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遊戲》:投資人根本沒有想要在市場上賺錢?我才不相信

《金錢遊戲》:投資人根本沒有想要在市場上賺錢?我才不相信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用諾曼.布朗的話說:「資本主義的動力就是把享樂延後到持續延後的未來。」沒錯,很多最內行的玩家從未四處揮霍所賺到的錢,但是如果他們逃避為了拿到第一個白色籌碼不可少的罪惡感與緊張感,那他們就永遠不會體驗到遊戲裡的所有樂趣。

文:亞當・斯密(Adam Smith)

投資人根本沒有想要在市場上賺錢

「非常聰明的人,」我的一位華爾街哲學家朋友說,「知道如何在華爾街謹慎前進,而且他們的績效非常好。而那些買下股票就置之不理的人也許表現不錯,但是真的專注市場的投資人、總是進出市場的投資人,其中有90%並不在意自己是否真的有賺到錢。」

我們要回來討論這些熱切渴望的投資人確實關心的東西,但首先要說的是,這是個所有投資人都不是真的想要賺錢的產業。如果我們相信金錢的本質,至少無意識地相信,那麼這也許是長久以來我們聽過最正面的事了。如果有1萬6000名證券分析師、5萬名經紀商,以及IBM 360電腦的所有程式都忙著尋找正確的一套合理數字,或許我們可以悄悄從側面的角度來看金錢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知道這一點,也許就能像詹森先生說的,用客觀的角度回頭看看自己。而且如果能真正培養自我和金錢的認知,我們至少能夠意識到那些影響我們行為的本能。

目前有關大眾心理學與市場關係的閱讀清單可能很短,但是談到人與金錢關係的閱讀清單可就列不完了。諾曼.布朗的《生對死的抗拒》是目前為止最精彩的論述,他為了寫這本書,必須看過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涂爾幹(Émile Durkheim)[2]、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3]、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4]、佛洛伊德、馬克思(Marx)、赫斯克維茲(M. J. Herskovits)[5]、勞姆(Laum)[6]、羅斯金(Ruskin)[7]、尼采(Nietzsche)等人的著作。這些學識淵博的學者都認為金錢不只是皮夾裡的紙鈔,金錢有個神祕的特性。古代的市場是神聖的地方,第一代的銀行是廟宇,而發行貨幣的是祭司與祭司兼君王。有位專家說,黃金和白銀透過古老制度保持著穩定的兌換關係,它們的比例是對應占星學中神聖的太陽與月亮的週期比例所決定。(這出自一本叫做〔古代經濟史〕(Wirtschaftsgeschichte des Altertums)的書,如果你想要親自查閱的話。但我沒有親自讀過,只是透過別人轉述。而且無論如何,我們已經透過抑制金價使銀價上漲,破壞了這個古老的制度。有些人認為不論是否受到太陽的影響,黃金都會上漲,但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些學識淵博的學者共同的觀點是,金錢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成為金錢的東西必定是毫無用處的,不論是雅浦島(Yap island)[8]的石製車輪、貝殼、狗的牙齒、諾克斯堡(Fort Knox)[9]儲存的黃金,或是不能吃的東非牛(因為吃掉就等於吃掉自己的資產)。這裡的思路直接與亞當.斯密的想法牴觸。亞當.斯密是第一個假設金錢有用,而且人是理性的人。而市場看不見的手會把鞋匠製作的靴子帶到市場上,換取農夫的甘藍菜,這樣雙方就能更有效率,鞋匠就不用種菜,而農夫就不必製作靴子。亞當.斯密眼中的經濟人是一個理性的人,而且大多數經濟學都假設這個人總是會朝著獲利或生產最大化的方向前進。但是因為我們才剛匆匆看過人類並不總是那麼理性的說法,所以我們必須理解金錢無用論的概念與緣由,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發。

讓我們累積金錢這種無用物品的強烈欲望根源,就來自於「強迫工作」。(諾曼.布朗的說法。)

強迫工作把人從屬於事物之下……它把人類的生存動力歸類為貪婪和競爭(侵略與占有欲)⋯⋯對金錢的渴望取代所有人類真正的需求。因此表面上的財富累積,實際上是人性的貧乏,而適當的道德規範就是放棄人性和欲望,也就是禁欲主義。結果是以抽象的經濟人(Homoeconomicus)取代具體而整體的人性,因此失去人性。

財富是一種無用的物質,可以壓縮和儲存。佛洛伊德週三晚間心理學會(Wednesday Evening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0]會員桑多爾.費倫奇(Sandor Ferenczi)[11]發表了一篇文章〈對金錢產生興趣的本體論〉(On the Ontogenesis of the Interest in Money),帶領我們更深入討論這點。他把金錢看做是身體的排泄物,「只不過是無臭脫水的廢物在發亮而已。」這裡講的大概是黃金。(在出言嘲笑之前請記住,我們正絞盡腦汁地探索非理性層面。亞里斯多德也說過,賺錢是一種不自然的墮落。)金錢一直有種神祕的色彩,對馬丁路德來說,金錢則是世俗且邪惡的,出自於魔鬼撒旦之手。

為什麼要累積這種沒有用處的東西?因為創造剩餘財富的剩餘勞動力,是來自受到壓制或無法宣洩的性欲(又是佛洛伊德的論點)。諾曼.布朗將佛洛伊德的論點更推進一步:「整個複雜的金錢體系都根植於罪惡的心態。」而且黃金無庸置疑是最具代表的象徵。金錢是「濃縮的財富;濃縮的財富是濃縮的罪惡,而罪惡本質上就不是純淨的。」因此聖誕節贈送禮物,只是為了對一年來累積的所有罪惡進行部分救贖。這裡的罪惡並不是特別指某件事情,它是人格結構的一部分。回到佛洛伊德的說法:「一個人必須⋯⋯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誤導,用被壓抑的心靈創造力來解釋現實世界的標準;這可能會低估幻想在症狀形成中的重要性,因為那些根本不是現實⋯⋯人們一定會在身處的國家使用當地普遍流行的貨幣,以我們的例子來說,這叫做神經質貨幣(neurotic currency)。」諾曼.布朗補充說:「所有貨幣都是神經質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