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韓國人》:韓國藝術如何、為何、何時啟航,並在國外港口受到歡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正如我先前提過,南韓的崛起是奇蹟,因為實在很不容易,也因為他們隨時都可能偏離航道。假使工業是第一步、民主是第二步,那麼韓國的故事是透過文化完成,此處是指最廣義的文化,從文化的表現形式傳到海外,到世人對韓國人感到熟悉,就像對澳洲人和法國人一樣,南韓的特色受到尊重和歡迎。
文:麥可・布林(Michael Breen)
獲得肯定的奇蹟
他們的電影讓你想打電話給爸媽,並讓你離開電影院的時候,希望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現在去問南韓中學女生長大想做什麼,或是希望嫁給什麼樣的人,答案很可能是她們想當明星,然後和主廚結婚。父母很難接受這樣的答案,他們還是覺得女演員私下兼差,當有錢人的「私人伴遊」;至於廚師?似乎不過幾星期前,廚師才開始裝腔作勢。律師、醫生或牙醫不是比較好?
表演者和藝術家聲望提高或許是最近才出現的潮流,不過也是可以預期的(雖然我不知道有誰這樣預期),有了財富和自由,藝術家開始受到矚目,即使許多人還是窮困潦倒,受到壓抑。在穩定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政治家、教授和牧師往後排移動,吟遊歌手和音樂家走到前排,受眾人喜愛,附庸風雅的專業人士和高階管理人員也與他們往來。或許這樣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今天的南韓人已經不再擔心害怕或是受到驅趕,也有更多空閒時間,美麗和創意點亮幽暗的小巷。政客還是會出名,但是漸漸為人淡忘,其中很少人受青睞,除非有人成功完成統一大業。在說故事的人和提供夢想的人旁邊,政府官員頓時黯然失色。
今天的南韓人把很多心力放在俊男美女和社會名流之上,以至於認為自己有權利挖掘那些人的私生活。女演員黃秀貞(Hwang Soo-jung,音譯)在電視歷史劇《醫道》裡飾演端莊賢良的女主角,深受觀眾喜愛,將她視為理想的韓國女性,後來得知她與已婚同居人涉嫌吸食安非他命,又憤怒地將她除名,她出獄後沉潛5年才悄悄復出。歌手白智榮(Baeke Ji-young,音譯)與經紀人的性愛光碟曝光後,演藝工作也停滯大約五年。被粉絲圍剿最慘烈的例子是韓裔美國人朴載範(Jay Park,音譯),他因為想家,私下和朋友在5年前的對話被網民挖出,後來不得不退出男團2PM,有人甚至發起請願活動,要他以死謝罪。他只不過說:「韓國好甲(gay)……我討厭韓國人。」他後來單飛復出,同時擔任製作人。
贊助藝術的資金越來越多,到處都是藝廊(這裡有一個小祕訣,如果你想開咖啡店,只要說那是藝廊,就有資格領取當地政府補助)。南韓藝術家在國際間產生影響力,例如軍政府獨裁時期出現的抗議藝術,叫作「單色畫」,一般人也許比較陌生,但是藝術界許多人士認為那是20世紀末最重要的藝術運動。城市建築的大廳或是前方都有雕塑(法律規定超過一定高度的建築必須擺放雕塑),其他形式的藝術也越來越受歡迎,才藝比賽的參賽者繞著街頭排兩圈。這樣的發展是越來越多人從事文化活動的必然結果。
但是也是在文化的領域,發生始料未及的事。正如我先前提過,南韓的崛起是奇蹟,因為實在很不容易,也因為他們隨時都可能偏離航道。假使工業是第一步、民主是第二步,那麼韓國的故事是透過文化完成,此處是指最廣義的文化,從文化的表現形式傳到海外,到世人對韓國人感到熟悉,就像對澳洲人和法國人一樣,南韓的特色受到尊重和歡迎。
相較於外界以奇蹟形容的經濟成長和民主發展,文化受到世人關注和接受,在韓國人眼中更是奇蹟,他們自己都無法置信,更不用說解釋。但是事實確實如此,這令他們驚奇不已,代表他們的獨特有其長處,也合乎時宜,韓國人向來告訴自己他們獨一無二,卻不知道除了獨特語言的表象之外還有些什麼。他們習慣把自己形容為井底之蛙,與眾不同,孤孤單單,不確定外面的世界長什麼樣。他們心想,也許獨特不是好事,尤其是世人只認識李承晚、朴正熙、金日成、文鮮明、金正日這些惡名昭彰的韓國人的時候。他們始終不懂自己身上有什麼讓世人喜歡並欣賞的特質,現在外人靠在井邊,幫助青蛙爬出,只是青蛙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他們會學習,這將是對他們的肯定。
當然,就像其他社會一樣,韓國人早就喜歡並欣賞自己的藝術、音樂、文學、電影和電視,並且正如我們預期的,在近代受到海外文化影響,尤其是美國文化影響的時候,他們努力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其中的故事十分有趣,但是我們這裡的主題不是韓國人如何詮釋生活或從事什麼娛樂活動,而是探討韓國藝術如何、為何、何時啟航,並在國外的港口受到歡迎。
裡頭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的商機,我們可以看到在海外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至少就現階段而言,都是由大企業把持;再來是政府也提倡所謂的「軟實力」,不過主要是為了經濟而推動文化出口的風潮;最後當然是深具才華的藝術家,他們不但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也有力地反駁對本土教育制度壓抑創意的指控。
其中蘊含的是集體的驅策力量,推動南韓人向外發展。
以音樂為例,自從1992年,20歲的徐太志(Seo Tae-ji,音譯)混合饒舌、搖滾樂和傳統音樂,為南韓樂壇注入新風格開始,娛樂圈就一直在大聲問,南韓的歌手什麼時候會在美國走紅,「英國人入侵了,什麼時候換成我們?」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到成功的渴望,就像其他領域的藝術一樣。每年諾貝爾委員會宣布文學獎得主,記者都在詩人高銀(Ko Un,音譯)住所外待命,立博(Ladbrokes)曾經在2015年開出二十比一的賭盤,結果宣布的得獎者是他們從來沒聽過的外國人,他們心想:「還有沒有其他人可以推出去?」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