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共享,收入均分:以色列現代烏托邦實驗「Kibbutz」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一個現代烏托邦的實驗場,Kibbutz試圖藉由群體的力量打造美好家園,但隨著昔日拓墾與抵禦的目的不復存在。有越來越多Kibbutz因為營運問題都已經私有化,有些甚至還變成了一般社區,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走。
文:林梓聖
近期以色列的大事,是今年(2018年)7月通過的《國家民族法》(Nation-State Law)。政府通過這項極具爭議的決議來強化猶太人對於這片土地的影響力,還不忘鼓勵猶太人擴大建立自己的Kibbutz。

什麼是Kibbutz?
Kibbutz(吉布茲),純猶太人聚落,是一種混合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和共產主義,試圖建立烏托邦社會的集體聚落。無論是CEO還是清潔工,所有成員財產共享,收入均分,由社區免費供應三餐、水電、交通、教育甚至醫療等,讓每個成員都可以享受齊頭均等的生活,也能自由選擇加入或退出。
現今的Kibbutz聚落始於20世紀初期。1909年第一個Kibbutz建立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巴勒斯坦地區。當時,那裡不像聖經中記載是「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而是一片礫石纍纍的不毛之地。為了找到食物與水、以及提高資源運用、延續群體生活,猶太人逐漸產生了「集體意識」。無論是工作、吃飯、睡覺甚至是洗澡(早期),不分男女老少,所有的活動都是一起完成。透過團結互助,彼此犧牲一部份來延續民族生存的目標,就是最初形成Kibbutz的默契。
當時建立Kibbutz,除了集結資源,更重要的是抵禦周邊的其他部族,有點類似台灣早期的墾號(如閩粵人士建立的金廣福墾號)。只是台灣的墾號抵禦的是原住民,而猶太人抵禦的則是巴勒斯坦境內的阿拉伯人。在二次大戰與希特勒大屠殺事件過後,猶太人即便受到西方列強支持下回到「應許之地」,對於境內的阿拉伯人來說,豈能容忍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劃地為王,因此紛紛投入戰爭來擊殺猶太人。在面對流亡2000年的歷史與慘痛的屠殺事件後,猶太人深知必須更加團結才能捍衛家園,因此Kibbutz的建立在當時的環境下,達到巔峰。
戰爭以後,現今的Kibbutz多半都有內部企業支撐。在以色列北部的一個Kibbutz,Mishmar HaEmek,單單靠著內部的Tama農場工業,每年能產出165億台幣的營業規模。社區再把收益投入在Kibbutz的福利與建設上,例如為每個人提供車、房、教育、托兒機構、免費三餐,有盈餘的,還重金打造泳池、籃球場、足球場或圖書館。
台灣人實際體驗Kibbutz
因緣際會,我到了Mishmar HaEmek享受難得的週末,那是一個以色列少數幾個非常富有,且能夠持續共產公有化的Kibbutz。即便現今的Kibbutz少了點憂患意識,但從大門的檢查哨與武裝居民,還是能感受到當年建立的武裝文化依襲至今。
通過大門後,迎面而來偌大、平坦且乾淨的道路,針葉林與漆著紅色屋簷的平房坐落在兩側,這些整齊劃一的平房延伸到褐黃色原野的盡頭。隨著每個人成家立業的階段不同,Kibbutz會免費協助你入住適合的房子,無論是單人房、雙人房甚至是四人以上的高級平房,並附上完整家具。
看到如此景象,我不禁好奇,對於資深認真的員工來說,是否能接受所有人都領一樣的薪水,享受一樣的福利。
「你這麼辛苦工作,薪水和大家都一樣,難道不會不平衡?你又是怎麼看待free rider(坐享其成的人)?」我問一位在Tama的資深工程師。
「沒問題,頂多把他安置在無聊透頂的崗位上作為懲罰。他依舊要有所貢獻,而我們這些人會持續努力完成目標,然後一起享受成果」他回道。
在共產公有化的影響下,桃花源的氛圍充斥著整個Kibbutz,各司其職的每個人專注於當下,也習慣了互助與分享。村莊內,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太多的隔閡,路上遇到的每個人都能隨意寒暄,即便是家庭聚餐,也能看見許多非家庭成員的參與。有幸與其共度晚餐的我們,初來乍到的陌生感從踏入門口的那一刻就消失了,那些迎面而來毫不保留的笑容與熱情,就像回到自己家中接受無私的愛一樣。

很多Kibbutz喪失原先功能
身為一個現代烏托邦的實驗場,Kibbutz試圖藉由群體的力量打造美好家園,但隨著昔日拓墾與抵禦的目的不復存在。有越來越多Kibbutz因為營運問題都已經私有化,有些甚至還變成了一般社區,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走。我的同事是一個土生土長地Kibbutz男孩,隨著時間過去,漸漸明白在Kibbutz裡所享受的福利,其實都是每個人犧牲自己一部分的人生目標換來的,最後也許達成了共同目標並延續了Kibbutz,但卻無法成就自己,因此毅然而然決定離開,尋求自我。
無論加入或退出,追求的都是一個更高的目標與持續的進步,這也是以色列能夠強大的社會基礎,以色列最初團結的記憶。Kibbutz的建立雖然隨著時間漸漸式微,但所帶來的影響淵遠流長,也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以色列才能在當今紊亂的中東局勢,屹立不搖地持續發揮世界級的影響力。
- 【一張圖搞懂】訂閱集資:Mobile上的13堂英文課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