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何解讀韓國瑜「發大財」口號所帶來的選舉海嘯?

如何解讀韓國瑜「發大財」口號所帶來的選舉海嘯?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目前的現實是,有一部分人可以獲益於經濟成長,而有相當部分的人無法在這過程中受益,甚至是受害。因此我認為,我們必須大力加強對經濟事務的理解與重視。否則,我們會繼續輸掉選舉與公投(因為選民會認為我們不關切他們每天的擔心),我們也會繼續對經濟問題束手無策,或繼續提出天真的方案。

文:戴興盛

我今天寫的內容,可能會跟部分同溫層朋友的想法有很大差距,所以很感謝願意讀下去的各位。

我們該如何解讀韓國瑜「發大財」口號所帶來的選舉海嘯?我的看法是,他打中了台灣佔人口比多數的「經濟選民」的心。儘管他的政見內涵空洞,但他敢喊,先喊先贏,讓經濟選民覺得他至少有在關心他們最關注的事情。

相較之下,和韓國瑜不同陣營的人士,他們如何看待經濟議題?我就以自己所處的泛社運圈為例,因為這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台灣的經濟選民,其對經濟的意識形態光譜,大致上落在美國共和黨那邊(我們先暫且忽略細部的差異,以及在國家認同方面的議題)。基本特徵是,第一,把經濟視為各種價值中的重中之重。這意思是說,他們也關切其他議題,但在價值天平上,經濟是重心。第二,他們反對政府太多的干預,包括對稅收、環境、勞工權益、其他各類社會議題等。

在光譜的另一邊,台灣的泛社運圈大多屬於自由派(liberal;在臺灣現在的話語中,又常稱之為進步派,但我不確定這樣稱呼是否適切),他們普遍對資本主義、市場機制有疑慮甚至反感,也更關注經濟之外的各類社會與環境價值。

台灣長年以來的右派國家走向,造成經濟優先、其他價值次之的失衡,這一點在1980年代以來的社會運動與民主運動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矯正(雖還遠為未盡全功),這是自由派對台灣的重大貢獻,絕對值得讚揚。而要強調的是,在這些運動的參與者中,當然也有意識形態上的右派,這邊只是從一個相對多或少的角度來論述

隨著時間走到2010年代,我認為台灣的自由派開始顯露思想上的重大缺陷(我不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因為每個人想法都有些差異,所以我要描述的是一般狀況)。這個缺陷是,自由派在目前的情境下,有些不太關注、太少談經濟議題,或是雖然關注經濟,也注重長期的經濟狀況,但仍缺乏對經濟、社會、環境等議題間長期互動關係的理解,以至於在談論經濟時,有經驗的經濟實務界人士會對自由派的很多看法持保留態度,即使這些經濟實務界人士也當然不盡然正確,但他們會覺得自由派很不了解經濟運作。

這個缺陷在兩個層面造成重大影響。首先,在政治實力上,自由派幾乎失去對經濟的話語權,在台灣長期的選民結構下,自由派永遠成為政治運作的邊緣人,這也意味著,他們只有相對少的機會在體制內發揮應有影響力。這一點在地方政治上尤其明顯,中央也是,若我們將所有立委一一歸類的話便可以理解。

第二個層面是,若自由派對經濟運作,以及經濟與社會、環境間關係的理解不夠全面的話(這一點右派當然也是),那麼我們何以能對自己相信的立場與政策那麼有信心?我今天就先不談右派的缺失,因為大家都談得很多了。如果以身為自由派立場為榮,視之為對台灣各種疑難雜症的解方,但很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對於維繫台灣生存的經濟議題,到底又了解多少?

受限於今天的篇幅,先不討論一些發人深省的個別子議題,我們先看大局。著名的財經評論家謝金河先生在今周刊發表一篇重要評論(我的長年觀察是,他當然是把經濟放在很核心地位的人,也因此他的分析頗值得參考)。他的分析是,台灣現在面臨兩條路線的選擇。一條就是韓國瑜主張的,承認九二共識,然後更大程度的與中國經濟整合。但在字裡行間,我研判他不樂見台灣走上這一條路。

另一條路是,他主張台灣應效法新加坡,或是類似荷蘭、瑞士等和台灣背景相似的小國,開放地走向世界,以更大程度的經濟自由化去充實台灣的經濟實力。我必須說,新加坡與荷蘭、瑞士的經濟社會體制還是有相當不同,但整體而言它們在經濟層面上的確比台灣更開放與強調彈性。謝先生建議得更明確的是,台灣應解決法規管制太多,還有環評、勞動體制僵化的問題,他也建議輕稅簡政。

RTX2N6PN
Credit: Reuters / Edgar Su

可以預期的是,謝先生的看法在自由派圈子裡一定會引起很多批評:那不過就是自由市場經濟的老套,會有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各種負面衝擊。但我也要說,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我常說,斯斯有兩種,在自由市場陣營裡的國家,其社會經濟體制更是有很多種範型,不同國家在不同議題上的表現也有長有短。所以台灣在進入改革深水區的時候,各種討論不能再停留在一刀切的粗糙階段,而是需要細緻地探討人類社會已經試驗過的各種可能性,然後針對台灣所需目標的優先次序,去選擇台灣制度改革之路。

說得更明白些,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率約略為2%上下,我們可以問,這是一個適合台灣現狀的成長率嗎?從整體國家安全的角度而言,這是一個不容易跟中國競爭的數字。中國目前是在6至7%之間,且以其經濟量體之大,即使是財經界都預期它的成長率未來會逐年降低,但中國的經濟還是會對很多人構成相當的吸引力。

相對之下,台灣目前的現實是,固然還是有一部分人可以獲益於經濟成長,但那部份人主要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而台灣還有相當部分的人無法在這過程中受益,甚至是受害,那麼這一群不管是自願或被迫的「經濟選民」,將很難抵擋經濟第一的訴求,無論那訴求是否有長期的負面影響,或甚至是那訴求背後隱藏著中國對臺灣的政治野心。而且重要的是,即使不考慮外部威脅,臺灣內部的經濟狀況以及其對經濟輸家的衝擊,就需要好好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