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養豬及「非洲豬瘟」防疫議題,專家怎麼看?

廚餘養豬及「非洲豬瘟」防疫議題,專家怎麼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世界清除(包括預防再發生)非洲豬瘟最成功的案例算是巴西了。其成功的最重要秘訣之一就是「禁用廚餘養豬」......由於人類的「生物循環經濟」思維,這些病毒透過廚餘養豬的管道又回到豬群。有些豬死了,還沒死的豬製成食品變成廚餘後,再餵豬,然後其他的豬又死了,慘烈的惡夢就是這樣被循環擴大的。

議題:非洲豬瘟

  • 更多非洲豬瘟相關科學資訊請點此

議題:非洲豬瘟

背景描述:2018年8月初,中國確診出東亞首例的非洲豬瘟。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資料顯示[1] ,到12月11日止,中國已爆發了91例疫情。由於非洲豬瘟目前無疫苗可抑制,加上其病毒對環境的抵抗力很強,使得我國作為鄰近國家也開啟了相應的防疫措施,並延伸出一系列關於產業、防疫、廚餘飼養與環保的討論。

  • 更新日期:2018年12月21日

國際相關報告: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

  1. 非洲豬瘟說明
  2. 非洲豬瘟病原診斷與預防控制簡介

對此,專家所進行之回應如下。

陳貞志助理教授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回應日期:2018年12月21日

2018年8月及9月,中國及日本爆發了讓豬隻相關產業聞之色變的非洲豬瘟及豬瘟疫情,更另人擔心的是,兩國也分別於野豬族群中檢測出非洲豬瘟及豬瘟病毒,顯示病毒己傳播於野豬族群中,同時讓疫情控管更為困難。研究顯示,野豬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為非洲豬瘟及豬瘟的主要保毒宿主,更有甚者,其他如口蹄疫病毒,亦可於野豬族群中傳播。當政府與全民在努力防堵外來病毒以及致力於撲滅對豬隻產業具有重大威脅的本土病毒時,不可忽略野豬在這些豬隻重要病原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避免防疫的漏洞。

有鑑於此,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對上述病原的疫情管理與撲滅程序建議中,均強調野豬族群監測的重要性。其中首要的目標為確認病原在野豬族群的感染現況,如果病原已經感染野豬族群,則應更進一步估算其分布及感染率。我國現階段正準備宣告成功撲滅家豬之口蹄疫及豬瘟病毒,然而,野豬族群的疫情監測資料實則闕如,不僅可能在未來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宣告撲滅特定病原的過程中受阻,更可能因為對野豬疫情的無法掌握而造成更大規模的本土疫情爆發。

野生動物由於分布於自然棲地環境中,針對野生動物所進行的疫情調查與家畜動物所採用之方式及程序具有極大的差異及困難性,疫情監測工作應結合野生動物生態及疾病研究等相關專業背景以強化其成效。舉例而言,野豬疫情監測之困難處在於樣本及分布資訊的取得,此問題可經由與全國各原住民部落的狩獵管理計畫合作,訓練野外調查與採樣人員,並配合訪談原住民獵人來克服,更可進一步培養我國野生動物疫情調查之種子人才,奠定我國野生動物疾病監測工作之基礎。

羅玲玲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回應日期:2018年12月13日

豬隻為雜食動物且有極佳的次級原物料轉換能力。從整體養豬產業來看,我國廚餘現況存在一些問題,不論是廚餘分類、回收品質,還是國人的觀念都仍有待改善。例如:若有人將菸蒂或衛生紙丟進廚餘桶內,基本上整桶廚餘就會被視為是垃圾;或者有國人認為廚餘飼養的豬肉較美味;以及不具規模的後院生產的小養豬戶,執行蒸煮的設備與能力可能較欠缺。

