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的呼風喚雨史》:清酒、味噌與醬油都少不了日本國菌「米麴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理出米麴菌的歷史脈絡,就不能不伴隨「米的發酵」。米麴與釀酒技術雖起源於中國,不過真正將其發揚光大並流傳到西方為世人所知的是日本。
文:顧曉哲
日本國菌:米麴菌(Aspergillus oryzae)
若要選出一種真菌代表亞洲,榮耀非「米麴菌」莫屬。任何真菌都無法超越米麴菌在亞洲的飲食界地位。除了被用來發酵大豆以製作成醬油、味噌與甜麵醬,也被用於糖化稻米、馬鈴薯與麥等糧食來發酵製作成酒類,如清酒與燒酎等;還有被用來製作米醋。雖然米麴菌直到19世紀才被正式分離出,但早在這之前的1766年,充滿生意頭腦的美國人包溫(Samuel Bowen)就已經從中國學得釀造技術,開始在喬治亞州販賣與出口醬油。
成為國菌的千年之路
要理出米麴菌的歷史脈絡,就不能不伴隨「米的發酵」。據記載,米麴起源於中國。西元前300年,中國周朝的《周曆》首先有「曲」的文字記載,「曲」即是「麴」,這也是第一個與醬油、味噌以及清酒相關的史料描述。根據西元前90年於司馬遷的《史記》,「發酵的黑豆」與「醬」已經是商業活動中常見的大宗貨品。到了西元100年,《禮記》當中更描述如何製作清酒,也是已知最早描述如何製作清酒的史料,而西元121年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更提到「麴」的定義,也是最早有具體文字描述「麴」的文獻:「𥶶:酒母也。從米,𥷚省聲。」
米麴與釀酒技術雖起源於中國,不過真正將其發揚光大並流傳到西方為世人所知的是日本。1712年,曾短暫旅居日本的坎普弗爾(EngelbertKaempfer)所著的《異國新奇》(Amoenitatumexoticarum politico–physico– medicarum)裡,提到「麴」是製作味噌最重要的過程,不過當初可能因為發音的問題,坎普弗爾稱「麴」為「koos」。
1779年《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第二版中,在介紹「扁豆」的章節就有題到「koos」,承襲坎普弗爾的說法。1876年,於日本東京醫學校(即今日的東京大學醫學部)任教的德國教師阿勒堡(Herman Ahlburg)分離出米麴,1878年3月,松原新之助在《東京醫學雜誌》發表的〈米麴理論〉(麴の説)是第一個指出米麴菌的拉丁名稱(分類的二名法)的科學論文。當時,松原將米麴命名歸類在散囊菌屬(Eurotium),並將之命名為「米散囊菌」(Eurotium or yzae),之後在1884年,米麴被德國生物學家孔恩(Ferdinand Julius Cohn)將其從散囊菌屬移至麴菌屬,並重新命名為「米麴菌」。
1894年,高峰讓吉申請了「高峰氏澱粉酶」的專利,其實就是米麴菌產生的澱粉酶。澱粉酶是第一個在美國得到專利的微生物酶。隔年7月,高峰讓吉與派德藥廠(Parke, Davis & co)簽訂合作合約來製造「高峰氏澱粉酶」,也是在北美地區已知最早商業化生產的酶。1972年,埃勒皇貿易有限公司(Erewhon Trading co., Inc. )開始進口日本的傳統食物「麴」。這時,「麴」已經被世界公認是日本的傳統食物。米麴菌更在2005年完成基因體定序,而就在前一年,日本東北大學名譽教授一島英治於《日本釀造學會誌》中,提議將「米麴菌」定為日本國菌,而於2006年10月12日,日本釀造學會正式於大會上通過了這個提案。
清酒、味噌與醬油
清酒是以米與米麴菌釀造而成,有日本國酒之稱。關於在酒屋中販賣清酒的文獻記載,最早出現於西元748年的古詩歌總集《萬葉集》當中。西元927年,在律書《延喜式》中有詳細記載當時的釀酒方法——主要由皇室釀製,供天皇飲用或特定儀式中使用。到了15世紀,釀酒的工作轉移到了神社與寺院,釀酒技術已趨成熟。當時的作法是利用乳酸菌發酵,產生可抑制雜菌生長的酸,也就是「酒母」,然後再將麴、水和蒸熟的米加入酒母之中。在室町時代(16世紀),專業釀酒法已經傳到寺院與神社以外,且已有酒類商品在銷售。日本的九大清酒品牌,也都是老字號,分別是大關、日本盛、月桂冠、白雪、白鹿、白鶴、菊正宗、富貴與禦代榮。
味噌是日本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調味料,其歷史有千年以上。黃豆中加入麴菌及鹽巴,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後,就成了味噌。味噌的不同色澤與不同風味取決於麴菌的種類、麴菌和鹽巴的比例以及發酵熟成時間的長短。味噌在奈良時代(西元710-794年)就已經出現在文獻當中了,當時稱為「未醬」。到了室町時代,味噌開始在日本各地蓬勃發展,那時的味噌會保留米或大豆的顆粒。日本戰國時期,味噌更是重要的軍糧。
