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新一代障權運動團體如何開展新的風貌?

《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新一代障權運動團體如何開展新的風貌?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運動論述與策略來看,新一代的障權運動開始挑戰環境的障礙——政策的失能。「散步」更顯示了新一代以身體經驗出發挑戰現行結構的運動策略,召喚公眾與障礙者重新理解障礙者的處境。這樣的軟性策略與倡議論述,和過去要求補助、增加服務的邏輯不同。

文:張恒豪、游鯉綺、許朝富

台灣新一代的障礙者倡議運動與行無礙

行無礙成立於2004年,行無礙關注「行」,但是「行」其實不只身體的移動,還包括「行動」和「參與」。行無礙強調:資訊無礙、牽手無礙、生活無礙,意思是從訊息的溝通開始就要無障礙,以無障礙的方式提供資訊,也將無障礙資訊清楚提供。以無障礙的低地板公車為例,行無礙強調公車資訊必須統一並清楚標示輪椅符號,從網站、APP、候車亭到公車本身不能有資訊的斷裂讓人無所適從,或要反覆查詢才能知道輪椅可及的路線。具體的實踐包括2009年將此無障礙的資訊建議提交給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捷運局,2012年製作淡水旅遊無障礙地圖(見下圖)。

圖15-1
2012年淡水行無礙地圖這是一張橫向長方型淡水無障礙旅遊地圖。圖中沿著淡水海岸線,從左邊淡水捷運站到右邊漁人碼頭。本書採黑白印刷,但原本彩色印刷的地圖上,採用綠、黃、紅三種不同顏色線條分別表示路段行無礙、輪椅需要協助以及低地板公車路線。同時,地圖上有輪椅標誌就表示該地點有無障礙設施。 |圖片來源:行無礙及淡水社區大學團隊製作、巨流出版提供

「牽手無礙」強調障礙者的社會參與不能只在障礙圈,而是要與其他非障礙者合作牽手,在不同的專業領域融入無障礙的概念,從賞蝶、賞鳥、划獨木舟、騎手搖車,每一項都開拓了彼此的視野,2006至2014年間行無礙總共辦了152場戶外活動。再從內洞森林遊樂區的無障礙步道走回社區散步,燈會、史博館,看似少數障礙者集結散步的社區節慶活動,重新帶大家看見障礙者在這個豐富多元的社會中被忽略的樣貌。

「生活無礙」整合所有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例如推動無障礙計程車的多元載具,金融無障礙擴及提款機,以及文化平權等等,再次強調障礙者要和其他人一樣「選擇」想要的生活,而這個選擇才能真正達到行無礙命名的宗旨:「隨意自在、所行無礙」。本研究選擇行無礙並不強調他們可以代表所有的障礙者或是障礙者團體[1], 而是因為行無礙在策略及論述上,和過去服務導向、聯盟導向團體有所不同。希望透過行無礙的運動策略與論述,進一步和社會模式與權利論述的在地化爭議做對話。因此,本研究採取混合研究方法,包括:參與觀察、深入訪談與文件分析。

障礙者的社群網路動員

行無礙網路社會運動推展是從資訊分享開始,從2000年發行第一份針對障礙者生活休閒的「行無礙電子報」,當時創立的目的是搜集各身心障礙團體的活動資訊,並定期撰寫障礙生活遭遇的文章——「挑戰者日誌」,初期開始發送電子報就看見了資訊快速傳遞的成效,其實包括身心障礙團體所開設的職業訓練班,報名的障礙者有半數以上是收到「行無礙電子報」而報名的。

在建立快速的資訊傳遞管道後,推展障權運動的開始莫過於2002年2月舉辦「讓礙傳出去」活動,這有別於團體代表發聲的慣例,策略上已開始進行「障礙公民參與」,讓障礙者與關心無障礙的社會大眾,在網站上分享各地拍到的「有障礙」照片,沒想到引起網民們的大力迴響,這活動行無礙並沒有發布新聞,卻超過百萬人次參與及轉分享,獲得大量媒體報導,也因為有圖有真相,來自各地被揭露的障礙地點照片有多處被改善。這活動後來更集結更多障礙團體參與,促成了日後「台灣十大障礙地點」及「鬼月特輯」台灣十大最鬼照片的延續推動(行無礙 2014)。

