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兜有我的簽名,而且數量有限——顛覆藝術的杜象

尿兜有我的簽名,而且數量有限——顛覆藝術的杜象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晚年有人問他怎麼想出這樣的原創繪畫形式,杜象的回答是:他是在反抗他所謂的網膜藝術——即吸引目光的藝術。他所追求的是,讓繪畫「為心靈效勞」。換句話說,讓腦的刺激取代視覺快感。

文: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

  • 法國人/美國人・1934年起活躍於超現實主義圈
  • 出生——1887年7月28日生於法國諾曼第濱海塞納省布蘭維爾-克勒翁(Blainville-Crevon, Seine-Maritime)
  • 父母——父為公證人;母為畫家之女
  • 定居——布蘭維爾1887|盧昂(Rouen)1895|巴黎1904|紐約1915|法國1919|紐約1920|巴黎1923|歐洲1928|巴黎1933|紐約1942
  • 伴侶——藝術模特兒賽荷(Jeanne Serre)1910;一女1911|夏絲戴爾(Yvonne Chastel)1918–22|雷娜茲(Mary Reynolds)1923(祕密交往20年)|娶麗迪(Lydie Sarrazin-Levassor)1927(半年後離婚)|瑪汀絲(MariaMartins)1946–51|娶颯特樂(Alexina Sattler)1954–68(馬蒂斯之子皮耶・馬蒂斯[Pierre Matisse]的前妻)
  • 過世——1968年10月2日於巴黎
杜象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杜象是一個矛盾體。他是反藝術家的藝術家,也是摧毀藝術的藝術家。他把腳踏車輪、瓶架、梳子或便斗,這些日常物件作為藝術在畫廊展出時,不是借助物件的形式而是情境。他並未悉心創作出這些物件,也不是當作無意中在海邊或垃圾堆挑撿而來的獨特藝術品。當有人問起,除情境之外為何與眾不同,杜象答道:「它們有我的簽名,而且數量有限。」杜象的「現成物」作為嚴肅的藝術作品而被接受,從此顛覆了專業藝術家在工作室埋頭創作而成的傳統藝術作品被賦予的價值,也預示著藝術史上的新階段。從空白畫布到焗豆罐頭、磚頭堆、醃漬鯊魚和沒有整理的床鋪等所有東西,都可能被認定為藝術。

2004年五百位藝術專家參與了一項調查,要他們說出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作品。排名第一的是杜象的《噴泉》(Fountain 1917),而這一物件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簽上姓名和日期的便斗。在2013年的倫敦杜象作品展上,某位評論家稱他為「現代天才」,另一位則說,他的影響所及,讓藝術越來越貧瘠。某位作家說杜象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另一位則稱他為失敗的救世主。那麼,杜象究竟是藝術史上的巨人,還是二流的江湖術士?答案仍不得而知,然而事實究竟如何?

杜象1887年出生於諾曼第,父親是公證人。15歲開始畫畫,他的早期作品是那個時期的典型作品——後印象主義肖像畫、生活畫和風景畫。1911年,他開始拓展內心,遠離客觀世界,投入想像領域。約在此時,他認識了畢卡比亞(1879–1953),兩人之間展開深厚的友誼。1912年是杜象關鍵的一年,他創作一系列精彩的原創畫作,呼應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卻帶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至少領先那個時代10年之久。然而,立體派並不喜歡他的作品,他最著名的畫作《下樓的裸女》(Nudes Descending a Staircase, 1912)在一次大展中受到他們的排斥。就是在這時,杜象宣稱他再也不是任何藝術派系的成員,他將成為獨立藝術家,永遠獨自創作。

晚年有人問他怎麼想出這樣的原創繪畫形式,杜象的回答是:他是在反抗他所謂的網膜藝術——即吸引目光的藝術。他所追求的是,讓繪畫「為心靈效勞」。換句話說,讓腦的刺激取代視覺快感。傳統審美價值觀和傳統美學將被拋除,由吸引複雜思考過程的意象取而代之。他極力把他所做的一切跟抽象化過程區分開來。

