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非洲豬瘟」防疫背後,一場全球地緣政治的餐桌戰爭正在開打

「非洲豬瘟」防疫背後,一場全球地緣政治的餐桌戰爭正在開打
Credit: Reuters / Daniel Acker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在控管非洲豬瘟十分嚴密的西班牙、美國與巴西眼裡,正準備收割地緣政治衝突的成果;但對於病毒已經在邊境徘徊的臺灣,該如何擺脫爆發口蹄疫的昨日,在地緣政治中,趁隙重回豬肉出口大國,並在未來的區域衝突中獨善其身?

文:劉彥甫(University of Vienna & Ghent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MA/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專欄作家)

聘請這些私人派對與婚禮上的侍肉師,一場要價16000元臺幣,那把長達26公分的鋼刀,在一隻動輒上萬臺幣的伊比利火腿,劃下要價不斐的透光薄片。老饕揮舞著刀叉拍桌鼓譟,要求侍肉師擔任特派獵人,無論如何都要跨越邊境,赴西班牙搶回至尊陳年火腿。

這場桌面戰爭的爆發,不只宣告了中國金華火腿的大敗,以及全球對伊比利豬的需求孔亟,隨著非洲豬瘟在中國境內的持續失控、向美國進口的飼豬飼料「大豆」又遭課鉅額關稅;作為替代進口方案的巴西大豆,也因為產季及獲得勝選的新總統Bolsonaro,可能與川普組成美洲連線強勢頂回中國。

Iberico_Secreto_141227_AW
Photo Credit: Alice Wiegand @ CC BY-SA 4.0
伊比利豬是近年來全球老饕的最愛

看在控管非洲豬瘟十分嚴密的西班牙、美國與巴西眼裡,正準備收割地緣政治衝突的成果;但對於病毒已經在邊境徘徊的臺灣,該如何擺脫爆發口蹄疫的昨日,在地緣政治中,趁隙重回豬肉出口大國,並在未來的區域衝突中獨善其身?

西班牙與非洲豬瘟的戰爭

非洲豬瘟」(ASF African Swine Fever)自1921年發跡於肯亞,隨後在東非及南非地區傳播。1957年,豬瘟從非洲安哥拉傳入葡萄牙里斯本且屢次肆虐豬隻,1960年疫情進入西班牙本土,在地滯留長達30多年,是獨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生前,少數無法約束的「政敵」。

雖然非洲豬瘟傳播快速、對環境溫度抵抗力極強,無論冷藏百日的肉製品、冷凍千日的冷凍肉,甚至餡餅、醃漬過的火腿肉、經烹調病毒豬肉廚餘再經飼養環節,病毒就會傳染等特性,令全球的防疫單位傷透腦筋。不過,非洲豬瘟向來到處宣戰的問題在於,它對全球所有豬種都可致高死亡率,沒有疫苗可防範的非洲豬瘟,已成為人類與豬隻目前都束手無策的「共同敵人」。

1960年前後,西班牙經濟正在快速成長,但非洲豬瘟的爆發導致出口貿易被嚴重制約,活豬、鮮豬肉和火腿無法對歐盟成員國進行出口,也對西班牙政府與豬農造成巨大農損。一直到1983年以前,西國政府為打擊非洲豬瘟所投入成本,包含鑑定,診斷,流行病學監測、衛生管理措施、消滅臨床陽性豬群等開銷,就高達1900萬歐元,但成效卻非常不顯著。終在1985年頒布《西班牙根除計劃》對付非洲豬瘟,該計劃由歐盟直接授權,並得到超過4300萬歐元的財政支持。

根除豬瘟計劃的關鍵措施包含:

  • 流動獸醫臨床團隊網絡體系建設

臨床團隊參與動物圈舍的衛生監督、動物識別、流行病學調查,血清樣品採集,並督促和鼓勵養豬生產者創建衛生協會。

  • 對所有豬場進行血清學監測

國家農業研究院協調地方和省級實驗室給予技術支持,在根除計劃中共有17個自治區的39個實驗室參與了血清學監測,實驗室都從國家引進試驗所用耗材。

  • 提高飼養場及飼養設施的衛生水平

在財政上給予低利貸款用於設施改造,5年之內共計2175個飼養場得到改造。

  • 剔除所有ASF暴發點,對所有ASF攜帶豬隻安樂死,並消滅所有感染群

一旦國家實驗室確認ASF暴發,立刻撲殺及調查採樣周邊,同時主管當局立刻補償生產者。

  • 對豬群的移動進行嚴格控制

交通工具消毒、運輸動物必須獲得官方獸醫證明,並標註出發地和衛生狀況。

西班牙外銷伊比利豬的策略

西班牙除了針對豬瘟的嚴謹處置,其靈活的行銷手法也值得臺灣學習。1989年,西班牙頒布法律將豬農劃分兩個區域,包括ASF無疫血清監測區(兩年內無ASF暴發)和ASF感染區。無疫區的活豬、鮮肉和特定豬肉製品,使得進入歐盟其他國家進行貿易。

1995年10月,西班牙政府正式對外宣布,在長達35年的抗戰後,非洲豬瘟完全根除,西班牙有系統地保存畜牧產業的基礎,不致全面潰敗,但如何再次行銷伊比利豬,西班牙也曾摸索一段時間。

由於西班牙飲食習慣與東亞類似,同樣高度仰賴豬肉,所以豬農恢復產能的速度很快,但真正困擾西班牙的問題,主要在於:葡萄牙也坐擁特有種伊比利豬、市場充斥「盜版伊比利豬」造成價格崩跌。

不過,隨著政府「品牌重塑」(Rebranding)嚴格規範伊比利豬血統與等級,西班牙農業部自2001年公布伊比利豬血統與分級產銷、2002年以皇家法令嚴格規範伊比利火腿的定義,西班牙自此重新打入國際市場,耍開過去惱人的汙名。

只有在西班牙中西部薩拉曼卡、埃斯特雷馬杜拉自治區,及安達盧西亞地區北部一帶放養的伊比利種黑豬(Cerdo ibérico),才能在產地標註「伊比利豬」。伊比利豬按混血比例及血統分級,再按放牧長度及餵食橡果的時間區分,至少就有九個價位等級(見下表一),並得按等級在包裝上標示。

唯有血統純度達75%以上且經餵食橡果的伊比利豬,才有資格成為伊比利火腿(Jamón ibérico)的候選豬種。伊比利豬經宰殺後,火腿再經風乾2至4年,火腿遂珍稀價揚。由於百分百純種Bellota僅佔所有伊比利豬隻的3%,頂級伊比利火腿的取得十分艱難,除了多數已被預訂,剩餘陳年火腿的價位一般民眾都難以企及。

螢幕快照_2018-11-15_下午6_11_01
Photo Credit: 劉彥甫

事實上,葡萄牙同樣擁有伊比利豬種且產出火腿,卻因為非洲豬瘟除疫的時間稍晚、國際行銷反應緩慢、欠缺完善分級制度,目光已聚焦在西班牙的客群,始終鮮少關愛葡萄牙。

舉例來說:向來以豬肉外銷見長的美國在2007年,首次進口西班牙伊比利火腿,市場反應熱絡;7年後,150頭伊比利活豬首次登陸美國德州,正式開啟伊比利豬隻養殖的美國生活。同樣地,臺灣在2015年開放伊比利豬肉進口後,西班牙短短3年就超越加拿大,盤據臺灣進口豬肉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