而目前國內有約12%的豬隻以廚餘飼養,倘若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則當農民因成本考量選擇不繼續飼養豬隻時,這12%的豬肉便需要依賴進口來填補。由於進口的豬肉價格較低,養豬業者便首當其衝面臨衝擊,進一步影響整個與養豬相關的產業鏈。目前中國大陸養豬產業便面臨了很大的困境,很多大公司位處疫區,即使場內沒有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但由於中國大陸規定爆發非洲豬瘟省份之豬隻不能跨省運送與販賣,使得這些公司紛紛因為當地豬價降低的關係,無法繼續存活而倒閉。

依國際上處理廚餘的現況來看,紐西蘭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紐西蘭將國內廚餘分成兩類,一類是含有肉類的廚餘;一類則不含肉類,像是麵粉、豆渣或是水果皮等。養豬戶倘若選擇使用不含肉類的廚餘,便無需蒸煮;而若選擇含有肉類的廚餘,則規定需超過100度C並持續蒸煮1個小時以上。政府則主要透過提供廚餘者和養豬戶所提出的「雙面聲明」進行查核。提供廚餘者,比如學校、軍隊、超級市場等機構,在提供廚餘的同時,需針對廚餘是否含有肉類提出聲明;養豬戶在販賣肉品時也要進行聲明,例如所使用的廚餘沒有進行蒸煮,但其中不含肉類等。整個作業由初級產業部負責。

綜觀各國非洲豬瘟跨境傳播的起因,最近的分析發現人員與車輛帶毒傳播的比例較高,但初期的病例中廚餘飼養豬場確實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之後的傳播才轉成較多面向。相關業者的防疫觀念非常重要,豬場內外的生物安全、豬隻的健康管理都必須執行到位。例如:

  1. 相關人員到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養豬場,回來後至少要隔離七天,才可進入國內的豬舍;
  2. 工作人員進到場內前,要換衣、換鞋,進行消毒;
  3. 豬場入口與各棟舍間的消毒水槽,定時更換,確實踩踏;
  4. 運豬車需確實消毒,並避免來回不同的豬場等觀念。人流、物流及車流都需注意。

由於我國尚未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因此最重要的是凝聚大家的共識。廚餘養豬作為循環產業的一部份,是對環境友善的一個方法,但也無可避免存在著疾病的風險。政府在風險管理的同時,除了意見領袖外,更應召集使用廚餘飼養的豬農們,好好進行溝通、歸納其意願,同時依養豬場的現況進行盤點、分類,並對相關養豬場進行輔導,方能在維護產業的同時,打贏這場防疫戰爭。

朱有田教授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回應日期:2018年12月06日

非洲豬瘟在中國爆發且疫情持續擴大,人為介入是瘟疫傳播的主要因素,廚餘養豬為其次。因我國黑豬產業會用廚餘飼養豬隻,為防堵疫情不致透過廚餘跨境傳播,近期出現「是否應禁止使用廚餘飼養豬隻」的討論。

黑豬的飼養方式可分為兩種:

  1. 種豬場:專門生產小豬(架子豬),而後售予肉豬生產豬場。由於飼養期固定,收入較不受飼料成本與豬價影響,因此多採用飼料飼養。
  2. 肉豬場(又稱肥豬場):專門生產供給消費者的肉豬。由於飼養時間較長,短則10個月,多則長達18個月的時間,故為了壓低成本,多採用廚餘飼養。

又因售價與獲利關係,本土黑豬種豬場主要分布在南部;黑豬肉豬場則大多分布在新竹以北。換言之,探討廚餘養豬在非洲豬瘟的風險管理時,應先針對豬農的結構、廚餘來源、種類與廚餘處理方式做系統性的分析。例如,廚餘來源之差異,屏東以廚餘飼養豬隻的養豬戶,廚餘來源較固定,如向特定學校、農產品加工廠或是軍隊收購廚餘或副產品(如豆粕、酒糟)。北部的廚餘有一部分則來自家用廚餘、餐廳等等。其中,不含肉類的豆粕、酒糟是否要納入因非洲豬瘟禁飼的「廚餘」,值得討論。因此探討廚餘蒸煮飼養條件之外,同時也應針對廚餘的來源、廚餘車的運送路徑進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檢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