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別再叫別人照興趣選科系了

拜託!別再叫別人照興趣選科系了
Photo Credit: Sai M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台灣多數學生,學習和興趣的中間,有一道壁壘分明的界線。界線兩邊,象徵著兩種不同的生活與態度。當多數人無法用「喜好」的觀點看待知識和學習時,又怎能期待會因為對某種領域特別「感興趣」而決定未來方向?

文:劉昌豪

最近考試的季節將近,也聽到不少學弟妹詢問大學科系該如何選擇。且讓我用一件弔詭的事開頭:很多人叫人選自己喜歡、有興趣的志願/科系(以下簡稱興趣選系論),卻沒人清楚說明什麼是「喜歡」、「有興趣」的志願。

喜歡的科系很難定義嗎?「興趣選系論」的三個假設

直觀上,「喜歡的事情是需要被說明的」聽起來有點奇怪,就好像你問別人為何喜歡吃甜點,對方可能回答因為甜點很好吃。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既不會也不能再追問,否則將陷入「答案即是問題」的無限迴圈(「為何你覺得甜點很好吃?」「因為我喜歡吃甜點。」)

我將這看似無厘頭的想法提出,是因為興趣選系論的背後隱藏著至少三個假設:

  1. 根據興趣選系論為人規劃生涯,即認為在對方的眾多考量因素中,興趣須放在較高的順位。
  2. 根據興趣選系論為人規劃生涯,即假設在規劃的當下,當事人能分辨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亦即有清楚明確的「興趣」。
  3. 根據興趣選系論為人規劃生涯,即認為對方(甚至是所有人)應該就讀大學,並從大學的科系當中擇其一二。

興趣 vs. 出路?重點不在那裡

談到興趣或能力是選擇科系最核心的考量,一定會有人反駁未來的薪資跟出路比較重要。相關的討論每年層出不窮,我也著實對這種「探討哪個因素比較重要」的辯論毫無興趣。

我想談的,是當我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檢視這類辯論時,是否會發現雙方都已在心中預設一種「比較好」、「相對正確」的標準,試圖說服別人「自己的標準是對的」?

假想一種情境:午餐時間過後某甲想買杯飲料但不知要買哪家,於是徵詢朋友的意見。朋友A說應該喝50嵐、朋友B說應該買一芳。AB雙方堅持己見、僵持不下。但要買飲料,並且準備為買飲料付出行動與代價的人是某甲。真正的問題,不是某甲想買杯飲料,卻沒有選擇的能力嗎?

當我們在建議別人,什麼因素是選科系時最該考量的,無非是自居一種指導者/顧問的角色,藉由自己與對方的經驗和身份上的不對等,給出所信奉的價值觀。但我們既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為對方的人生負責,與他人關係上的不對等更意謂著雙方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當我們給出自認為對的建議,而非讓對方有能力站在自己的立場作出決定,是否成為另一種缺乏病識感的填鴨?

你的興趣是什麼?唱歌跳舞打電動

第二個假設樂觀地認定高中生明白自己的興趣所在,因此只要一聲令下「你就照興趣選科系啊!」,對方就能撥雲見日、豁然開朗,走出PM2.5和重重陰霾,向充滿熱忱的人生新方向昂首闊步。

我們都知道,現實不是這樣的。

多數在體制教育成長的學生到了17、18歲,對世界與知識的理解仍然侷限在國英數社自(也是許多人覺得台灣教育完蛋,需要偉大的教育創新團隊擔任救世主的原因之一)。所謂的興趣,多半是沒有在讀這些科目的時間在做的事情。所以問台灣的體制學生「你喜歡什麼?」、「你的興趣是什麼?」多數人不會回答和學術有關的「做研究」、「做實驗」或是某些特定的學科如「社會學」、「工程學」,而是看課外書、旅行、打電動、聽音樂,偶爾可能會有人說喜歡寫作,但不喜歡寫作文。

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台灣多數學生,學習和興趣的中間,有一道壁壘分明的界線。界線兩邊,象徵著兩種不同的生活與態度(就連「課外書」一詞都暗示了書有分「課內」和「課外」兩種)。當多數人無法用「喜好」的觀點看待知識和學習時,又怎能期待會因為對某種領域特別「感興趣」而決定未來方向?

因此絕大多數人照興趣決定未來的學習方向時,只能透過自己過去有限的認知(也就是國英數社自,以及奠基於國英數社自所衍生對不同學科的想像),刪去毫不感興趣的領域,再從剩下的幾個選項中根據其他條件逐一比較。

如此顯而易見的問題,當然有不少人發現(不過很多人好像只意識到學生找不出興趣,沒意識到環境使學習作為興趣如此困難)並丟出各式各樣的解方。例如把高中體制內鮮少提供的資訊用影音、講座或工作坊拋給學生,以拓展對不同學科的認識;或是設計各種系統化的方法,讓學生釐清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又或者是教會學生怎麼找資料,畢竟給對方魚吃不如教對方怎麼釣魚。

我無意對這些解方進行嚴厲的批判,畢竟形成問題的結構錯綜複雜,著實非一人一時一地足以解決。當我們無力從根本上改變產生問題的環境時,眼下能進行的,也只剩針對環境產生的問題加以改善。然而當有人開始把治標的方法當作治本,不去思考如何杜絕問題產生,而是在問題產生之後,再著手以片面的方式改善並就此心滿意足,究竟是不是件值得說嘴的事?

這不過是在利用社會問題,而非解決社會問題。

最後看似最玄,卻能直指興趣選系論中心思想的,是「假設對方(甚至是所有人)都該就讀大學,並從大學的科系當中擇其一二」。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