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設計思考——狗屁龍捲風的剖析

《演算法下的行銷優勢》:設計思考——狗屁龍捲風的剖析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但願這輩子沒碰過「馬丁」這樣的人,不幸的是,在我的世界,無論任何對話,只要涉及創意思考,總會出現馬丁。我所謂馬丁,指的是那些不肯勞神費力、觀察現實,只想用流行口號玩弄空洞技倆的人。

文:麥茲伯格(Christian Madsbjerg)

設計思考:狗屁龍捲風的剖析

20年來,設計師的地位大為提升。他們過去是玩弄形狀、材料與款式的工匠。今天的他們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大師——從社會安全、犯罪防治、到瘧疾根治,無論什麼問題都難不倒他們。但他們憑藉什麼知識而能在所有這些議題上發聲?根據設計思考的意識形態,根本不需憑藉任何知識。它主張,設計師正是因為欠缺專業知識,才能與消費者連成一氣。設計師認為,由於能不受任何特定環境學術背景(包括經濟學、政治學或人類學)的牽扯,只有他們最能開創方便消費者使用的產品。甚至像福利國家這類極端複雜、具有濃厚歷史淵源的構想,也是這種意識形態的一項「設計」。全球飢餓?教育改革?你猜的沒錯:這些都是「設計問題」。而他們提出的解決之道永遠都一樣:設計思考。

最著名的設計公司——設計思考的麥加——是史丹福設計學院(Institute of Design)現任院長大衛.凱利(David Kelley)創辦的IDEO。凡是論及蘋果滑鼠、掌上電腦Palm V,以及立式牙膏管等等無所不在的家庭用品,往往就會提到這家設計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夜間新聞」(Nightline)在1999年推出一集對IDEO的專訪,以長達8分鐘時間談論設計思考的各方面,也讓我們發現這種思考對真正創意毫無幫助。

一、不帶任何社會環境背景關係的創新

凱利在「夜間新聞」中表示,「我們其實在任何領域都不是專家。我們的專業在於如何設計的過程。所以我們不在乎你給我們什麼,無論是一枝牙刷、一管牙膏、一輛牽引車、一艘太空梭、一把椅子……對我們都一樣。我們只是運用過程想出如何創新,然後付諸實施。」

我們且先不置可否,想一想這些話:一枝牙刷、一管牙膏、一輛牽引車、一艘太空梭、一把椅子……對我們都一樣。但真是如此嗎? 應該是這樣嗎? 你真以為國家航太總署(NASA)在設計下一艘太空梭時,會像牙膏管設計師一樣、使用同一過程?根據IDEO的設計思考模式,構想是一件件模塊,與構想人以及構想出現的那個社會世界完全分割。這樣的構想類型——經過一盤散沙化的模塊——由於資訊頻寬(bandwidth of information,指資訊處理能量)太低,想改變或解釋輕而易舉。產生一個構想不費吹灰,砍掉一個構想也毫無風險。

但人是活在世上的,而在人的世界,物體總是與環境背景有關,總有一層層的意義。所以說,凱利這番話至少是誤導的。不考慮外太空旅行的環境背景、不具備設計太空梭必須擁有的豐富知識,卻想設計太空梭,根本是癡人說夢。太空旅行——包括太空人、火箭科學家,以及組成太空冒險世界所有其他的工程師與物件——與農人和牽引機文化,或與美國家庭在就寢前擠在浴室洗臉槽邊的文化完全不同。除非我們知道太空人、農人或準備刷牙上床睡覺的孩子真正關心什麼,想真正了解他們使用的東西或裝備,根本不可能。想知道怎麼做才能讓那些東西或裝備更好用,就更加不可得了。

二、無知就是福

2013年播出的一集以IDEO為主軸的「六十分鐘」(60 Minutes)電視新聞節目,強調設計思考的另一特殊論點:專業與經驗會妨礙創新。IDEO喜歡「把醫生、聲樂家與工程師丟進一個房間,讓他們腦力激盪」。在設計思考過程中,任何人都可以有構想,構想可以來自任何地方。他們喜歡讓各式各樣人等擠在一起、進行腦力激盪,因為他們認為,不同的觀點更能帶來他們視為招牌的「瘋狂構想」。但這些瘋狂的構想要切入什麼樣的世界? 對設計師世界而言,它們或許看起來很有創意,但設計師若是不了解實際使用這些產品與服務的社會背景,設計成果又怎能引起共鳴?程序顯然比產品更重要。

過程在IDEO的地位神聖無比,IDEO的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判斷」。根據前述「夜間新聞」節目的報導,在一次集體腦力激盪會議中,某個人對之前一人提出的構想表示反對,便立即遭到他人制止。在這種過程中,專業知識成了潛在的創意殺手。「構想傾洩而出、一一貼在牆上」的過程重於一切。至於貼在牆上那些字條上究竟寫了些什麼,似乎反而沒那麼重要了。

三、鑽進消費者皮膚底下

對於IDEO這類設計思考人而言,「以顧客為中心」最是重要無比。這倒不是說他們真的想走出設在大城市的工作室、實地深入其他世界進行探討,他們只是喜歡把「同理心」掛在嘴邊,喜歡討論「同理心」如何是精采產品設計的必備要件而已。他們會告訴你,只有「鑽進消費者皮膚底下」,「你才能掌握他們的『一舉一動』,然後讓他們愛(不是喜歡,也不是買)你的品牌、你的構想,與你的靈魂」。說完這些話,他們回到樓上的工作室,重新投入他們熱愛的工作。

主張設計思考的人為這種意識形態辯說,他們會與顧客共處,觀察環境,與環境神會。不過依我之見,他們這些作法只能算是「走馬看花」人類學。他們不僅花的時間有限——往往只有一個下午——而且抱著一個既定目標進行觀察:我該怎麼「改善」這東西的設計?有了這個狹隘的目標,設計思考人絕不會全面自我浸淫在觀察目標的世界。也因此,今天來自設計公司的一切產品看起來都一樣,自然不足為奇。它是一種用不同濃度白色調鋪陳、形態柔軟的舊金山設計人世界,其他人不過是住在裡面罷了。我們唯有開放胸襟、接受我們共同擁有的社會環境與背景,才能見到不同的世界及其作法。

四、去除所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