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國底牌:對準加拿大的原因、特朗普啟動「反諜戰」

揭中國底牌:對準加拿大的原因、特朗普啟動「反諜戰」
Photo Credit: Carlos Barria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日局勢看似急劇轉變,中國回應孟晚舟事件看似態度強硬,然而,事態並不如許多人所說不斷惡化,而中美談判依然平穩過渡緩衝期,為何會這樣?就此,作者以不同角度加以剖析。

以下兩件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RTS294U0
Photo Credit: Alexander Bibik /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不知有沒有人還記起,當年周星馳接受黃霑訪問時,提到:「好多人說你的電影無厘頭,你有甚麼感覺?」然後,周星馳臉上稍有不悅神情,表示不甚認同。

其實,周的電影創作常帶有微妙的「黑色幽默」。

好像《逃學威龍2》有一幕,達叔被「大隻佬」一伙人取笑,怒打他的同伴洩憤。

大隻佬反問:「我也有取笑你,又不見你來打我!?」

達叔說:「因為我不夠你打!」

另一件事,自然不是虛構電影,而是國際現實政治。

不久前,中國拘留了前加拿大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未有具體說明理由,暫時無可避免令人認為是「孟晚舟事件,觸發中方報復」,唯一我們掌握的理由,是這位前外交官、中國分析師政治立場「反華」,上月曾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訪問,詳細論述中國權力、「間諜活動」向來與科企密切掛勾,跟歐美世界的政商關係完全不同:

「他說,中國對間諜活動的可接受性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舉個例子,中央情報局不會採取行動,幫助私營公司獲得比外國對手更大的競爭優勢,但中國共產黨控制著中國政策的各個方面,它才不會做出這種區分。

(續道)『如果你認為經濟增長是黨的政治合法性的關鍵支柱,事實上它也是國家安全的關鍵,那麼你就會採取一切可能的辦法來保持競爭優勢⋯⋯』。」

問題是,這只是康明凱的個人政治立場,他並沒有直接牽涉在「孟晚舟事件」之中。孟遭拘留/被捕,源起是匯豐授權的諮詢公司艾西格(Exiger),當中有員工(因保密理由匿名)發現2009至2014年間,華為與伊朗之間有可疑交易,向美國司法部通報,孟晚舟才成為調查對象。

加拿大得悉孟屬美方的調查對象,直至最近,在其轉機途中展開行動拘留候審。可見,孟晚舟的遭遇跟康明凱徹底不同,但是,康亦有可能在稍後時間,被中國單方面指其「涉危害國家安全的間諜行為」,需要安排調查,總之事後補加一些理由,令事件感覺不單純是中方粗暴報復。

中國一方面指美國是孟晚舟事件的真正策劃者,強調中國重視人權,指控美加漠視人身權益,現在,中國完全避過美國鋒頭,選擇國力較弱的加拿大作為對手,又將一位前外交官變成雙方磨心,可謂名符其實「向弱者抽刀」;變相,中國怒視加拿大的時候,彷如跟美國說:因為我不夠你打!

事已至此,只能觀望中國與加拿大及後如何交涉。諷刺的是,正當中國作出上述強硬舉動之際,另一邊廂,跟美國的談判卻異常溫和、順利,特朗普率先預告,最新談判情況「富有成果」,將有重大公告。顯然,是中國願意降低美國汽車關稅稅率,事實上,近來消息早已刺激美國福特(Ford)、特斯拉(Tesla)股價上升。

此時此刻,還未過數十天緩衝期,就中美科技帝國主義爭霸戰,幾乎可以為首階段角力作結:

美國第一回合取得壓倒性勝利。

我們不妨重點回顧,這段「經濟、科技、國安」層層叫人擾攘不安的時期。

中美談判未有破裂基礎,充滿無法忽略的細節

RTX6I6VR
Photo Credit: Jonathan Ernst / Reuters / 達志影像

如果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手上正好拿著一部iPad,只要它的年代超過了2011年的iPad2,它相當於超越了1985年全球最頂尖「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一般來說,隨著技術革新,電腦的運算速度每18個月便可翻倍,這就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威力;而不久將來,豈止運算速度躍升,能支撐深度學習的晶片技術也會不斷躍升。

尖端科技品是一把現代雙刃刀,對普遍用家來說,功能愈多愈開心,但是,對於國家來說,愈先進可能愈叫人心寒。只要全球各國還未放下民族主義,持續猜忌和鬥爭,未有建立統一的聯合政府,那麼,高階技術便可以無孔不入威脅國家安全。

國際政治不是魔術把戲,許多事件絕非無中生有「突然」冒出來,背後延伸著一些脈絡。當大部分人把早前的「特習會」只看成關乎經濟協議,卻未有覺察,特朗普同時就「國家安全」方面知會了習近平,中美猶如重訂「科技安全互不侵犯」界線。

是故,我們並不驚訝在孟晚舟被捕後,中國主要將矛頭指向加拿大,那句「嚴重後果」也是衝著加拿大說,對美國則表示強烈抗議,及後,中國外交部陸慷語調平和,說之以理,替華為辯解指「各方從沒有提出證據,支持對華為的指控」。

最能反映中國對美國保持克制、暫避鋒頭,是近日網絡審查員同時刪除了針對美國、華為的尖銳言論,彷若各打五十大板。此外,中國已承諾在「幾周之內」會購入美國大豆和天然氣,孟晚舟事件過後,這些實際交易並未終止。

在剛過去的星期日(美國時間),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對中美談判的進度感到滿意:

「一些非常積極的、前景良好的聲明。⋯⋯大約35個中國機構和中國最高法院正在制定新的法律來處理知識產權盜竊問題。」

另外,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如期致電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交流中美貿易問題,雙方重點談論中國接下來如何落實時間表和路線圖。

我們檢視複雜時局時,不能憑空在所有可能性之間搖擺,思考第一要訣是對準問題,談的是中美之間的「國際政治」,必須充分了解兩者,繼而從前事脈絡、最新發展之中,追問甚麼「操作方式」最鮮明反映兩國取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