此外,1912年他還對畢卡比亞的妻子說,他愛上了她。他們相約在火車站候車室幽會,在那裡共同度過一個浪漫之夜,儘管並無肌膚之親。她後來回憶道:「你能感覺到坐在你身邊的人是多麼渴望你,卻碰都不碰你,真是完全沒有人性。」如果他是熱血的地中海藝術家,早就給他們找間旅館,但身為冷靜的法國北方佬、熱情的同時卻又含蓄,他痛苦地克制住自己。那年秋天,杜象做了個十分重要的評論,首次表現出他對非藝術作品,以及讓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物件有強烈的愛好。同布朗庫西去參觀一場飛機展時,他在一個大螺旋槳前停下腳步,對布朗庫西說:「繪畫盡矣。誰能比那個螺旋槳幹得更好?」

次年,杜象將這一想法付諸行動,他在廚凳上裝了一個腳踏車輪,看輪子打轉。有人說這是他的第一件「現成物」,但是他矢口否認,說他只是喜歡看車輪在工作室中轉動的樣子,與上路的實用功能完全隔離。他堅稱,在這初始階段,他並沒有要開創一種藝術新形式的意思。此外,《下樓的裸女》1913年於美國展出時引發轟動。該作品參加了統稱為軍械庫藝展(Armory Show)的國際現代藝術展,遭到猛烈抨擊,足以使之成為臭名昭彰的作品,被媒體形容為「屋瓦工廠的爆炸」。其聲名之狼藉,完全蓋過畢卡索和其他立體派的作品。

一次大戰爆發時,杜象因心臟問題而免服兵役,他離開歐洲前往美國,多虧軍械庫藝展的展出,使他在美國已享有藝術界叛徒之美名。他結識了曼・雷,與他成為密友,加上畢卡比亞和他自己,共同組成紐約達達派核心。就像歐洲的類似團體,他們旨在顛覆體制,而他們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現成物」。根據杜象的說法,1915年「現成物」做為一種新的表達形式而誕生。他後來寫道:「大約就是那時,『現成物』一詞出現在我腦中,用於指涉一種表現形式」。此時,他開始將更多普通物件解釋為藝術創作。這些物件之所以是藝術創作,並不在於其美感特徵,而是在他的介入之下,使人不得不以新的視角看待它們。為輔助這一過程,他給這些物件重新命名。比如他在五金行買了一把雪鏟,在上面寫上標題:《斷臂之前》(In Advance of the Broken Arm)。1916年,杜象把不參加任何派系的決心拋到九霄雲外,成為獨立藝術家協會(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的創始會員。

不過他的會員身分僅維持一年,因為1917年他在作品《噴泉》被協會舉辦的展出剔除之後,即選擇辭職。這一剔除事件使便斗的聲名隨之大噪。

這是杜象如何把現成物介紹給全世界進而改變藝術史的對外說法。不幸的是,根據最新發現,杜象的創意很可能來自他在紐約的德國朋友洛琳霍芬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von Freytag-Loringhoven)。她是第一個把現成物當作藝術創作的人,而不是杜象。1913年男爵夫人拿了一個她在街上看到的大金屬環,聲稱是代表維納斯的女性符號。她給它取名為《不朽的飾物》(Enduring Ornament),說她如果下令某物是藝術,它就是藝術。她最著名的現成物是裝在木工收納箱上的環槽狀水管,還刻意取了煽動性的展出標題《上帝》(God)。男爵夫人對杜象的迷戀令他惶恐,使他不得不下命令,禁止她觸摸他的身體。(不過他倒是拍了一部影片,片中的她讓自己的陰毛被剃掉。)男爵夫人對於他的禁止命令做出古怪的回應:她用杜象一幅畫作的相片來取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