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都35歲進入前中年了,還要繼續走年輕路線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周杰倫就要為人夫,或許不久也要當爸爸,未來他還要繼續像青少年一樣帶歪帽、比手勢,在螢幕上大跳嘻哈嗎?值得他思考。
今年35歲的周杰倫,即將於明年1月18日他生日那天,與21歲的女友昆凌結婚。昆凌對於能夠嫁給周杰倫,她難掩喜悅地說,「很幸運很早遇到對的人」。是不是遇見妳的Mr. Right,有待時間驗證,但我必須提醒昆凌,一個男人會把結婚典禮訂在自己的生日,不是一件尋常的事,箇中意涵值得妳去推敲。
由此,我又聯想到了周杰倫這兩年勤練健身,把肚子練成洗衣板的事,當時難以理解,為何一位名滿天下、才華洋溢的歌手,照理說不必在意身體形象,為什麼還要去練腹肌?如今對照他處理婚事的方式,大概可以看出端倪了。
有了這兩件事的映照,再來看周杰倫的最新專輯《唉呦,不錯哦》,視野會更加開闊清晰。這張專輯裡頭,照例有周杰倫自己寫詞的三首歌,〈算什麼男人〉、〈聽爸爸的話〉與〈我要夏天〉。
從〈算什麼男人〉與〈聽爸爸的話〉兩首歌可以一窺周杰倫的愛情觀,基本上他希望在愛情裡當一個強者,他對自己的魅力有信心,也要求自己帶給對方幸福,只是相對地,也會對女方有所期待,而如果過頭了,就會變成控制。〈我要夏天〉是專輯裡比較搖滾的歌曲,輕鬆歡快,有些五月天。周杰倫的曲風海納百川,當代所有音樂元素幾乎都找得到,但他的搖滾成分很淡薄,畢竟成長在搖滾式微的年代。
周杰倫在每張專輯都自寫歌詞三首左右,這件事很有意思,依照這樣的書寫份量,他算不上一個詞曲全包的創作型歌手,照理說以他的才華,應該會耿耿於懷,想要更上層樓,但顯然他安於這樣的寫詞比例。你若細看他每張的寫詞者,總是三、六、二、一,也就是自寫三首,方文山寫六首,黃俊郎兩首,然後有一首客座。如果說他倚賴方文山與黃俊郎,又為何不把所有歌詞交給他們寫?實在耐人尋味。
或許這就是周杰倫唱片的主要風格吧,既然曲式那麼豐富多元,當然詞意也要繁複雜沓。周杰倫的歌都做得很滿,詞曲如此,編曲也是,各類曲風、各種配器,層層疊疊、相互掩映,顯得如此繽紛多彩、熱鬧非凡。
《唉呦,不錯哦》裡這三首周杰倫自寫歌詞的歌,算是饒舌段落比較少的歌,至於〈鞋子特大號〉、〈陽明山〉與〈一口氣全唸對〉等,這些以饒舌為主體的歌,歌詞都是方文山所寫。
這樣的情況,在他先前的唱片就是如此,周杰倫做為一個嘻哈歌手,他的饒舌歌詞竟然都是別人所寫,是一件奇怪的事。寫詞功力不夠是周杰倫的音樂天限,即使他擁有這麼多叫好又叫座的唱片,但他的音樂地位還很難跟羅大佑、李宗盛、陳昇、伍佰這些創作型歌手並駕齊驅。
〈鞋子特大號〉是首支MV,也符合專輯名稱逗趣調皮的意味,算是主力歌曲。這首歌又是周杰倫穿越時空、盜取音樂靈感的特技表演之一,主題是卓別林,曲調輕鬆流暢,饒舌一段後,副歌是十分抓耳的簡單樂句,MV則是卡通化的嘻鬧氛圍。
然而〈鞋子特大號〉這首歌,正好彰顯了橫亙在周杰倫眼前的創作困境。周杰倫已經35歲,邁入前中年了,他寫卓別林,竟然還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圓頂帽、大鞋子,完全沒有觸及卓別林的社會諷刺內涵。周杰倫唱歌,咬字習慣含混帶過,別人聽不懂就罷了,怕的是連他自己都不在意歌詞內涵。周杰倫不是一個沒有社會意識的藝術家,這點若能突破,將可將他的藝術成就帶向新境界。
〈陽明山〉說是寫八○年代的三貼機車夜遊,周杰倫在MV裡穿垮褲大跳街舞,十分帶勁,像是十幾二十歲的小夥子,其實沒有必要,前中年就是不一樣,跟昆凌的21歲絕對有差。至於〈一口氣全唸對〉,機關槍式快速念咒語,除了展現舌頭功夫,沒什麼深義。
方文山還是寫了一首中國風的〈天涯過客〉,周杰倫捕捉優美旋律的天賦還是那麼讓人驚嘆,音符層層鋪排,宛如被風吹起的落葉,優雅翻飛、翱翔、拔高、緩緩落下,一切如此輕盈流暢不費力。
方文山也幫忙寫了〈怎麼了〉、〈手寫的從前〉兩首現代情歌,詞意是緬懷逝去的愛情,唯美浪漫,比較適合校園戀情,由周杰倫來唱顯得幼稚了些。方文山寫現代戀情,像是拿文言歌詞翻成白話,美美的,但不新不舊,不痛不癢。其實這類歌詞寫什麼,或許周杰倫也不在意,他的旋律像是無所不能的黏稠焗烤起司,把所有材料包裹起來,混雜成了滋味濃郁的食物。
黃俊郎寫了〈竊愛〉,還有一首客座寫詞的〈美人魚〉,詞意有些清新,但在周杰倫的曲子底下,都成了特色鮮明的周式情歌,七分R&B,三分饒舌。周杰倫就是忍不住要饒舌。
總體來說,這張新專輯延續了先前幾張的格局與架構,但整體詞曲水準並沒有超越上一張《十二新作》。周杰倫就要為人夫,或許不久也要當爸爸,未來他還要繼續像青少年一樣帶歪帽、比手勢,在螢幕上大跳嘻哈嗎?值得他思考。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沈政男臉書
Photo Credit: 周杰倫 Jay Chou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