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小時候胖不是胖?台灣每4位兒童就有1位過重

小時候胖不是胖?台灣每4位兒童就有1位過重
Photo Credit: Reuters / TPG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些來求診的過胖兒童,家庭多半有「小時候胖胖的很可愛」的錯誤觀念。殊不知,孩童若在成長的路上因體重過重加上骨骼發育未完全,容易出現O型腿及上述小兒糖尿病等健康問題,而這些病徵將伴隨兒童長大至成人,胖小孩變成胖大人。

兒童肥胖的定義在世界各國的標準不同,以美國疾病管制局訂定的標準,2-19歲兒童與青少年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等於同齡兒童第95百分位,即為過重。英國、香港、紐西蘭等國的兒童肥胖標準,則分性別個別列出2-18歲過重與肥胖之BMI值,超過此BMI值即算超標。調查結果發現,兒童青少年體重過重及肥胖比率大增,部分國家的兒童甚至超標210%,兒童肥胖問題已成為全球問題,不容小覷。

台灣每4位兒童就有1位過重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健康檢查數據顯示,台灣平均每4位兒童就有1位有過重的情形。若是在小學時期就過重,長大後繼續肥胖的機率則高達40到50%,國中時期約60到70%,若是高中時期發胖,成人後發胖的機率就更高了。「小時候胖不是胖」的俗諺,徹底被顛覆。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表示,兒童肥胖的問題對於孩童在健康與發育層面影響甚大,最遠甚至可能影響到日後成人健康問題。近十年來,西方飲食習慣逐漸融入台灣,小朋友對速食及含糖量、熱量偏高的飲食已經習慣,加上生活壓力大、經濟壓力重,家長在長期忽略兒童生活習慣及飲食管理的狀況下,有許多小兒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氣喘問題,陸續可在門診遇見。

這些來求診的過胖兒童,家庭多半有「小時候胖胖的很可愛」的錯誤觀念。殊不知,孩童若在成長的路上因體重過重加上骨骼發育未完全,容易出現O型腿及上述小兒糖尿病等健康問題,而這些病徵將伴隨兒童長大至成人,胖小孩變成胖大人。

胖小孩心理及生活常受挫折。蕭敦仁理事長進一步表示,「肥胖除了影響外型及健康外,還會造成心理上的問題」,在台灣,平均4位兒童就有1位有過重的情形,由於孩童們之間的相處多為直覺反應,一般孩童會認為胖小孩較邋塌、不愛乾淨,運動不佳、行動較慢、功課較差,進而產生排擠或不願與之為伍的情況。造成胖小孩在課業學習與人際相處、心理上及生活上遭遇挫折。

8、5、2、1、0健康生活概念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改善兒童肥胖問題,今年(2018年)的研討會,學術部分除特別邀請到馬偕醫院李宏昌醫師發表「臺灣兒童肥胖白皮書」的臨床運用,還邀請國內各專科醫師及營養師等專家,共同來研究探討,如何改善孩童肥胖問題。

學會將與多所中、小學校合作,透過學校的通報,將過胖的孩童透過醫療人員、專家的協助,轉介到區域院所參加減重計劃,並推出「8、5、2、1、0」的生活概念,8為每天睡滿8小時,飲食上天天5蔬果,坐在電腦電視電玩手機前時間建議低於2小時,每天至少有1小時的活動時間,喝的飲料0糖分。學會除了希望能夠建立健康生活觀念與校園外,也希望能夠倡導國人加入健康飲食的行列。

f7e763dab4839695b2c3934e41e56a20
Photo Credit:健康醫療網

蕭敦仁理事長呼籲家長,孩童肥胖問題已是全球性刻不容緩的問題,體重控制的健康觀念必須從小扎根,學校與家長則須密切合作,並重視孩童在生活作息及飲食上習慣。家長們在閒暇之餘,應帶領孩童多運動接觸大自然,脫離高糖飲料對孩童的誘因。飲食中盡量少油、鹽、糖類等食品。有肥胖問題的孩童,則需透過專家及醫療人員的協助,在青春期前就將體重問題處理好,才會有美好的人生。

本文經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