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兩年前一篇網誌 令研究飲食的「搞笑諾貝爾獎」得主名譽掃地

兩年前一篇網誌 令研究飲食的「搞笑諾貝爾獎」得主名譽掃地
Photo Credit: David Duprey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研究飲食行為著稱的溫成克,兩年前寫了一篇網誌,講述他指導一位博士生的經歷,但為他帶來始料不及的後果。

2016年11月21日,前康奈爾大學教授溫成克(Brian Wansink)在個人網站貼出一篇題為〈從不說「不」的研究生〉的文章,講述一位來自土耳其的博士生希望到訪他領導的「食品及品牌實驗室」(Cornell Food and Brand Lab),擔任半年無薪的訪問學人。

文章主旨是這位博士生努力把握研究機會,未有拒絕溫成克的建議,協助重新分析一份看來沒有預期結果的數據,最終成功發表5篇論文。

本來溫成克想說一個成功勵志故事,但他當時應該沒有想過,這篇網誌文章會使他的學術生涯面臨終結。

研究飲食行為的教授

讀商業出身的溫成克於1990年取得史丹佛商學院(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市場營銷博士學位,主要研究環境如何塑造及改變人們的進食行為。他曾任美國農業部營養政策與推廣中心執行總監,現為康奈爾大學的市場營銷教授。

溫成克的多項研究結果獲媒體報道,例如使用更小的碟有助減少進食量、把零食放到更難取的地方可以減重、肚餓時購物會買下更多不健康食物等等。不難想像,很多人都想知道如何透過一些環境上的小改變,便能夠扭轉飲食習慣,這類有趣的研究自然引起媒體注意。

krtphotoslive169213
Photo Credit: BOB FILA / KRT / Newscom / 達志影像

他發表過的研究當中,最著名的相信是「無底碗」實驗。研究人員製作了一隻會自動按照參與者飲用量加湯的碗,並讓部分參與者用來喝湯。研究團隊表示,使用這「無底碗」喝湯的人,所飲的份量比起人手加湯(從而注意到飲了多少)的參與者多。溫成克更因為這項研究而獲得2007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

此外,溫成克發表了數以百計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逾二萬次,以學術界標準而言他的研究亦甚具影響力。

得到結果後才提出假說

那一篇〈從不說「不」的研究生〉到底有甚麼問題呢?文中溫成克提到,他給那位博士生舒治(Özge Siğirci)的數據,來自在某意式自助餐餐廳進行了一個月的實驗,有部分顧客收費只是其他人的一半。他說︰「這(實驗數據)花了我們很多時間和金錢去收集,我們肯定可以從中打撈一點結果,因為這是豐富及獨特的數據。」

溫成克稱數據不支持原本的研究假說,但他想到另外三個研究方向,於是指導舒治如何分析數據,並不斷重新分析數據、想出其他可能成立的假說,最終成功發表多篇論文。

甚麼是假說?
在科學研究中,假說(hypothesis)是指對一個現象未經證實、能以科學方法驗證的解釋。在提出假說後,科學家需要透過各種觀測手段,包括做實驗、分析統計數據等,以判斷假說是否成立。

然而這故事引起其他科學家注意,因為這樣「重新分析數據」、尋找跟數據吻合的假說,犯上了研究大忌。

嚴謹的研究流程應是先想好要測試假說,再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最後分析結果是否支持最初的假說。如果把次序反過來,從數據中尋找結果的話,就變成一種循環論證︰在數據中尋找「適合」的假說,再用同一組數據來支持這假說。

當然,假說並非憑空想出來,科學家往往是靠經驗及觀察來推測,而在過往的研究數據尋找新假說亦無問題,但應再做實驗收集新數據,以驗證這個新假說,否則便犯上一種稱為「HARKing」的錯誤——意思是「得到結果後提出假說」(Hypothesizing After Results are Known)。

數據問題

他的網誌引起爭議後,心理學博士生雲達斯(Tim van der Zee)、布朗(Nick Brown)及獨立研究員安拿也(Jordan Anaya)仔細閱讀有關論文,發現有多處問題。

網誌暗示在溫成克的「指導」下,舒治使用同一組數據完成四篇論文,而上述三人亦分析了四篇論文描述研究方法時的字眼,顯示實際上是同一個實驗,然面所有論文均沒有提及其他論文使用相同數據。

雖然重用數據本身不涉及造假,但作者應該明確告知讀者有其他論文使用相同數據,以便讀者在分析各篇論文的結果時有充分資訊。三人進一步分析數據時,發現樣本數量在不同文章中有別,而且有些數據甚至出現一些不可能的數值,他們總共列出約150個問題。

不可能的數值?
他們分析研究中的統計數據,發現多個不可能的數值。例如其中一項評分的平均數是2.63、樣本數為18。將兩個數字相乘後得出47.34,但總分是整數,無論是47抑或48,均無法得出2.63的平均值。

他們提到涉事的四篇論文均未有公開數據,而且其中一篇論文的期刊要求作者公開原始數據,顯然違反規定。雖然三人曾聯絡溫成克等人,希望取得數據,但只收到其實驗室的「通訊專員」回應,對方僅建議他們重複實驗,未有提供數據。

各方展開調查

2017年4月,溫成克所屬的康奈爾大學發聲明表示,他們已進行內部調查,雖然該四篇論文涉及「不恰當處理數據和統計分析」,但這些錯誤未構成科學研究失當行為(scientific misconduct)。同年11月,《BuzzFeed》報道指康奈爾大學正在調查溫成克,但未有透露調查細節。

不過這無阻其他科學家逐一檢視溫成克發表過的論文,並發現更多問題。雲達斯於其網誌整理了「溫成克檔案」(The Wansink Dossier),詳盡記錄溫成克的論文有何問題,以及附上分析其論文的文章連結。

今年2月,《BuzzFeed》從溫成克一位合作者所屬的大學取得電郵內容,顯示他們分析數據時涉及不當行為。他指示舒治分析數據時,建議她把參與者分成不同群組,例如按照性別、用膳時間、同行人數、飲品、坐得是否接近食物去劃分,然後再比較這些群組跟其他人的統計數據有何關係,包括吃了多少薄餅、去了多少次餐廳、有沒有吃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