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鈔幣文化(上):泰慶祝十世王聖壽發行新版紙鈔,有什麼不同的設計?

泰國鈔幣文化(上):泰慶祝十世王聖壽發行新版紙鈔,有什麼不同的設計?
圖片:楊俊業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在拉瑪五世時期開始使用紙幣,第一款紙鈔圖版在1902年發行,圖版只有一面。隨著科技發展,第二款紙鈔圖版開始發展成為兩面,第三版紙幣首度印製國王御像,設計概念直到目前第17版紙幣圖版依然存在。

2018年3月9日及7月29日泰國「世界日報」分别在頭版及A2版「泰京新聞」以標題「第十世王紙幣 4月6日首發行」及「慶國王聖壽新版大額紙鈔發行」綜合報導:

泰國中央銀行公布首款以第十世王瑪哈哇棲拉隆功(哇集拉隆功)御像為背景的第17版一般流通性泰銖紙幣樣板,面值包括20銖、50銖、100銖、500銖以及1000銖,其中前三款面值除在今年4月6日率先發行外,500銖及1,000銖面值的紙幣則規劃在7月28日第十世王聖壽之日發行。因為泰國不具備取消舊版紙幣政策,新版紙幣發行後,第16版舊版泰銖紙幣仍可流通使用,目前整個金融系統內流通的紙幣共計55億張,總價值達到1.6兆泰銖等云。

經由上述報導得悉,新版泰銖紙幣的大小與顏色沿用第16版紙幣樣式,其防偽功能的延續性仍是泰國紙幣的重要特徵,但央行此次對部分防偽標識進行技術上的改進,包括採用金屬色帶、羅馬字體與阿拉伯數字改為豎向以及3D防偽印刷技術等,以利增加製造假鈔的難度。

第17版新版紙幣正面鈔圖,採用泰國第十世王身著皇家空軍學院白色制服,並襯以「頭光」(或稱「聖人光環」)的半身御像為主視覺圖案,而各款新版紙幣的背面構圖,則採用每種面額各編印兩位泰國皇室君主御像及各配一則功勳事蹟插圖,其中最大面額的1,000泰銖背面印製的就是第九世王和現任國王的御像,它是新版紙幣的一大特點,目的是讓全泰民眾藉以緬懷和銘記泰國皇室的庇佑與恩澤。

螢幕快照_2018-11-22_上午5_44_15
圖片:楊俊業提供
新版泰幣紙鈔

世界各國鈔票的鈔圖設計題材,大致類型不外乎包括人像(政治人物、傑出人物、藝術人物)、建築物(政治性建築、社會性建築)、動植物(國家特有、珍稀、保育類動植物)、地理景觀(國家特有或具代表性地景)、社會文物(國家代表性文物、作品)、展望(象徵對現在與未來社會的展望)、人權(紀念人類歷史上愛好和平、追求人權等事件)及資源(國家資源或經濟作物)等內容。

歷版泰國紙幣的正面鈔圖,雖向以泰王御像為主要圖像,但背面構圖欲常配以歌頌泰王或王室成員的功勳偉業或關懷黎民等事蹟為設計元素。

泰國是在拉瑪五世統治時期開始使用紙幣,當時設計出的第一款紙鈔圖版是在1902年9月19日發行,該款紙鈔圖版只有一面。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泰國第二款紙鈔圖版開始發展成為兩面,第三版紙幣首度印製國王御像,這種設計概念直到目前第17版紙幣圖版依然存在。本文將以第17版各款泰銖紙幣之背面鈔圖事蹟為例,說明歷代泰王在泰人心中被論定的象徵意涵及其功業。

螢幕快照_2018-11-22_上午5_44_34
圖片:楊俊業提供
面額20的泰銖新版紙幣背面鈔圖:父子世襲的一世王與二世王

拉瑪一世王與大皇宮建築群

拉瑪一世王帕佛陀約華朱拉洛於1782年4月加冕15天後,立即於4月21日上午6點45分在坐落於昭披耶河東岸的拉達那哥欣島上打造「城市之柱(หลักเมือง)」象徵曼谷王朝的創建,此後才開始在原屬潮汕華人聚居之區興築大皇宮,並隔河與西岸吞武里王朝舊都形成犄角之勢。

