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爭議:如何理解李安所說的「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

金馬獎爭議:如何理解李安所說的「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與「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這兩句話看上去差不多,實際內涵截然不同。但兩者一向都有被誤解。

金馬獎55周年頒獎禮意想不到地發生激烈爭議。獲最佳紀錄片的台灣導演傅榆在台上的一席話:「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是我身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成為整個頒獎禮氣氛的轉折點。

金馬在中國直播立刻中斷,全網刪去這段視頻。出席的中國藝人紛紛用各種形式表達「不滿」和「宣示主權」。涂們稱呼「中國台灣金馬獎」、「兩岸一家親」;鞏俐拒絕上台頒獎;張藝謀和徐崢希望「中國電影」越來越好;除婁燁之外,其他中國藝人一概缺席慶功會。中港台不少藝人又在微博上紛紛轉發「中國一點不能少」的地圖表忠心;簡體字大軍又穿越防火牆到臉書洗版。

中國藝人帶頭不尊重金馬獎令人失望。事實上,中國電影人一向非常重視金馬獎。中國影視圈以前有「三金」的說法:中國金雞獎、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中國金雞獎是政府的宣傳機器,大多數有理想的電影人都嗤之以鼻。香港金像獎有區域限制,要有一定比例的香港人參與才可參選。

台灣金馬獎不但歷史最悠久,評審標準最「純文藝」,而且參選條件最寬鬆。只要華語片就可以參加。這裡的華語片原指國語片,後來放寬到所有只要片中涉及華人地區所使用的主要語言或方言即可。這樣它成為最具權威性的華語電影頒獎禮。很多中國電影從業員都以獲得金馬獎為榮。有不少藝人在金馬獎上一舉成名。比如涂們在去(2017)年獲獎前,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誰。

爭議歸根到底是台灣是否中國的一部分,這裡無法深入討論。當務之急反而是如何理解李安所說的希望「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

有意見認為,大家都知道台灣地位問題是敏感的,那麽在頒獎禮上就不應該帶入統獨問題。比如,《環球時報》批評傅榆:「金馬獎是個有影響的華語電影獎項,它一直迴避兩岸政治紛爭,從而為兩岸電影工作者開展交流提供了空間。」

這種情緒不限於中國官方傳媒,一些中國電影人也有此觀點。比如中國編劇史航認為:「我其實非常憎恨那位紀錄片導演和她背後可能存在的讓她上台背稿子的人」,因為她的行為,令華語電影人能夠四海一聚的空間和時間,又可能被擠壓一個,這是「最惡劣最遺憾」的事。

史航的出發點很可能是真誠的,和《環球時報》不一樣。這更需要加以辨析,何為「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

「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與「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這兩句話看上去差不多,實際內涵截然不同。但兩者一向都有被誤解。

體育本身確實沒有政治屬性,你很難說兩個足球隊踢一場比賽本身有什麽政治意義。它的政治性是被附加上去的。當各自掛上「國家隊」的名頭,而這兩個「國家」又有冤仇,這就帶來強烈的政治性。但無論如何,這種「政治性」是一種被操弄的結果,而非源於其本身的特質。

文藝則完全不同。文藝本質上是一種思想的表達,有時一些作品表達的思想沒有這麽政治性,但總體而言,它無法不涉及政治題材,而且一些本身未必帶有強力政治性的題材(比如性別問題、同性戀、種族等),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會牽涉入政治。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認為政治題材是文藝最能觸及人心的主題。

作為一種表達,「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的真實意思是:政治不能干涉文藝,即不能干涉言論和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說,文藝不應該涉及政治。

最佳紀錄片_傅榆_金馬55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國共產黨實際從來沒有把「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理解為「文藝不應該涉及政治」。眾所周知,共產黨最注重文藝在政治宣傳中的作用。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在延安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提倡提倡文藝介入政治,為工農兵服務。2014年,習近平又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認為:「文藝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又要求「各級黨委要把文藝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貫徹好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把握文藝發展正確方向。」「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從來只是中國要「別人不得用文藝講政治」的藉口。

放到金馬獎的情況,在頒獎禮上無論說台獨,還是說一家親,政治都不能干預。

中國不能直接取締金馬獎(畢竟在台灣),於是就用封殺、謾駡、抵制,給藝人以「老大哥式」的無形壓力。這些做法都非常醜陋。中共這種不能容忍自由,不能容忍不同意見的作風,是金馬獎風波的根本原因。

明白了這點,就知道一些人用「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為中國和中國藝人辯護,反而責備傅榆,這完全錯誤。試想,如果連作品也需要亦步亦趨,失去了自由的思想,這樣的文藝又有多大價值?

「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的另一層意思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應因為其他文藝人的政見不合,或者其他作品提倡與自己不合的意見,就漠視或刻意貶低其藝術成就;也不應因為其他人或作品的政見,符合自己的意見,就故意拔高它。

如果一個反對台獨的評委,在評審的時候,不會因為一部藝術上優秀的電影「宣揚台獨」不投它的票;一個支持台獨的評委,也不會因為一部平庸的電影「宣揚台獨」而投它的票。這麽就算真正能做到「文藝歸文藝,政治歸政治」了。

金馬獎可能是華語電影界唯一能接近這種理想的大獎,這也是為何金馬獎地位崇高之處。香港影視界就做不到。比如前年金像獎的《十年》能獲最佳電影,顯然就是被其政治含義拔高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