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遊戲》:投資人根本沒有想要在市場上賺錢?我才不相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用諾曼.布朗的話說:「資本主義的動力就是把享樂延後到持續延後的未來。」沒錯,很多最內行的玩家從未四處揮霍所賺到的錢,但是如果他們逃避為了拿到第一個白色籌碼不可少的罪惡感與緊張感,那他們就永遠不會體驗到遊戲裡的所有樂趣。
文:亞當・斯密(Adam Smith)
投資人根本沒有想要在市場上賺錢
「非常聰明的人,」我的一位華爾街哲學家朋友說,「知道如何在華爾街謹慎前進,而且他們的績效非常好。而那些買下股票就置之不理的人也許表現不錯,但是真的專注市場的投資人、總是進出市場的投資人,其中有90%並不在意自己是否真的有賺到錢。」
我們要回來討論這些熱切渴望的投資人確實關心的東西,但首先要說的是,這是個所有投資人都不是真的想要賺錢的產業。如果我們相信金錢的本質,至少無意識地相信,那麼這也許是長久以來我們聽過最正面的事了。如果有1萬6000名證券分析師、5萬名經紀商,以及IBM 360電腦的所有程式都忙著尋找正確的一套合理數字,或許我們可以悄悄從側面的角度來看金錢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知道這一點,也許就能像詹森先生說的,用客觀的角度回頭看看自己。而且如果能真正培養自我和金錢的認知,我們至少能夠意識到那些影響我們行為的本能。
目前有關大眾心理學與市場關係的閱讀清單可能很短,但是談到人與金錢關係的閱讀清單可就列不完了。諾曼.布朗的《生對死的抗拒》是目前為止最精彩的論述,他為了寫這本書,必須看過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涂爾幹(Émile Durkheim)[2]、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3]、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4]、佛洛伊德、馬克思(Marx)、赫斯克維茲(M. J. Herskovits)[5]、勞姆(Laum)[6]、羅斯金(Ruskin)[7]、尼采(Nietzsche)等人的著作。這些學識淵博的學者都認為金錢不只是皮夾裡的紙鈔,金錢有個神祕的特性。古代的市場是神聖的地方,第一代的銀行是廟宇,而發行貨幣的是祭司與祭司兼君王。有位專家說,黃金和白銀透過古老制度保持著穩定的兌換關係,它們的比例是對應占星學中神聖的太陽與月亮的週期比例所決定。(這出自一本叫做〔古代經濟史〕(Wirtschaftsgeschichte des Altertums)的書,如果你想要親自查閱的話。但我沒有親自讀過,只是透過別人轉述。而且無論如何,我們已經透過抑制金價使銀價上漲,破壞了這個古老的制度。有些人認為不論是否受到太陽的影響,黃金都會上漲,但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些學識淵博的學者共同的觀點是,金錢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成為金錢的東西必定是毫無用處的,不論是雅浦島(Yap island)[8]的石製車輪、貝殼、狗的牙齒、諾克斯堡(Fort Knox)[9]儲存的黃金,或是不能吃的東非牛(因為吃掉就等於吃掉自己的資產)。這裡的思路直接與亞當.斯密的想法牴觸。亞當.斯密是第一個假設金錢有用,而且人是理性的人。而市場看不見的手會把鞋匠製作的靴子帶到市場上,換取農夫的甘藍菜,這樣雙方就能更有效率,鞋匠就不用種菜,而農夫就不必製作靴子。亞當.斯密眼中的經濟人是一個理性的人,而且大多數經濟學都假設這個人總是會朝著獲利或生產最大化的方向前進。但是因為我們才剛匆匆看過人類並不總是那麼理性的說法,所以我們必須理解金錢無用論的概念與緣由,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發。
讓我們累積金錢這種無用物品的強烈欲望根源,就來自於「強迫工作」。(諾曼.布朗的說法。)
強迫工作把人從屬於事物之下……它把人類的生存動力歸類為貪婪和競爭(侵略與占有欲)⋯⋯對金錢的渴望取代所有人類真正的需求。因此表面上的財富累積,實際上是人性的貧乏,而適當的道德規範就是放棄人性和欲望,也就是禁欲主義。結果是以抽象的經濟人(Homoeconomicus)取代具體而整體的人性,因此失去人性。
財富是一種無用的物質,可以壓縮和儲存。佛洛伊德週三晚間心理學會(Wednesday Evening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0]會員桑多爾.費倫奇(Sandor Ferenczi)[11]發表了一篇文章〈對金錢產生興趣的本體論〉(On the Ontogenesis of the Interest in Money),帶領我們更深入討論這點。他把金錢看做是身體的排泄物,「只不過是無臭脫水的廢物在發亮而已。」這裡講的大概是黃金。(在出言嘲笑之前請記住,我們正絞盡腦汁地探索非理性層面。亞里斯多德也說過,賺錢是一種不自然的墮落。)金錢一直有種神祕的色彩,對馬丁路德來說,金錢則是世俗且邪惡的,出自於魔鬼撒旦之手。
為什麼要累積這種沒有用處的東西?因為創造剩餘財富的剩餘勞動力,是來自受到壓制或無法宣洩的性欲(又是佛洛伊德的論點)。諾曼.布朗將佛洛伊德的論點更推進一步:「整個複雜的金錢體系都根植於罪惡的心態。」而且黃金無庸置疑是最具代表的象徵。金錢是「濃縮的財富;濃縮的財富是濃縮的罪惡,而罪惡本質上就不是純淨的。」因此聖誕節贈送禮物,只是為了對一年來累積的所有罪惡進行部分救贖。這裡的罪惡並不是特別指某件事情,它是人格結構的一部分。回到佛洛伊德的說法:「一個人必須⋯⋯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誤導,用被壓抑的心靈創造力來解釋現實世界的標準;這可能會低估幻想在症狀形成中的重要性,因為那些根本不是現實⋯⋯人們一定會在身處的國家使用當地普遍流行的貨幣,以我們的例子來說,這叫做神經質貨幣(neurotic currency)。」諾曼.布朗補充說:「所有貨幣都是神經質貨幣。」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