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幣爭》:當國家只剩下一週就會破產,你該如何抉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景氣大好時,人們會傾向過度擴張,銀行會開始超額借款,或借錢給還不出來的人,並鼓勵他們把資金擴張到不一定能回收的投資項目上…...接下來景氣只要一反轉,就會發生呆帳轉多、利率瞬間提高2倍、匯率大幅波動、企業一個一個垮掉等骨牌效應,釀成嚴重的危機。
聊天時有網友問我有沒有去看電影《分秒幣爭》?有的,我還覺得很好看。蠻刺激的,適合喜歡看《華爾街》這類電影的讀者,值得到電影院一看唷。它在韓國上映10天,突破200萬觀影人次。
為了避免劇透,影響大家的觀看樂趣,我只簡單的介紹一些些內容,主要還是放在觀看心得上。
劇情簡介
(以下簡介參考自yahoo電影簡介改編)
1997年韓國的經濟一片欣欣向榮,還加入了OECD組織成為全世界第11大經濟體,在舉國歡騰之下,亞洲金融風暴卻悄悄崛起──從外匯存底不足、遭受國外禿鷹攻擊開始,韓國經濟面臨空前危機,距離國家破產還剩下一周之時,韓國銀行貨幣政策經理韓詩賢,提前預測到國家即將遭遇這重大經濟危機。
同時,財經顧問尹正學也觀察到這場風暴即將來臨,他決定逆向操作,趁機賭上一筆,大發國難財。而小工廠老闆岬秀與大型零售商簽下巨額合約,卻不知一場政府都支撐不住的金融風暴即將襲捲而來。
韓詩賢在摸索突破的方法時,卻面對來自長官及各方權力系統高層的壓力,眼見國家政策決定放棄經濟自主權,她要如何堅守信念,力挽狂瀾?
電影裡分成4組人馬,國家財政高層、貨幣小組、中小企業、禿鷹投資客,分別對於國家發生經濟風暴時有不同的想法。仔細觀察會發現隱藏的劇情細節,當發現這些細節後,你的心情也會隨之起伏。而關於劇情的部份,就留給大家細細品味,在此我以投資的觀點來分享一些小心得。
歷史永遠會重來
我們先來看過去各次重大的金融危機:
- 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化(主要來源是匯率與低息,加速股市與房地產泡沫)
-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由匯率開始的風暴,印尼、菲律賓、泰國和韓國中小企業遭到很大的影響)
- 2000年,網路泡沫化(全世界)
- 2005-2006年,美國次貸風暴(5年房地產榮景創造220萬房奴)(房貸和衍伸性金融商品造成的)
- 2005-2006年,台灣雙卡風暴(信用卡+現金卡發卡浮濫)
- 2009-2010年,歐債危機(歐盟的匯率與「歐豬四國」匯率矛盾)
- 2008年,金融風暴(全世界)
下一個危機會是中國大陸借款APP、行動支付產生的,還是別的國家、別的事件呢?
風暴的起因,幾乎都相同
看過上述的各大金融危機,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簡單來說就是在景氣大好時,人們會傾向過度擴張,銀行會開始超額借款,或借錢給還不出來的人,並鼓勵他們把資金擴張到不一定能回收的投資項目上…...接下來景氣只要一反轉,就會發生呆帳轉多、利率瞬間提高2倍、匯率大幅波動、企業一個一個垮掉等骨牌效應,釀成嚴重的危機。
大家看到這裡一定會很緊張,尤其反思台灣,我們也不太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成員國,如果我們有難,估計IMF也不會出手救我們。不過,台灣的匯率政策並非完全自由,所以也不太會發生這種匯率遭受狙擊的情事。
危機來臨時,我們該怎麼做
鐵達尼號要沉船時,有時當權者會一直告訴我們「沒事、沒事」,但這其實就代表「很有事」,所以此時我們該如何在風暴中自救呢?記得以下3點:
- 撐下去就是你的:片中很多中小企業主、投資人走投無路之下想不開而自殺,但其實亞洲金融風暴只維持了1年左右,千萬不要想不開,最黑暗的時間過去了就會是黎明。(通常股災只要1-3年,我們一定撐得過去)
- 現金為王:多留現金在身上,不要借錢、不要用槓桿。而如果本國幣值已崩毀,可換一些外國幣(如美金)或黃金。
- 把握時機:趁資產低價被拋售時,自己大量買進,這是財富重分配的時刻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