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基因編輯嬰兒實驗︰科學價值成疑,打開潘朵拉盒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基因編輯嬰兒的科學價值成疑,更有打開道德潘朵拉盒子之嫌。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的消息轟動全球,各媒體爭相報導。負責項目的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在星期日向《美聯社》披露消息,隔日就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可謂搶盡風頭。是次實驗更變了胎兒的CCR5基因,理應杜絕了愛滋病毒感染人體的一個途徑。
身為理科博士生,筆者自然希望科技能夠造福人類;基因工程作為手段之一無可厚非。但賀建奎博士的是次實驗,從科學和道德角度都值得關注甚至批評。
牛刀殺雞
為避免愛滋病而編輯嬰兒的基因是多此一舉,甚至反倒來會傷害免疫力。
《美聯社》報導,參加實驗的七對父母中,男方均攜帶愛滋病毒而女方則沒有患病。根據北京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這樣的父母完全可以生出健康的嬰兒,無須編輯基因。而美國賓州大學的Kiran Musunuru教授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指,攜帶非正常CCR5基因的人們會更容易被流感殺死。
編輯基因不是為了變得更健康嗎?為了愛滋病而跟更常見的流感作對,值得嗎?
雷聲大、雨點小
是次實驗沒有作出技術突破,其科學價值跟引起的關注不成比例。
用來編輯基因的CRISPR/Cas9 技術,由張峰以及Jennifer Doudna/Emmanuelle Charpentier團隊分別發明。雖然兩幫人還在爭奪技術的專利,但CRISPR早已被廣泛應用,並非新事物。
因此,今次主要「突破」在於斗膽進行臨床實驗。由於美國明文禁止為非實驗室用途編輯胎兒基因,賀建奎及合作者Michael Deem把研究搬到中國。(雖然在中國也不一定合法)。法律的限制看似克服了,有沒有科學成果卻成了疑問。賀建奎真的編輯了嬰兒的CCR5基因嗎?防止愛滋病的效果如何?有沒有長期觀察副作用及健康狀況的計劃?沒有人知道。
科研結果理應通過同行評審,確保研究方法無甚破綻才公諸於世;這是行內的一貫做法。賀建奎在國際會議前自己向傳媒發放消息,有譁眾取寵之嫌。
這次的爭議,不禁讓筆者回想起2014年轟動物理學界的一則新聞:BICEP2團隊宣布觀察到宇宙太初「暴漲」的證據,並讓消息登上《紐約時報》頭版!一年後經過多方檢驗,現時物理學家的共識認為,2014年的測量結果其實源自宇宙塵埃、而非「暴漲」這個宇宙形成過程中可能的一環。大肆宣傳後承認研究結果無效,只會損害公眾對專業領域的信任;宇宙學如是,基因工程如是。
更何況,宇宙學的論文可以收回,但誕生了的生命卻不可輕易抹去。是次基因工程可能帶來的傷害和痛苦,跟物理研究不可同日而語。
缺席的倫理評審、風險巨大
令人細思極恐的不只是科學本身,而是造假和缺席的倫理把關。
《端》媒體引述各方報導,指賀建奎有可能偽造倫理評審的結果。合作醫院的總經理表示院方跟賀建奎沒有聯繫,而流傳網路的《審查申請書》上的七個簽名雖然字跡很像本人,但本人並不知情。與此同時,深圳科創委表示並沒有資助相關研究,賀建奎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的紀錄中聲稱的資金來源並非屬實。(註冊紀錄截圖見此)
類似的指責不贅,還有待賀建奎本人澄清。但為什麼臨床基因編輯會這麼富有爭議性呢?文章將近尾聲,筆者就其中兩點簡單論述。
一,不成熟的技術可能會損害實驗人體的健康,其基因經過繁殖更可能禍害全球。CRISPR是現時最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但依然有可能無意中改變了目標以外的基因,俗稱「脫靶」,後果無法預計。因此,臨床實驗的風險太高而暫時不值得嘗試。
二,長遠來說,有固化貧富懸殊的可能。現時富人和窮人的差別,大多在於機遇和物質條件,臭皮囊還是差不多一樣的。但如果有朝一日基因工程發展成熟,體力、免疫力甚至智力可以隨意用金錢訂製,那麼窮人會成為物理事實上的賤種,永世無法翻身。道德上容許怎樣的基因工程,是個大哉問。有興趣深究者可閱讀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神人》(Homo Deus),這是本深入淺出的好書。
總言之,這次基因編輯嬰兒的科學價值成疑,更有打開道德潘朵拉盒子之嫌。基因工程跟以往的醫學爭議的分別,在於前者從根本改變「人類何以為人」的議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反思。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Medium。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