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詮釋Google趨勢圖,別太快宣稱選民「選舉後才搜尋XXX」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高雄選民真的在選出了韓國瑜後才去了解甚麼是「九二共識」嗎?這些說法很可能誤解了Google搜尋趨勢的圖表。
剛過去的周末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束,在高雄市市長選舉勝出的韓國瑜,當選後接受傳媒採訪時表示他對兩岸的態度就是「九二共識」。
今天網絡上開始傳出Google趨勢的圖表,指高雄人在投完票後才搜尋「九二共識」,當中不乏嘲諷的評論,認為選民在不知道甚麼是「九二共識」的情況下投給韓國瑜,在選舉後才去了解。
讓我們先看以下圖表(本文所有圖表均都從Google趨勢截取)︰

單看這個圖,來自台灣的「九二共識」搜尋量的確自11月25日起急升,而且主要來自高雄市,因此下文圖表會把來源收窄至高雄市︰

我們能夠憑此圖表宣稱,高雄市的選民是在選出韓國瑜後,才去了解「九二共識」是甚麼嗎?不少人更以英國脫歐後選民才搜尋「甚麼是歐盟」的新聞作類比。
然而無論是搜尋「歐盟」抑或「九二共識」的Google趨勢變化,將之詮釋成「選民投完票才去了解」都是太過輕率。
最根本的原因,是Google趨勢圖說明顯示「此關鍵字於不同時段的熱門度變化」,而這是相對數字——只要你選好關鍵字、地區、時段,Google趨勢便會把這時段的搜尋量按比例顯示出來。用Google的話來說就是︰
數字代表在指定地區和時間範圍內與圖表上最高點相比下的搜尋熱門度。最高的字詞熱門度得100分;字詞熱門度達一半可得50分;沒有足夠資料的字詞會顯示0分。
換言之,單看Google趨勢圖,我們僅看得出搜尋量的變化,例如上圖可見「九二共識」的搜尋量大增,但實際數字是多少、最高峰是100個抑或100萬個搜尋,我們並不知道答案。
想更全面了解這個變化的意義,我們不妨跟加入選舉兩位主要候選人的名字「韓國瑜」和「陳其邁」對比一下︰

加入高雄市市長選舉兩位候選人比較後,可見「九二共識」的搜尋量目前仍低於「韓國瑜」,但稍高於「陳其邁」。
又或者跟一些常見關鍵字比較,例如「iphone」,並收窄至最近一天的時段︰

上圖可見「九二共識」僅在最高點稍稍領先,平均而言「iphone」搜尋量還是高出超過一倍有多。(如果設定時段多於七天的話,目前Google趨勢未有顯示11月24日後的數字,因此難以比較。)
以上都是相對數值,圖表之間無法直接比較,也無從得知到底有多少人在搜尋「九二共識」。更何況Google趨勢不能顯示出搜尋「九二共識」的人到底有甚麼特質,因此未有告訴我們這些人是否韓國瑜的支持者,我們甚至不能確定他們是否選民。
此外,每個人使用Google的方式有別,當中或許有人想知道「九二共識」是甚麼,也可能有人純粹想找更多相關新聞、評論文章協助分析,數據完全沒有告訴我們這些人為何要搜尋「九二共識」。
那麼為何「九二共識」搜尋量會暴升?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九二共識」本來就沒有太多人搜尋,但因為這字眼上了備受關注的選舉新聞,接觸到的讀者當中多了一點人搜尋,便造成「搜尋量暴升」的假象。
(2018-11-27更新︰似乎有讀者誤會了上一段文字,在此澄清一下,那純粹是為Google趨勢圖提出另一個可能解釋,旨在說明單憑圖表無法推論出「大量選民投了韓國瑜後才搜尋『九二共識』」。)
希望以上的簡單解說,能讓讀者清楚單憑一兩張Google趨勢圖,不能太快下結論宣稱高雄市選民「不知道九二共識就投票」。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