隨著障礙族群在網站上的互動增加,行無礙於2007年開始著手改版網站,除了集結原有的生活資訊,更進一步強化障礙社群在網路的互動與參與,例如增加全國身心障礙活動行事曆,以及維基(wiki)無障礙生活資料庫,並利用系統模組的建立,讓其他身心障礙團體網站也可輕鬆置入自己的網頁。這次的改版在同年就獲得華文部落格大獎公益應用首獎,當時評審對行無礙獲獎的理由是:

榮獲首獎的《行無礙生活網》訊息和行動俱佳,一方面提供全國身心障礙活動行事曆、無障礙線上地圖、無障礙生活資料庫,並進行國內外身障網聯播;另一方面開放網友推薦無障礙地點、舉發有障礙空間,並且實地勘查、督促改革,還舉辦國內外無障礙旅遊活動。內容實用、檢索容易、參與熱烈、成效卓著,贏得評審團高度讚賞和敬佩。

行無礙後續在網路社群媒體發展上一直持續參與及應用社群媒體特性,陸續推出噗浪及臉書社團及粉絲專頁,也因為網路載具的特性,行無礙在議題上邀集障礙公民參與的速度更迅速,包括低地板公車議題的座談,還有首次以「群眾外包」的精神,在2011年嘗試以網路社群投票的方式,推出「2012行無礙工作計畫由你決定」,只要達一定投票數就會正式列入工作計畫去執行,一次一次的網路集結與推展,也促成了障礙者在日後各項議題的討論,以及參與發起一年一年的身障大遊行。以下將以兩次抗爭事件為例,討論將權利框架帶入抗爭事件的資訊政治之過程與限制。

  • 找不到登機斜坡道的民航局抗爭事件

障礙者(特別是輪椅使用者)搭機被拒絕的事件層出不窮,在過去多把問題丟回障礙者本身的危險或是設備不足而不了了之。2009-2010年的航空工具歧視障礙者事件,顯示了跨國資訊政治與權利構框的影響力。

事件主要起因於2009年7月立榮航空的拒載事件,使用輪椅的障礙者預計搭乘國內臺北飛澎湖的班機,訂位時表明坐輪椅,需要有人協助登機,航空公司卻以「沒有協助經驗、摔傷還要負責⋯⋯航站沒有空橋,地勤人員只能『攙扶』,無法『背載』上下樓梯,若要上飛機,必須自備『壯丁』等理由拒載」。[2]事件發生後,障礙圈已經掀起一陣撻伐,本身是輪椅使用者的余秀芷,將事件推演到戴立忍導演的噗浪分享,將不滿傳出障礙圈外,再度引發更多社會關注。同年的10月26日召開協調會,交通部官員的答覆卻是「航空業者以『身體狀況不佳』來『婉拒』身心障礙者,並無不妥」。召集會議的徐中雄立委馬上指出,航空公司將障礙者等同於身體狀況不佳的病患,是一種健常能力偏見(ableism)歧視。與會的身心障礙聯盟以美國的飛航法規佐證國外行之有年的做法,[3]要求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與航空業者不得歧視障礙者。然而,問題的核心不只是航空公司拒載,而是沒有空橋設備的國內航線缺乏普遍設置適當的斜坡道或升降設備。最後協調會達成「民航局應立即搜尋相關輔具資訊,並在國內各航空站設置必要的輔具,協助身障者搭機」的決議,但卻進展緩慢。於是,余秀芷在隔年(2010年)4月發起一人一信運動,要求民航局限期改善。[4]隨著議題的發酵,民航局表示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適合不同飛機的升降裝置或是斜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