌的」,而且不只一種,最常見的是乳酸桿菌、消化鏈球菌,和類桿菌屬。在生育年齡陰道內的細菌,大約每毫升有1億隻,數量會隨生理週期波動,只是在人體沒有疾病或不適的狀況下,這些共生菌的組成跟比例的變化,都是正常的。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