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洲豬瘟的肉品偷渡,看見台灣人的投機和貪婪

從非洲豬瘟的肉品偷渡,看見台灣人的投機和貪婪
Credit: Reuters / Daniel Acker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管偷渡者各自目的為何,說明大家透過吃喝來滿足、麻痺對生活的苦悶抑鬱,達到一種暫時的小確幸,也成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大家希望便宜,想要CP值高,就會有更多人找到更多廉價、有風險的原料來滿足你。一來一往,也成為「貪婪」背後複雜深沉的原因。

文:在宇宙牧羊的擺渡人

近期除了選舉外,最引起討論的就是非洲豬瘟的議題了。或許有人認為在台灣沒有相關疫情,所以依舊維持漠不關心的態度。

但你不知道的是,非洲豬瘟被認定為超級病毒疾病,豬隻感染後沒藥醫,對豬的殺傷力之大,死亡率近乎100%。中國非洲豬瘟疫情緊張,仍未得到控制,而台灣才剛要從口蹄疫疫情中走出來,如今面對非洲豬瘟這波疫情夾擊,一旦傳入台灣,對於台灣養豬產業後果將不堪設想。

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畜衛所)11月30日在小港機場「旅客農產品棄置箱」中,查獲中國豬肉香腸帶有非洲豬瘟病毒基因,明明已經明文禁止,卻仍然查獲不少聲稱「不小心」帶入的產品,不禁讓人懷疑是政府宣導不周,還是真的有那麼多「未注意」呢?

這次來談談在非洲豬瘟所延伸的效應上,再度看見台灣人取巧和貪小便宜的心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論你相信與否,台灣人對於吃還真的是情有獨鍾,對飲食的追求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不論是之前一蘭拉麵新開幕、飲料買一送一或特/優惠的狀況,講究CP值的精算和嚐鮮,還真讓不少人為之瘋狂。

台灣經濟近幾年已不如以往經濟起飛時蓬勃,年輕人普遍低薪、工作和生活陷入赤貧,也讓CP值這樣的名詞越來越常套用在我們飲食生活之中。雖然不如中國文革時期,人人捧個大碗公,搶著飯吃的狀況,但也突顯出了一個道理:

當一個人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只能剩下吃。掏空了,填滿它,在空與滿之間,緊緊抓住瞬間稍從即逝的滿足感。

非洲豬瘟的狀況看似與台灣飲食生活無關,但卻讓台灣人再度顯現出早期「窮怕了」的心態。

當工作壓力大,就買一杯珍珠奶茶來喝;當心裡抑鬱苦悶,就買一瓶酒來喝;當覺得外形不佳,想要減重,就買果汁來做輕斷食;當睡不著,就吞個助眠劑……也許是時候,我們該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人生,都用「吃」來解決問題?

除了吃喝之外,我們的心靈、生命難道沒有其他可以獲得充實的辦法,找不到其他意義了嗎?目前台灣追求美食的狂熱現象,也讓看見商機的商人、有心人士,開始用更有效率的化學食品和低價的成本,來掙到更多錢。也有人為了做代購,暗渡陳倉希望過一關是一關。

不管偷渡者各自目的為何,說明大家透過吃喝來滿足、麻痺對生活的苦悶抑鬱,達到一種暫時的小確幸,也成了一連串的惡性循環,大家希望便宜,想要CP值高,就會有更多人找到更多廉價、有風險的原料來滿足你。一來一往,也成為「貪婪」背後複雜深沉的原因。

對於無法杜絕的中國肉品偷渡狀況,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11月30日表示,為加強防堵非洲豬瘟,立法院已三讀通過「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45條之1」修正草案,將罰鍰修改為1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有可能提早至12月上旬施行。

重罰是否有用?我想多少有用,但絕對不會根絕。因為長時間累積的民族性和心態,不可能因為幾個百萬罰鍰就停止。那我們能怎麼做?只能寄望海關繼續維持嚴格的查緝,以及我們人民的道德感,讓這類問題慢慢消退。

本文經飴-關於食的黑與白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