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外籍人才、珍惜移工人才,勿將《新經濟移民法》當作缺工解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經濟移民法》不應僅是解決缺工或開放移民的二選一選擇題,應該成為多重解答的問答題,讓「雙向交流」與「人才培育」兩項目標的努力相輔相成,而且也得為已在國內的外籍人才創造合適發展的環境。
文:林鑫佑(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助理研究員)、江懷哲(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研究助理)
行政院會近日通過國家發展委員會擬具的「新經濟移民法」草案,並送請立法院審議。根據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新經濟移民法》目的在於「延攬與補充國家經濟發展所需人才與人力。」草案自5月中旬被提出後,相關討論主要聚焦在開放移民後,台灣產業結構及人口就業可能面臨的衝擊。
然而,本文希望透過「台商儲備當地人才」與「藝文人才交流」兩面向,來談現行政府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如何與這《新經濟移民法》相互結合,讓台灣的移民與人才培育政策完整呈現「以人為本」、適切台灣需求與和世界各國積極交流的精神。
你知道目前有多少外國人在台灣工作嗎?
目前台灣將外籍勞動者區分為「外國專業人員」(白領)、「產業外籍勞工」(藍領)及「社福外籍勞工」(藍領)等三個主要類別。根據勞動部最新(2018年9月)統計顯示,「外國專業人員」約有31,049人;「產業外籍勞工」計有444,440人;「社福外籍勞工」則有254,939人,總共約有730,248外籍勞動者在台灣工作。
以國籍來看,在台灣的外籍勞動者以印尼為大宗,佔總外籍勞動者的36%;其次是越南(30%);第三則是菲律賓(21%),並主要分散於「產業或社福外籍勞工」的部份。值得注意的是,來自新南向伙伴國家的外籍勞動者計有708,930人,佔總外籍勞動者的97%,代表台灣的外籍勞動者主要由新南向伙伴國家的勞工所組成;另一方面,根據行政院在201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我國產業空缺數約 23.3 萬人,以製造、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缺工為最大,皆屬產業勞工的類別,且就比例及國發會對《新經濟移民法》的目的來看,《新經濟移民法》的主要目標對象將是這些國家的勞動者們。
超越「你只想到你自己」的觀念,來思考對方要的是什麼
台灣推行對東南亞、南亞以及紐、澳地區相關的對外政策,在歷史上並非頭一遭,與前幾次的「南向」政策比較,蔡英文總統所強調的新南向以「以人為本」的精神作為該政策的核心價值,希望可以讓台灣與亞洲各國的交流展現經濟合作以外的面貌,促進雙方社會真誠的互助合作。而既然新南向政策自稱為「以人為本」的新經濟戰略,或許我們首先應轉換單單「我們想推什麼出去」的思考,從人的構面切入,透過人員的頻繁互動以利瞭解「對方需要的是什麼」,及台灣與對方需求可以如何同步達成,並同時造福雙方社會與人民。
《新經濟移民法》欲招攬的對象能與新南向政策相互結合,除當前最大宗的產業及社福勞動者外,更應設法擴大專業人才的延攬或育成,甚至利用產業或社福勞動者在台灣的工作經歷轉化成為各該領域的專業人力(從藍領至白領的轉變),讓雙方交流與人才培育同步進行。接下來本文將以藝文專業人才培育與台商當地人才培育為例,談台灣政府與民間在國家移民與人才政策轉型上可以考慮的趨勢走向。

