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別照興趣選系」,那要找有出路的,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別照興趣選系」,那要找有出路的,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般來說,人們對於有興趣的事物,較願意投入;顯而易見的,在教育現場中,常會聽到學生說,因為喜歡某一個學科,所以上起這個學科就會特別認真。因此,我會將「興趣」,列為生涯決策的入門因素之一。

文:朱芬瑤

筆者從事助人工作者,由於目前的工作場域都在學校,看完11月12日的讀者投書〈拜託!別再叫別人照興趣選科系了〉之後,對於文章某些部份有共鳴,希望能從生涯決策及生涯輔導的角度,對於該篇文章進行補充。

在目前的教育中,學校會對國中生及高中生進行性向測驗,透過性向測驗,可以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也就是原文中所提到的「喜歡做什麼」、「興趣是什麼」。然而,提到生涯決策的部份,除了考量學生的興趣之外,完整的生涯輔導還需要去釐清這個學生的特質以及潛能:特質指的是學生的個性,潛能指的是這個學生或許在哪些方面有發揮的空間。了解了一個人的興趣、特質跟潛能之外,還需要幫學生探索自己的生涯價值觀。

  • 了解學生的興趣,可以協助學生衡量:對這個興趣的喜好程度,是否強烈到足以成為工作的動機?
  • 了解學生的特質,可以協助學生思考:我的個性,適合從事哪些工作?
  • 了解學生的潛能,可以協助學生發現:我的能力,除了學業之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嘗試努力?
  • 了解學生的生涯價值觀,可以協助學生判斷:對於未來的生涯,我要將哪些因素列為優先考量?

因此,在學校進行生涯興趣的探索時,「通常」會再進一步介紹,各學科類群包括哪些科系?有哪些工作可能跟這個科系有關?這個科系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有什麼?甚至更進一步的,還可以再介紹這個學科的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具備什麼樣特質的人,可能會更為適應。

一般來說,人們對於有興趣的事物,較願意投入;顯而易見的,在教育現場中,常會聽到學生說,因為喜歡某一個學科,所以上起這個學科就會特別認真。因此,我會將「興趣」,列為生涯決策的入門因素之一。

誠如前段所述,完整的生涯決策,還需要考量到一個學生的人格特質。在一般的人際互動當中,有時會發現,人們會根據一個人說話的樣態,在心中猜測對方可能是什麼職業,其實,當中某部分就是與人格特質有關:因為我的性格偏向某種屬性,所以在某種工作環境下做事,會覺得比較自在。例如,一個個性內個又極度謹慎、要求資料精確的個性,多數會比較喜歡從事行政、文書或會計類的工作,對於行銷、公關、業務等需大量與人互動、充滿臨時挑戰的工作,可能較容易感到排斥。

潛能,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的潛在能力。在學校教育中,智力是最容易被衡鑑跟看見的評估指標;但教育最理想的目標,就是讓一個學生全人發展、發掘自己的強項,學有專精。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或許未能發掘自己其他的潛力,但在進行生涯輔導的時候,都會帶著學生去探索這一部分,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亮點。這時候常學生可能會發現,有些項目,自己一直沒有留意到,但卻是自己的強項,而這強項對於未來的工作或許是個加分項目。

最後,是生涯價值觀,也正好回應原文的投書。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學選科系的時候,身邊的師長、同儕會提出一個方向:「我要找有出路的?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然而,生涯價值觀的內涵包括的不只是出路跟興趣兩種,還包括學生未來希望過什麼生活,是認為生活比較重要,還是自我實現比較重要?更廣義地說,還包括工作氣氛的選擇、工作成長的擇、是否要求自我實現、工作時間的選擇、工作地點的選擇等眾多因素。又或者許多學生會這麼說:「我父母希望我選XX系」、「我父母希望我做XX工作」……我將它稱為「家庭因素」。

最完美的結局,就是學生的興趣,找到了合適的科系,而學生本人的特質跟能力也能適應該工作,一拍即合,確定選擇某系之後畢業從事某工作。

不完美中的完美,就是學生找到了興趣,也有對應的科系,但學生本人的特質跟能力或許難以自在輕鬆地應對工作內容。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去看看,有什麼相關的工作內容也可以做。如此一來,雖無直接相關,至少也能做到高度至低度相關。

另一種不完美的完美,是學生有明確的興趣,也有合適的科系,但該科系的工作出路,並未符合學生未來的生活價值,那學生可以選擇其他科系,或是將科系與出路分開。

然而,有時候整個輔導進行到最後會發現,其實只是當事人不願意去選擇而已。

回到教育的目的,筆者認為,還是應該以協助學生發掘自己的強項為主,讓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能力亮點。平常也可以讓學生多了解現今職場上各種工作的實際內容,避免學生只侷限於國英數社自的理解,而能多與現實生活連結。至於到底怎麼選科系,則可以多與父母或師長討論,再不然,多跟同學討論,了解別人怎麼做決定,幫助自己釐清自己在意的是什麼,也是很好的一個方式。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