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已失去理想?不只放棄香港,也背棄了世界:脫歐之後

英國已失去理想?不只放棄香港,也背棄了世界:脫歐之後
Photo Credit: Kevin Lamarque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翠珊脫歐方案順利獲歐盟一致通過,然而英國未來還要面對相當多挑戰,離開歐盟只是中途站,到底戰後數十年,英國有哪些榮辱得失值得我們一再思量?作者就此加以分享。

世界各國均有歷史瘡疤,英國不會是個例外

MV5BMTk1MjA1NjU5M15BMl5BanBnXkFtZTgwMTAy
Photo Credit: 內政保鑣(Bodyguard)劇照 / IMDb

有些令人難忘的文藝作品,常警惕世人放下幼嫩的人生觀,別將人簡單正邪二分,也別將世界簡單黑白二分,大概,一個人即使隨歲月漸漸長大,若未能擺脫這種幼稚心態,便無法理解多變的人和事,無法理解人性之複雜,世事每每不是如此單純、清晰和穩定。

近來劇集《內政保鑣》(Bodyguard)在英國紅透半邊天,圍繞政客如何明爭暗鬥。首集已極具警世味道,男主角在火車上勸導少女恐怖分子放棄自殺式襲擊,大意說自己曾參與阿富汗戰爭,經歷許多慘絕人寰的事,一切都是雙方利用軍人和平民鬥爭,老百姓的命只有一條,送死的是他們,感覺自己被人利用上了戰場,那一小圈政客卻在背後指手劃腳、養尊處優,沒傷過一根頭髮,撫心自問,為那些政治、宗教信念毀滅自己與他人,有何意義?(劇集大受歡迎主因,是女主角形象被指參照曾任內政大臣的文翠珊)。

回想數月以來,中美角力牽動世界,一些人終能平心靜氣重看兩國之爭,放下一面倒頌揚中國或美國,當往日的門面風度撕破,大家不過是「惡鬥惡」,國際政治之狡詐手段,彷如五十步笑百步,受苦的都是許許多多國民,無分你我,世人都是被逼坐上這廝殺列車。即使人們迫於無奈站邊,但心裏必須弄清分寸,不要替政客白白犧牲。

如果你以同樣眼光回望昔日與當下英國,也許感慨萬千,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瘡疤,英國不會是個例外。近現代英國,為求自保不擇手段的往事,不勝枚舉。本文不只談最近英國脫歐一事,還會細說它失落那些可貴的理想。

我們先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劇,再回到當下種種。

英國曾害死萬計戰爭難民,卻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

RTX5QQ58
Photo Credit: Simon Dawson / Reuters / 達志影像

二戰末期,有個小鎮叫布萊堡(Bleiburg),大約在南斯拉夫邊界、奧地利卡林西亞(Carinthia )南部之間,當時英軍駐守期間收到情報,得悉附近有「二十萬克羅埃西亞殘兵、五十萬巴爾幹難民」欲向英國尋求援助。

這時戰爭將要結束,英軍完全知道他們的處境有多危險,因為這大批殘兵、婦孺不少曾被迫協助粹納德國,也跟聯蘇對抗,若沒人收容他們,遇上紅軍或鐵托主義者只有死路一條,要有多慘就有多慘。他們向英軍表明,如果沒辦法繼續北上逃難:「寧願死在這裡,戰到最後一人,也不會向布爾什維克投降。」

英軍出於私心,欲免去一切責任和麻煩,但又不想被冠上殘忍、反人道污名,便象徵跟附近的鐵托主義組織協議,承諾這數十萬人投降後不會虐殺他們,順利說服數十萬軍民正式投降。克羅埃西亞人認為英軍的保證似乎可信,怎料投降予鐵托後,即有數以萬計的人被槍決丟到泥坑中,在漫長的勞役「行軍」中,被打死、捅死者不計其數。

另有部分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人,英軍親手送他們上火車,聲稱是去意大利,結果他們在科切維(Kočevje)遭當地共產黨用機槍射殺。明明上述這些軍民不乏老弱婦孺,事後一些英軍安慰自己,當中應該有不少人曾是「叛徒」,之後如何也顧不得多少。

如今雖然事過境遷,英國戰後數十載,不管是戰爭安排、殖民地前途、歐美外交政策,其風格還是時常盤算左右逢源,不斷在力求自保、傳統榮耀之間掙扎,在承擔開支、取得影響力之間搖擺,卻仍未找到立身之本。

脫歐方案,文翠珊機關算盡

RTS27FRQ
Photo Credit: Dylan Martinez / Reuters / 達志影像

回到當下英國脫歐一事,文翠珊的脫歐方案不久前已在歐盟峰會通過,西班牙一如所料孤掌難鳴,不糾纏在直布羅陀爭議,最終27國一致通過新協議。文翠珊最後一關,是方案須於下月在國會通過,才算正式成事;只是若未能通過,就是另一回事,她回應記者說最重要不是個人前途問題,而是英國脫歐的前途問題,這自然是耍花招,誰做首相本身已影響處理脫歐事宜,新人事新作風或扭轉整件事的方向,例如徹底重訂方案、再次公投等,正因為她受壓辭職並非沒可能發生,所以她才再三迴避質問。

不管現在全英國人對脫歐一事有否不同看法,總之,當2016年英國公民以大約3%的微小差距決定脫歐,那時脫歐派的普遍想法是,十分介意大量移民湧入英國,從邊境、反恐乃至司法等,都劃一受歐盟法制規限,主張愈早拿回自主權愈好,部分人甚至認為,寧願折損在歐盟單一市場獲利達900億英鎊,也要返回舊日模式。

現在呢?文翠珊提出的中間方案,好聽是面面俱圓,難聽是避重就輕。最大特點是拖延脫歐,保留「過渡期」的彈性,必要時把21個月的期限再延長下去,假如未能延長留在歐盟,便協議只留在「關稅同盟」繼續跟歐盟法規,其餘範疇脫歐。至於要等待多久才完全脫歐,大可「從長計議」。

心思細膩的朋友或留意到,「文翠珊方案」非常輸打贏要,英國決定脫歐,外交層面等於在歐盟引起地震,大傷和氣,現在提出的方案,竟然既要歐盟的經濟好處,又刻意拖延意圖大大壓低風險,按道理,默克爾向來重視價值原則,應該呼籲歐盟不應妥協。其實,歐盟願意妥協主要是基於「愛爾蘭困局」所致。

「愛爾蘭困局」迫使歐盟不能對英國太狠

RTS25HSF
Photo Credit: Carl Recine / Reuters / 達志影像

自從1922年愛爾蘭分裂,其中包含六郡的北愛爾蘭留在英國,剩下的聯邦不受英國管治,及後變成今天的愛爾蘭共和國;南北自此分家。可是,自從北愛爾蘭歸入英國之後,當地天主教與新教徒之間經常爆發內戰,血腥衝突持續數十年,成為相當敏感的政治恩怨。到了1973年雖然政治、信仰衝突未止,但英國、愛爾蘭各自出於經濟考慮陸續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後來成為歐盟成員(英通過公投)。直至1998年,英國與愛爾蘭簽訂《貝爾法斯特協議》達成停戰和解,不久更撤走邊境關卡,加強南北愛爾蘭經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