醬油主要是利用米麴菌在大豆上生長發酵而來,對遠東飲食文化的影響甚鉅。根據史料顯示,最早以植物為材料釀製的醬油稱為「豆醬」,「豆醬」在漢朝或之前就已經普及,當時東漢王充所寫的《論衡》(西元27-97年)一書就有提到:「世諱作豆醬惡聞雷……」。其意思大概是,一般人做豆醬最忌諱聽到雷聲。以此推敲,製作豆醬已經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才有特殊忌諱。「醬油」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南宋,林洪所寫的食譜書《山家清供》(西元960-1279年)中:「……用薑絲、醬油、滴醋拌食……」,此後,醬油一詞就普遍出現在各書籍中。不過因各地方的方言口語不同,仍有其他的稱呼,像清醬、豉油與豆油等,都是醬油的別稱。
米麴菌
- 原生地(發現地):中國。
- 拉丁名稱原義:Aspergillus,由拉丁字aspergillum (是一種來潑灑聖水的器具)而來,根據形狀命名。oryzae,oryza(所有格orȳzae)「米」的意思。
- 應用:釀造與工業科學研究。
醬油之王:魯氏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rouxii)
Tags:
2023迎向雲端浪潮,掌握職場躍進方程式,培養雲端硬實力就在此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雲端」將成為企業運作過程不可或缺的數位競爭力之一,而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WS即將於2月23日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免費傳授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並幫助參與者認識雲端、學習AWS提供之上百種的免費雲端服務。
回首2022年來勢洶洶的數位轉型浪潮,數據運算、資料儲存、提升安全性等雲端技術早已成為企業製程最佳化、擴充業務規模、創造價值的重要利器,而在新的一年中,數據分析大廠SAS也指出,整合AI分析平台上雲不只能有效降低部署時間、減少人力成本,亦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提升商業價值、邁向永續轉型的科技大勢。因此,許多企業也延續轉型浪潮餘波,積極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等進階數據科技,並搭配各式雲端服務來強化企業內部運轉效能,迎戰全新的市場挑戰。
數位革新不落人後,AWS助您入門雲端
當「雲端」從產業發展、轉型的熱門關鍵字轉變為2023年不分產業別,都有強烈需求的職場必備硬實力,每一位在產業中耕耘奮鬥的從業人員、或是初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又該如何提升自我,加緊腳步跟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數位革新呢?
好消息是,臺灣雲端服務商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AWS)即將於2023年2月23日的下午2點至5點,舉辦AWS線上雲端培訓日(AWSome day),透過專為雲端新手設計的一系列實用入門課程,一步步帶領大家了解雲端技術以及AWS服務。
專業講師彙整雲端精華,基本服務、創新應用一次滿足
AWS線上雲端培訓日是針對雲端新手所量身打造的免費入門實用課程。課程內容由AWS的資深業務發展經理KC Liang,以及AWS技術培訓師Stanley Huang共同帶領,兩人將從雲端趨勢、技術概念、產業應用等角度逐一介紹,並透過深入淺出地介紹及示範儲存、資料庫管理、運算和網路、資訊安全等基本雲端概念技術以及AI機器學習、區塊鏈、5G及衛星通訊等熱門創新服務,讓您即刻上手AWS高達100多種的免費服務。

課程結束後,除了獲得AWS提供的培訓證書、養成雲端技術能力,亦能了解如何透過雲端服務掌握市場優勢,所以無論是對雲端服務感興趣的新鮮人、企業或資訊相關的高級主管,還是擁有豐富開發經驗的工程師或技術人員,AWS線上雲端培訓日都能為您建立雲端技術概念、拓展應用視野,為個人或公司帶來正面性的影響。
更棒的是,AWS線上雲端培訓日不只開放免費報名,凡完整參加並填寫會後問卷的參與者皆可參加抽獎,有機會將Air Pods(第三代)與AWS客製露營燈免費帶回家!此外,若您是新用戶,在活動前註冊AWS免費帳號並填寫贈品申請表單,還能直接獲得「AWS不鏽鋼智慧型保溫瓶」,歡迎點此了解更詳細活動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