藝文人才的交流,攬才之外也要惜才
越南國家文化藝術研究院Art Studio總監裴光勝,先前應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訪台,他表示台灣是區域內針對藝術保存、維護、鑑賞及人員培育做的最完善的國家之一,甚至已接近歐洲的水平。
受政治及社會發展關係,藝術及表演工作的發展在部分新南向伙伴國家備受限制,倒未必是這些國家不存在優秀的藝數工作者,而是在前述限制下,藝術工作者較難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對藝術品的鑑賞及策展能力也尚未能有效地支撐起當地藝術市場。
有趣的是,在台就業的外籍專業勞動者中,「宗教、藝術及表演工作」的從業人員已成為繼「專門性或技術性工作」及「補習班語文教師工作」後第3多人口的職業別,可理解該領域是台灣近年具發展潛力,並能延攬人才來台的重要產業別之一。東南亞或南亞等國的藝術工作者現今已成為台灣駐村藝術家的重要來源,文化部也分別在102及106年度增定「東南亞人士來台文化交流合作補助計畫」及「西亞及南亞地區與台灣文化交流合作補助要點」,鼓勵並招募藝術工作者來台交流。藉由台灣現有的藝術資源及院校,組織台灣與新南向伙伴國家藝術工作者間的研習工作坊,針對藝術管理或策展技術來推展與這些國家的交流,除有助當事國培育相關專才,亦能令台灣藝術工作者更瞭解當代藝術在這些地區國家發展的現況。
而在招募外籍人才外,台灣亦應該珍惜國內現有的移工人才。
台灣各地有不少富具藝術才華,但從事非藝術相關的移工們,如《Namaste—千島之眼》展覽人是來自印尼的看護蒂安妮(Dee Anne)及多次在選美比賽中為移工模特兒設計服飾的菲律賓作業員馬克(Mark Laster)等,這些人才是值得台灣珍惜的。值得驕傲的是,台灣的社會讓來自各方的人實現自己過去無法完成的夢想,相對外交、政治而言,藝術文化的交流較具有彈性,也更貼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台灣在這些國家並建立無邦交關係,或許這樣的實質交流將更有意義,且亦是在培養鄰國熟悉台灣、願意與台灣合作的藝術人才。另外,若有適合且具相應資格的藝術人才,台灣亦應該確保相關管道可讓這些東南亞與南亞的朋友們得以成為台灣的永久居民或國民,讓他們成為台灣與鄰近國家交流合作的最佳代言人。
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灣全英文課程HEC Liège EDBA,把博士頭銜鍍金在您的名片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業界對具備博士學位的高階主管需求日益增長,但在忙碌的工作卻難以腾出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幸運的是,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開設了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最快可在2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發表,為渴望提升自我和更新產業知識的高階主管與企業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
現代商業界對於高階主管具備博士學位的需求日益增長,但許多專業人士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難以腾出足夠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幸運的是,現在有一個解決方案: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除了提供一個在職攻讀歐洲頂尖企管博士的機會,還提供了一系列研討會發表的協助與各領域的專家建立強烈的人脈連結,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最快可以在2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發表,為那些渴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更新產業知識的高階主管與企業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學習機會。

學術研究與實務兼顧,提升個人品牌影響力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家與高階主管必須面對複雜的挑戰,例如: 全球化所產生的地緣政治動盪、技術快速創新造成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等。EDBA博士學位能夠提供深入的商業洞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企業家及專業經理人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整合與挑戰。此外,博士學位也是個人品牌建立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商業界享有崇高的聲望和尊重,為高階主管及企業負責人打開更多商業拓展的機會,並且是領導者和決策者的首選。
擁有博士學位不僅展示了專業經理人的學術涵養,也體現了他們對自己產業發展的承諾和毅力。學位的獲得除了彰顯其頭銜與專業能力,更增加自信並開展職涯與事業願景。完成學位後除了成為該領域之專家,並增強自己在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力,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學位也為高階經理人開啟了更多的不同產業的交流機會和晉升通道。許多企業和組織都尋求具有博士學位的高階主管、董事,他們被認為具有深入的商業洞察力和領導能力。

全台獨家全英文授課環境接軌全球最新商業議題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在台以全英文授課為特點,為學員提供了一個全英語環境的學習機會。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學員的英語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全球商業環境中更自信地交流和合作。此外,彙集了一流的教授和業界專家,他們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學術造詣,能夠為博士候選人們提供專業指導和深入的商業洞察力。
時間效益最大化 – 兩年完成,學習品質不打折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提供了一個精心設計的課程結構和專業指導的學習方案,使博士候選人能夠最快2年內完成學位與發表。首先,課程內容涵蓋了企業管理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從策略管理到領導力發展,從知識創新到市場行銷工具的革新等。其次,博士班提供了個別化指導和專業支持。除了每位學員將被指派一位專業的指導教授提供個人的指導,課程模組更導入了每學期兩天的獨立學習課程(Independent study),由列日大學欽點的導師親自手把手帶領博士候選人完成研討會、期刊以及畢業論文答辯。這種一對一的指導可以加快學習進程,確保學員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學業要求。

就讀比利時列日大學高階企管博士,完整您的事業版圖
最後,快速攻讀高階企管博士班對於高階主管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列日大學在台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班不僅提供了學術、知識和實踐技能,還培養了企業家與高階主管在全球商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這些都是現代商業領袖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才能在全球化的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比利時國立列日大學EDBA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