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習會的盲點:特朗普為什麼接受習近平「乞和」?

特習會的盲點:特朗普為什麼接受習近平「乞和」?
Photo Credit: Kevin Lamarque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眾多解讀「特習會」的分析之中,仍存在一些重大盲點,只強調晚宴對中國換取時間的重要性,卻遺漏了美國白宮內部,也極需要一次正式會面,才平息重大分歧。就此,作者以不同角度加以剖析。

兩大勢力碰頭,剩下哪些盲點?

RTS28G45
Photo Credit: Kevin Lamarque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有位作家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曾提出一個形容國家權力最生動的說法,那就是「黑社會」。的確,由原始部落形式到更大的政府規模,也不外乎如霍布斯所言,以壟斷武力建立秩序,至於怎樣的生活、國際秩序才能帶給眾人福祉,這就是史上爭論不休的後話了。

早前令人焦慮不安的「特習會」,兩大政權巨頭終於會面,事後,幾乎誰都能看出中國遭受明顯折損,以即時輸送美國利益換取90天緩衝時間,從大批購買美國農產品、能源,到優惠美國汽車在中國銷售均有,中國此舉猶如向美國「乞和」。說穿了,就是力量、技術不如人,只有屈服一途。

直至現在,仍未有人能說明特朗普受落的真正原因,短期利益只是其中一環,背後還有幾個關鍵因素,主要是特朗普透過這次晚宴,磨合美國白宮內「鷹派、鴿派」重大分歧,要為未來一年的中美角力定調,如今已得出大方向。

上述分歧源自美國多月以來強硬攻勢「太成功、太順利」所致。

特朗普對中國採取一段時期的鷹派策略,經已全數奏效,如關稅懲罰、毒丸條款、南海部署、新冷戰宣言等,順利迫使中國回覆一百四十多項清單,可是,亦因為這份清單,導致白宮內鷹鴿兩派為「下一步」出現持續爭論,久久未有共識。

習近平希望「和頭酒」能換取美國鷹派相信中國

RTS28G04
Photo Credit: Kevin Lamarque / Reuters / 達志影像

美國等待許久之後終於取得中國清單,本來認為是雙方可加快和談徵兆,怎料,當他們逐條翻譯之後,發現所謂清單完全沒有說服力,既不具體,也沒時間表、執行機制。這時距離2019年1月1日提高關稅日子不遠,白宮便對中國到底有多大誠意談判,生起了極大疑問。

尤其惹來鷹派的反彈,白宮貿易辦公室主任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堅持一步都不能放軟,必須向中國逐層加大強硬戰略,甚至做好新冷戰準備,直到中國承受不住巨壓為止,令美國有絕對優勢主導如何開放中國市場、確保「持久的國家安全」。

反之,美國財政部長史蒂芬.馬努欽(Steven Mnuchin)認為有商榷餘地,無法確認中國交出一份含糊清單,是否真的有意跟美國全面對抗,而且馬努欽是經常把「風險」掛在嘴邊的鴿派,對中國的顧忌也在於對專制政權的顧忌。

面對上述嚴重分歧,特朗普同意借G20峰會與晚宴一次過摸底,鷹鴿兩派的重要人物一同出席,以直接會面平息內部爭論,納瓦羅大可「即時確認」中國有否談判誠意,再決定下一步是軟是硬;習近平自然求之不得,他表現出遠比之前誠懇的建交態度,強調又強調中美合作的重要,這根本是一桌請求特朗普原諒的「和頭酒」,釋除他們對中國有意敷衍拖延的疑慮,所以不能再空口說白話,以利益換取緩衝期。

實際見證,特朗普宣告重大勝利,稱跟習近平之間「有特別關係」,將嚴肅的國家政治當作私人生意,當作「賣了個人情給對方」,更重要是平息了白宮內部分歧,美國暫時相信中國,早前那份含糊清單並非有意敷衍,也未有意圖要全面對抗;那麼,90天後中國提甚麼出來便成為關鍵。

中國利用90天緩衝期,剛好過渡2019年首季危機

RTS28A65
Photo Credit: Marcos Brindicci / Reuters / 達志影像

站在中國的盤算,90天是聰明的期限,因為大致上過渡了2019年首季各項經濟評估的不安預期,早前有人更指中國即將面對斷崖式經濟下滑。

目前中國股市黯淡,上證綜合指數由本年1月高位到最近跌了25%,中國整體消費支出、貸款、樓市明顯放緩,建築材料商叫苦連天,例如北京直貼技術發展有限公司(Beijing Straight Morta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坦承,數月以來再難找到客戶;而且,中國地方債務佔GDP比例高達60至70%。種種跡象可見,中國過去借瘋狂基建和樓市撐起經濟的方法,已適應不了內外變局。

亦由於中國在一帶一路嚴重受挫,現在已急得要向日本低頭,大舉向當地增加支付服務、零售、保險等投資。遼寧對日本交易總額達796億人民幣,相信還會持續增長。

當然,美國也正在承受股市波動、汽車產業裁員等問題,但其承受不安前景的力量顯然比中國更強(汽車業方面,特朗普圖借助/利用加大拿、日本、中國紓困),特朗普不斷在各種風險評估之中,回應中國。

除了一般經濟科技,中美即將重塑「國家安全」界線

RTX3M3XI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是故,我們應該看清初步協議之下的基礎是甚麼,特朗普的手段是「審視形勢不斷調整」,絕非一些人形容他任意妄為、搖擺不定,好像對中國做甚麼也是「一念之間」的事,任憑他個人喜不喜歡決定一切。必須區分清楚,特朗普隨心率性的言論,並不表示他在謀求利益、「明文協議」的時候,是個拿不定主見的人,許多人忽略了他是老練的談判高手,他不相信表面言語,他只相信用「有效的手段」令人落實協議。

90天之後,中國必須在美國設定的框架細緻回應: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非關稅壁壘、網絡入侵和網絡盜竊、服務業和農業。

特朗普的定位非常清晰,除了各類科技與經濟問題,他一次過修補奧巴馬未能跟進的國安問題,彷若回應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擔憂:

「(美國)政府官員經常表示,中國所有獲取技術的努力都等同於盜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模糊了竊取技術和談判交易之間的界限,公司同意將技術轉讓給中國製造業或營銷合作夥伴,以換取進入中國市場,這種做法經常被美國公司視為企業勒索的一種形式,但它又與徹頭徹尾的盜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