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朱家安:為什麼涂們的統一說比傅榆的台獨說更不合理?

朱家安:為什麼涂們的統一說比傅榆的台獨說更不合理?
導演傅榆(右)|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篇文章主張的是,在當前統獨議題上,中國人無權宣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像在花蓮獨立的議題上,宜蘭人無權宣示「花蓮是台灣的一部分」一樣。

文:朱家安

在金馬獎頒奬典禮上,中國(大陸)演員涂們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台灣省)導演傅榆主張台灣是獨立國家。這兩個主張是統獨議題上長久以來相抗的主張,也常被當成對等的。

我同意這兩個主張相抗互斥,但我認為它們並不對等。它們並不是站在平行跑道上互相公平競爭的對手,在這篇文章裡,我會試圖說明:事實上,涂們的主張比傅榆的主張要求更多,需要更多理由才能證成。換句話說,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涂們的統一說會比傅榆的台獨說更不合理。

先說結論。粗略來說,統獨戰場試圖決定台灣是獨立國家還是中國的一省。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單一個問題,但不同立場提出的答案不見得對等。傅榆主張她不想要屬於中國,這是在宣示自己的國族認同;涂們主張傅榆應該屬於中國,這是在宣示別人的國族認同[1]。人無權替別人宣示國族認同,特別是當別人的國族認同就是辯論題目的時候。這是為什麼涂們的統一說比起傅榆的獨立說需要更多理由支持,才能成立。

如果你覺得「每個人都只能宣示自己的國族認同,不能宣示別人的」很奇怪,在進入以下比較細的說明前,可以先考慮一下這樣的荒謬情況:如果我們有權替別人宣示他的國族認同,那我也可以替涂們宣示說他其實不是中國人而是澳大利亞人,而且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我的宣示不會比涂們自己的宣示更不合理。

接下來,我想比較仔細說明,為什麼我覺得上述結論成立。讓我們從一個假設情況開始討論。

分組問題

這學期課堂的研究題目是關於青蛙,班上要分組報告,老師選了六種青蛙,作為六個組要研究的題目。老師把六種青蛙的名字寫在黑板上,要求同學們自己選擇要參加哪一組。大華選了台北樹蛙,小明選了盤古蟾蜍,大華對此感到很不滿,他覺得小明應該要跟自己同一組。大華舉手說:「小明應該要來台北樹蛙這一組啦!」。

大華舉手宣示了意見,然而老師不應該認為這個宣示有權力改變小明的組別,照理來說,你只能選擇自己要去哪一組,不能替別人選。

確實,大華可能握有很好的理由,足以說明「台北樹蛙」對小明來說是更好的選擇,例如:

  • 台北樹蛙很常見,是方便的研究對象。
  • 事實上,小明家旁邊的公園就有台北樹蛙。
  • 其實,小明是台北樹蛙的後代子孫。

不過這並不會影響大明無權宣示「小明應該屬於台北樹蛙這一組」的事實。每個人自己宣示自己要去哪一組,不多不少。如果我們要說大華有權替小明選擇組別,那其他同學似乎也可以合理主張,自己有權替另一個同學選擇組別,當然,這也可以是一種分組方式,不過除非你想要用一整個學期來分組,否則應該不會這樣做。

大華可以嘗試說服小明,加入「台北樹蛙」是好選擇,但是大華無權直接替小明宣示。

插曲

在這裡我們岔個題,雖然「該怎麼說服小明」不是本文的重點,但如果大華神智清楚,他顯然不會選擇下列做法:

  • 跟老師抗議說蟾蜍不是青蛙。
  • 逼迫其他組別同學表態說,小明想要參加的組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組。
  • 威脅那些支持小明意願的同學說,如果不公開道歉,就不能參加班際歌唱大賽。

現實細節

或許有人會質疑,如果說關於國族認同,每個人都只能替自己表態,不能涵蓋更多範圍,那傅榆的表態範圍,顯然也不合理地涵蓋了其他台灣人(或者以中國的角度:台灣省人):

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做為一個台灣人最大的願望!

這個表態顯然不只是在主張「傅榆不屬於中國」,也是在主張「其他台灣人都不屬於中國」。

在一些情況下,我同意這個顧慮存在,不過以目前討論,我認為傅榆的表態範圍是合理的。

首先,目前的討論題目就是「台灣是否屬於中國?」。對任何一個台灣人個體來說,要對這個題目表達意見,就算「台灣屬於中國」和「台灣不屬於中國」不是唯一的兩個答案,至少也是符合規格並且可以理解的答案。如果每個台灣人都只能表達他自己是否屬於中國,而不能表達台灣是否屬於中國,看起來就不太像是在討論「台灣是否屬於中國?」而是更像是在討論自己要不要「投奔中國」。

再來,即便有些台灣人不認為自己屬於中國,也不認為自己屬於台灣(例如,如果花蓮人普遍認為自己跟兩者都格格不入,想要發起獨立),他們的國族認同也可以當作跟現在的「統獨」平行對等的議題來討論:不論統獨的結論如何,「花蓮獨立」的倡議者都不會滿意,因為他們發起的是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辯論。

被忽略的話術

值得注意的是,說涂們的統一說比傅榆的獨立說更不合理,並不是在說兩岸統一比台灣獨立更不合理。邏輯上,兩岸統一當然有可能是合理的結局(就像台灣跟日本合併也是邏輯上可能的結局),例如,假若中國的絕多數人歡迎和台灣統一,而且台灣的絕多數人也歡迎和中國統一。本文想指出的是,不管統獨的討論進展如何,比起傅榆,涂們的宣示都相對不合理,因為他做了自己無權做出的宣示:宣示另一群人的國族認同。

我自己並不認為統一是合理選項,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在主張統一不會是合理選項。這篇文章也不是在主張中國人無權宣示「歡迎台灣回歸」、台灣人無權宣示「希望回歸」。這篇文章主張的是,在當前統獨議題上,中國人無權宣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像在花蓮獨立的議題上,宜蘭人無權宣示「花蓮是台灣的一部分」一樣。花蓮的未來應該讓當地人決定,其他縣市的台灣人可以表示「歡迎花蓮成為台灣的一部分」或「不想要跟花蓮同一國」,但不能擅自代表花蓮,主張「花蓮是台灣的一部分」。

「台灣應該跟中國統一」在統獨議題上是兩個主要主張之一,我們習慣它出現,即便自己有其他想法,也多半將其視為對等的競爭主張。藉由這篇文章,我想提醒大家,這種認知習慣可能讓我們忽略一個話術,一個替別人宣告國族認同的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