拉瑪一世遵循源自印度教林伽神石的概念,及融合泰民信仰物靈的傳統,在玉佛寺的西南角樹立一根高187英吋的檀香木,將其加持點化成為鎮國寶柱,寶柱內為空心並裝有法師預測與緬甸相關的國運金片,外表塗漆及貼上金箔,直至拉瑪四世時,因為當時泰國最大的威脅已不是緬甸,而是西方殖民強權,因此於1852年諭令重鑄國柱,使用柚木為軸心。外面包覆一層爪哇決明木,造型比舊柱更粗大,內部亦裝有預測國運的金片。

1986年國柱神殿重建時,將原已移除的舊柱重新安置於新柱旁,成為今日所見國柱成雙的並列形式,祂們是大皇宮立基的起點,也是曼谷建都的中心。

399px-Bangkok_city_pillar_inside
Photo Credit::AhoerstemeierCC BY SA 2.0
「城市之柱」(หลักเมือง)

拉瑪二世王與古典文學戲劇

泰國書面文學源自於1283年素可泰王朝蘭甘賢國王創造泰文起,泰國的古代文學基本上是宗教文學和宮廷文學。阿育陀耶王朝繼承了素可泰時期的文學遺產,同時吸收了高棉帝國的古老文化及婆羅門僧侶帶來的古印度文明,因此在文學形式上除了出現格律嚴謹的詩詞外,在民間口頭詩歌創作亦有突出成就。

在泰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民間文學巨著長篇敘事詩「昆昌與昆平(ขุนช้างขุนแผน)」,即產生於阿育陀耶時期,但因緬甸大軍第二度(1767年)攻陷京城時,邏羅文學遺產遭到嚴重破壞致散佚。

曼谷王朝於1782年建立以後,開始收集散失的大城王朝文學作品,相繼完成「卡維(คาวี)」、「桑通(สังข์ทอง)」、「拉瑪堅(รามเกียรติ์)」和「昆昌與昆平(ขุนช้างขุนแผน)」等輯錄、補遺工作。拉瑪二世帕佛陀洛羅那帕萊本人即是位詩人,並召集貴族編修國史,其在位期間成為泰史上古典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螢幕快照_2018-11-22_上午5_44_55
圖片:楊俊業提供
50泰銖新版紙幣背面鈔圖:異母兄弟的三世王與四世王

拉瑪三世王與對外貿易商船

拉瑪三世帕喃格勞文武雙全,除具備平定吞武里王朝鄭信國王之子(สมเด็จเจ้าฟ้าชายสุพันธุวงศ์ กรมขุนกษัตรานุชิต)起兵謀反案外,亦能發揮文采天賦創作許多文學作品及致力文化保存。拉瑪三世諭令將重要文學作品、佛教經典、星象卜文和傳統醫學等文獻銘刻於大皇宮臥佛寺牆面,供後世學習。

拉瑪三世即位前,在朝已專責管理通商和外交事務,並擁有個人商船從事對外貿易,即位後亦不僅與中國保持良好的外貿關係,並曾五度於大清道光年間遣使前往北京朝貢外,另積極開展與西方列強的交流與合作,陸續與英、美等國簽訂「暹英條約」(即伯尼條約)與「暹美友好通商條約」,建立外交關係。拉瑪三世時期,由於對外貿易繁榮,曼谷越趨富庶,城市逐漸擴張,曼谷周圍也開始形成許多超過數千人口的聚落。

拉瑪四世王與考汪宮天文臺

考汪宮(เขาวัง)位於碧差汶里府城境內的山丘之上,是著名電影「安娜與國王」中泰王行宮的原型。拉瑪四世蒙固非常鍾愛考汪山陵的靈秀氣息,將整座夏宮賜名為「山中之城(พระนครคีรี)」,其建築包括皇室大廳、寺廟、天文台及其他建物,充分融合了泰式、中式及西式新古典主義等傳統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