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用這八個字,來掙脫「我是為你好」的枷鎖

【大人學】用這八個字,來掙脫「我是為你好」的枷鎖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我的偏見而言,要跟父母關係圓融,起點其實就是8個字:經濟獨立、搬出家裡。只要你能做到這兩點,其實誰也沒辦法真的干涉你。孝順不是乖乖聽話,直到一家人同歸於盡;你若能活出更好的未來,讓父母能因為你而看到另一個世界,這也是一種孝順的形式。

而且保持距離,你可以避開跟父母的爭吵,時間拉長了,大家反而可以找到一個平衡的相處模式。而且你一旦經濟獨立,成就斐然,一樣可以照顧父母,而且是一種「被尊重」的方式照顧他們。孝順不是乖乖聽話,直到一家人同歸於盡;你若能活出更好的未來,讓父母能因為你而看到另一個世界,這也是一種孝順的形式。

但若你始終住在家裡,他們干涉你、你努力反抗,很可能最後你雖然沒有100%往他們想去的方向走,卻也無法自由地往你想去的方向走。最後兩頭不著,始終沒做出什麼成就,你就更沒籌碼來「證明」你是對的。你與父母關係越是緊張,他們也越覺得你不肖更不孝,彼此越難找到一個平衡相處的舒適位置,這段關係就徹底卡死了。所以,提早拉出距離,不讓關係徹底卡死,這也是另一種型態的孝順呢。

在這概念中,我還想補充一點。其實也有些人,是刻意地讓自己處在這樣的卡死狀態中。

這聽起來有點難理解是嗎?但他們追求的,其實是為了自己的膽怯找尋責怪的理由。因為若持續被父母干涉,將來就能把一事無成的結果怪罪到父母身上了。你或許聽過有人嚷嚷:「我其實很有才能的,只是因為父母不讓我這麼做,我才無法追逐夢想!一切都是他們害的」。因為對自身沒自信,在害怕失敗下,對他們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根本不開始。

「因為父母讓我不能開始」,就是某些人在這困境下的藉口了。可是啊,藉口並不比人生成功重要。必須打碎這個連結,你才能真的不一樣。(Bryan對此也有寫過一篇文章,建議大家也可以看一下〈年過30歲還讓父母主導你的人生?你孝順的恐怕不是爸媽,而是你的恐懼!〉)

離家獨居的另一個好處:你得真的學會自立

最後我還想談一件事。就是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只要經濟獨立,住在家裡也一樣吧?

我認為,住在家裡跟住在外面,是完全不一樣的心理認知。因為住在家裡,就算你經濟獨立,還是處在半依賴的狀態。父母往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默默還是幫你做了很多事情。比方說可能還是幫你洗衣服、幫你收衣服、幫你疊衣服;回到家裡飯已經煮好了,你只要吃就好;回到家晚了,想要吃消夜,冰箱打開就有媽媽早上買好的新鮮的雞蛋可以泡麵;客廳出現蟑螂,喊叫一聲也有人能幫你消滅。

換句話說,你始終不是一個人,也沒有頭到尾仰賴自己去處理過生活的各類問題。你沒這樣生活過,你不會體會自立的辛苦以及自由的感覺,你也不曾有一種「我建立了某種事物」的成就感。

當年我自己離開家、自己賺錢、自己獨自居住後,這部分的經歷,對於一個孩子的自立其實是一個重要的歷程。因為你自己在外租屋,從無到有的採買生活該具備的各類器具。你想辦法解決從吃飯、洗衣、網路線、打掃、電腦、電話、寢具、家具、協商房租等各類大小事,自己注意要去繳水電費,自己得在半夜肚子餓的時候想辦法,得自己打掃整理、掃廁所,甚至換床單。一切都得靠自己做主。換句話說,很多事情麻煩的其實並不是執行,而是背後的判斷跟決策。你得獨自一人,承擔所有的決策與判斷,那才是你自己掌握了人生責任感的來源,以及體察責任感重量的起點。

等到某個時間點你回頭看,你發現雖然那個租屋處並不完美、沒有家裡這麼溫馨,但始終是你靠自己的努力一手打造出來的世界。這是一個你靠自己而真真正正擁有的東西,是別人無法介入、無法奪走的經驗。這類經驗常常才是我們有能力創造出更大未來的契機,也才是一個你真正跟父母踏入一個平等關係的源頭。

所以每次有人來問到我關於怎麼排除父母干涉?怎麼解決情感勒索?我都會說,趁你還來得及的時候,讓自己徹底獨立一回。讓父母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你,讓他們理解你長大了,讓他們知道,你也有能力建立出你的世界。

然後,真正的尊重,才會出現關係之中。

本文經大人學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