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髒養》:剖腹產沒那麼糟,但確實可能改變寶寶的第一個微生物群系

《髒養》:剖腹產沒那麼糟,但確實可能改變寶寶的第一個微生物群系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部分剖腹產的嬰兒都安然無恙,這並非降臨在無助嬰兒身上的當代醫學詛咒。但你可能要擔心剖腹產的安全性,因為越來越多的報告指出寶寶的第一個微生物群系,與增加中的疾病風險相關。這些疾病包含氣喘、過敏、異位性皮膚炎、肥胖症、糖尿病、乳糜瀉(celiac)、腸躁症、甚至是自閉症。

文:傑克.紀伯特、羅布.奈特、珊卓拉.布萊克斯里

聽說剖腹產對寶寶不好,為什麼?

首先,我們想讓你知道剖腹產沒那麼糟,事實上還能救你和寶寶的命。在發展中國家,缺乏剖腹產選擇是一個很嚴重的醫療問題。

如果胎盤有問題或陰道分娩可能大量流血時,醫生一定會建議進行剖腹手術。如果你患有愛滋病或生殖器疱疹等,你也一定希望避免寶寶在生產過程中被感染。陰道生產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壓力,因此若你患有任何慢性疾病,醫生都有可能會建議剖腹。

在分娩和出生過程,各種複雜的突發狀況都可能發生。你的寶寶有可能太大無法通過產道,或是轉到臀位、橫向姿勢。也許分娩的歷程太慢,或是停在不該停的階段。胎兒面臨這些折磨時,心跳會變慢,也有缺氧的危機。你的臍帶可能斷裂或被擠壓,使寶寶面臨危險。提到這些是希望當你需要選擇剖腹產時,不用覺得充滿罪惡感。我們都不希望意外發生。

然而,剖腹產的施行率通常比實際需求還高。在巴西的私人醫院裡,有超過8成的嬰兒是經由剖腹產出生的。在美國,也有三分之一的嬰兒透過剖腹出生。除了上述的醫療需求,可能是為了排程上的方便性,或害怕分娩的疼痛而選擇這個生產方式,大多數醫生都會尊重個人選擇。

剖腹產可能帶來意外,因此必須更仔細的檢視它。據我們所知,寶寶就是在分娩過程中,第一次接觸微生物。陰道生產授予新生兒關鍵微生物,並對健康帶來長遠影響。有些證據顯示,細菌能停留在健康的胎盤裡,但究竟如何還在爭論中。目前我們對胎盤並非無菌的觀點表示懷疑,因為那些支持胎盤有菌的研究,可能是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細菌,或胎盤本身的細菌DNA(去氧核糖核酸)。研究經常發現,胎盤裡有母親血液的細菌,但是目前還沒有證據證實「由血液製造的微生物會侵犯胎盤」。反之,我們知道若羊水被細菌感染,將會導致早產。所有的可能性都指向胎兒基本上不帶有任何細菌(直至分娩過程開始),在這時間點之後,陰道生產和剖腹生產就有所差異。

在陰道分娩的過程中,寶寶為了要通過產道被擠壓數小時,這對母嬰來說都是趟艱苦的旅程,但這是極度重要的演化目的。在來到外面世界的路途中,新生兒還附著於你的胎盤,此時他被陰道微生物和一些些糞便裡的物質包覆(每個女人都知道這是真的,很噁心,卻不見得不好)。這些以乳酸桿菌屬為主的首批生物,進入寶寶的嘴、鼻腔和消化道,依循自然法則所設計的那樣,為他們的微生物群系鋪路。

經由剖腹產出生的嬰兒,則用不同的方式接觸微生物。一旦透過手術從你的胎盤移出,他們便從身邊的人和環境接觸到微生物,包括父母、醫生、護士與其他在產房裡的人,從牆上、頭頂上的掛燈和家具。這些微生物通常來自皮膚,也通常是無害的,但卻不是快速發展的嬰兒免疫系統所期待、必須遇見的那種。嬰兒期待來自你陰道的,而不是來自環境及皮膚上的微生物。

大部分剖腹產的嬰兒都安然無恙,這並非降臨在無助嬰兒身上的當代醫學詛咒。但你可能要擔心剖腹產的安全性,因為越來越多的報告指出寶寶的第一個微生物群系,與增加中的疾病風險相關。這些疾病包含氣喘、過敏、異位性皮膚炎、肥胖症、糖尿病、乳糜瀉(celiac)、腸躁症、甚至是自閉症。

在引言裡我們曾提過羅布的故事,我們不斷地在探索是否能藉由擦拭母親陰道的微生物,來改變嬰兒在剖腹產後的微生物群系。這技術被稱為「陰道播種」,做起來很簡單。你可以請你的伴侶(或任何待在產房的人),在嬰兒出生前將消毒過的化妝棉片、棉條放入陰道,如果時間充裕,將其留在陰道裡一小時,這樣棉花會吸收陰道分泌物和相關的微生物。在醫療團隊檢查嬰兒後,用收集到的液體擦在他的口鼻臉耳、皮膚和會陰,你就能補償現代產科學所奪走的微生物。

反對這做法的批評者警告,陰道裡的病原體會感染寶寶,但我們相信風險非常低,因為美國幾乎所有女人都做了產前病原體測試,一但被檢驗出帶有病原體,幾乎都建議得進行剖腹產。當然如果被檢測出帶有病原體的「陽性反應」,就不應該做陰道播種。然而若是「陰性反應」,這麼做並不會有大於陰道產的感染風險。我們也必須要提醒你,美國小兒科學會建議在更多的研究證實前,不要使用陰道播種。

目前的證據顯示,我們能將剖腹產寶寶的微生物群系,變得跟從陰道產出一個月後的嬰兒狀態相似,但樣本數還沒大到足夠了解這樣的保護機制能持續多久。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經由剖腹產、被施打抗生素,再加上配方奶的三重做法,使嬰兒在第一年發育較慢,且微生物多樣性較低。這些短期變化是否會對孩子的免疫功能、新陳代謝帶來終身影響,還有待商榷。

任何有關微生物群系的研究結果都很複雜。舉例來說,進行陰道播種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出生後第一週,剖腹產寶寶的微生物群系比起陰道產的嬰兒們,生物多樣性較顯著地高,這被認為是件好事,但從滿月到兩歲左右不斷下降。他們的微生物多樣性,沒有依照尋常的路徑成熟,而是停滯不前。出生方式的改變,干擾著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的交互作用。

最近幾個追蹤剖腹產寶寶五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互有矛盾。一項在蘇格蘭進行的研究發現,剖腹產長期來看對健康沒什麼影響;但是,另一項哈佛大學的研究則發現,剖腹產的嬰兒比他們陰道產的手足,罹患肥胖症的機率高出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