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五):中共「巨魔工廠」再進化,台灣如何遂行網路心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今天成立的是一支「專門揭穿境外敵對勢力謊言」以及「專門壓制敵方不實訊息」的網路輿論戰部隊,並且明確規範「禁止發表一切為政府政策及特定政治勢力辯護的言論」,依此接受體制監督,那麼成立一支臺灣自己的「官辦網軍」似乎也並非不可能。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一):是他們的黨和我們的軍在對決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二):我們寫的東西,台北不看,北京會看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三):「低等五毛」與「高等五毛」一起編織出輿論假象
- 不戰而敗的兩岸心戰(四):國軍政戰與共軍政工,簡直是石器時代與石油時代的差距
近期一些證據的浮現,例如:中共方面有能力大量製造影音圖文、改變網路輿論聲量、選擇性拉擡/壓抑特定議題、操作台灣既有政治矛盾、暗中支持部分候選人,漸次呼應了筆者過去幾週來所提到一些當前對岸心戰部門的操作特長。
本篇筆者希望討論的核心問題,正是「如何在符合國內法律、不偏袒特定政黨、不侵犯言論自由」的條件下,民主國家該怎麼藉由戰略層級的網路心戰攻勢來「抵銷」境外勢力影響。
首先簡扼提要一下,當前我們在台灣「境內」遭遇到的網路心戰攻勢,有哪些重要特點:
「官營土製」的「中式巨魔工廠」已經過時,「外包」、「民營」與「在地化」才更具威脅
其實所謂的中式「巨魔工廠」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事情,在這系列的第二篇文章有提過,筆者與心戰大隊同仁早在一年前就向國防部政治作戰局舉報了相關手法與背後部門,換來的卻是情資的走漏,問題的嚴重性也沒有被重視與應處。
和俄羅斯不一樣,中共版的「巨魔工廠」其實未必真是工廠,更多是黨、政部門人員直接參與製作。比起「巨魔工廠」這種「在照片上添加色彩鮮艷正體字政治標語」的對岸「官營」、「土製」影音圖文,中共方面早就有了更加細膩且強大的全新網路心戰利器:
直接透過第三方金流外包給台灣的公關公司(甚至網紅),用最細緻、最詼諧且「高製作成本、高時效性、高話題性」的方式去製作影片與經營頻道,並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創造出大量「天然的」觀看次數與分享數。這種作法不但難以用我國法律去定罪,而且極難掌握金流證據。
不得不敬佩這個經歷過數十年改革開放的國家,他們比我們還清楚「外包」對於提升工作效率而言何其重要。
中共支持候選人的原則:不必立場相近,但要有實力打倒「主要敵人」
要分辨這些間接承包對岸委託的宣傳作法,其實也並不困難,只要分析這些影音圖文的聲援對象就好:
中共出資協助宣傳的候選人清單之中,經常會同時存在泛藍與泛綠的候選人;然而,站在藍綠兩黨中央的立場,都沒有必要(也沒有正當性)去兼為敵營候選人造勢。對岸想支持的並不是「立場與中共最接近的候選人」,而是「一切有實力擊敗中共在台『主要敵人』的候選人」。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統一戰線概念(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部分候選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獲得了對岸宣傳部門的青睞與暗助。目前北京對於台灣政壇兩大陣營的現況都不滿意,所以他們樂於重塑一套對他們更加有利的政壇生態。
用「宣傳支持」取代「政治獻金」也比較符合中共利益。不少台灣政客擅長用花言巧語騙取北京金援,對岸花費了大把資金扶植選戰代理人後,才驚覺血本無歸:大把鈔票被放進了個人的口袋,這些人卻沒為北京帶來多少政治效益。和政治獻金相比,直接出資從事宣傳工作有個好處:錢怎麼花,操之在我,省卻被台灣政客敲詐的風險。
之所以點出這些問題,是要佐證以下兩點:
1. 站在公部門的立場,「對抗境外勢力干涉國內選舉」是不違反行政中立原則的
法務部門與警察機關之所以要防治賄選,就是為了減少金錢因素對選民意向的不正常干擾;同理,情治單位與軍方的心戰部門之所以應該反制境外干擾,也是為了遏阻對選民意向的不正常干擾。
公部門要做的不是指控特定陣營或候選人受到對岸支持,而是把對岸干擾選舉的情形糾舉出來並「強力宣揚」,將輿論的焦點從中共釋出的不實訊息轉移到中共本身的汙點上,使其對輿論的影響無效化,並且順勢把負面形象「還給」中共本身。
公部門必須在各政黨間嚴守中立,但我們不需要對中國共產黨也嚴守中立,操作宣傳機器打擊中共並不違反法治,也不會侵犯民眾言論自由,所以沒有必要對此畏首畏尾。
2. 只依靠監控與澄清是無力的,必須有宣傳攻勢佐助
應對中共結合網路、輿論與宣傳的攻勢,「監控」本身是充滿侷限性的,一來會有為執政者打擊異己的嫌疑,二來會有侵犯民眾言論自由的嫌疑,此種問題在近來國安部門所遭受的質疑聲浪中已經展現無遺。與「以國人為對象的輿論監控」相較,「以中共為對象的宣傳攻擊」更能受國內的民主、法治環境與輿論所接受。因此,在抵禦對岸新型態攻勢的防線中,國家心戰部門的參與是有其需要性的。
對於中共手段的「宣揚」與「攻擊」,是必要、重要且有學問的,沒有技巧性的宣揚,就無法打破同溫層與族群界線去散播訊息、使民眾周知。缺少了宣傳手段的調查與指控,其產物可能就只是一場無力的澄清記者會、機關網站上一篇乏人問津的新聞稿,或者一篇只會在特定群體內部流傳的新聞報導;這些東西在製作經費充裕且內容更具吸引力的對岸影音宣傳面前,都猶如螳臂擋車。

講求行政中立與言論自由的台灣,如何從零開始執行一場網路心戰?
台灣所需面對的網路心戰有兩大戰場:
一個是守住國內輿論生態、資訊環境與政治制度不受外敵惡意干擾的「網路衛國戰爭」,必須從境內掃除敵方影響力,讓敵方持續做出「無效投資」,空耗自身資源。
另一個是打進中共老家「圍魏救趙」的網路對敵攻勢,在符合國家民權(civil rights)與人權(human rights)價值的原則下協助敵境潛在盟友宣傳,增進我方影響力與談判籌碼,同時達到「以戰逼和」的效果。不要以為台灣不可能對一個實施網路管控的國家發起攻擊,他們的防火長城與審查機制實際上千瘡百孔、滿是罅隙,能選擇的攻擊方式也更豐富、多元,而且北京實際上也沒多少為此報復台灣的餘地。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