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秋鬥」人物專訪:台灣社會要進步,該打破藍綠改用左右思考

「秋鬥」人物專訪:台灣社會要進步,該打破藍綠改用左右思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唯有打破被藍綠綁架的一元化思考,改用左、右思考台灣社會面臨的政治經濟問題,把深陷發展焦慮的台灣社會,拉回到對『分配問題』的關注與討論,社會才有進步的空間,這也是秋鬥提出『人民向左轉』的關鍵。」

圖、文 / 何沛怡

2014年底剛落幕的一年一度的秋鬥,是台灣工會運動的代表,也是左派力量和弱勢族群聯合發聲的最好時機之一。

秋鬥自解嚴以來,已有20餘年歷史。2009年,秋鬥從純粹的勞工運動逐漸與土地,環保、性別及各弱勢或異議團體結合,也從2012年開始,首度打起了「向左轉」的旗幟,期能在台灣人民心中扎下左、右的思維,讓代表社會基層的左派,從勞工拓展到各個在發展至上的右傾政府中,受到壓迫的各個族群。(秋鬥2009後演變見文末表1)

相關報導:

TNL訪問到兩位資深且重要的秋鬥人物─林子文及羅德水。林子文是非典勞動工作坊的負責人,籌辦過多年秋鬥,催生了2009年秋鬥再起,投入工會運動近30年,也曾在2013年因工運抗爭,遭法院因違反集遊法判處拘役,而入監50天。

羅德水目前是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及政策部主任,從2003年加入秋鬥以來,致力於反教育商品化、推動教育公共化等。

拉起左派旗幟,得先從社會對話開始

2006~2008年,工會運動因政府打壓而呈現消極狀態。當時各團體的運動者認為,如果只像過去一樣,著重勞工議題,便無法凸顯出台灣社會結構性問題,因為環保、性別、土地等議題在那時仍呈現各自成塊的狀態。

林子文表示:「勞工與環保議題有時甚至是對立的,工會過去訴求經濟成長、就業、薪資等,而環保人士則提倡必須正視開發及競爭的代價,但其實這背後涉及發展及分配之間的角力。」以往國人也信仰發展,但是如果回過頭來關注分配正義,會發現台灣的問題並不是GDP成長不夠,而是分配或發展方式的問題。

「其實每個領域都有左派的共同性質,所以應該用這個性質把各領域議題串連起來,拉高運動的層次,讓大眾看到整體結構性問題。」林子文這樣解釋道。

對於左派團體的相互連結後的優劣,羅德水則提到:「好處是增加社會的關注及討論,藉由不同團體的交流,也得以認識不同議題。然而議題多也比較難以聚焦,運動力量可能也因此分散。」

但他也認為:「社會進步本就難以一次到位,秋鬥既是一個左翼運動,也是一個對話的過程。第一層的對話,是參與團體本身,如何連結各訴求和議題;再來才是秋鬥本身與社會的對話。2009年以來,秋鬥的價值不僅在抗爭運動本身,運動團體的內部對話,更讓參與運動的朋友清楚看到各領域的運動其實面臨共同的問題與挑戰。」

在不斷對話的過程中,便能逐漸導向比較高層次的核心問題。例如2014年秋鬥的籌畫過程,就是在縣市長選舉的背景下,從迫遷、土地徵收等問題,導向捷運、都更過程中,去探討到底圖利了哪些人?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 羅德水老師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 羅德水老師

從街頭遊行到柯P小內閣

回過頭看,20幾年來的秋鬥,對於政策的影響仍偏弱。據林子文參與秋鬥多年來的經驗,政府比較可能會在議題、事件的抗爭中釋出善意,但在體制面上,仍難以改變政府的態度。林子文甚至說:「事實上工會法、勞資爭議處理法等修改,反而為抗爭上設立了更多門檻。」

政府政策都是從統治者利益出發,很難主動關注勞工處境。羅德水分析:「要讓秋鬥的力量最大化,不能僅藉由社會對話或群眾短時間內關注的議題,而是必須提出各種工人版的修法版本,進行國會遊說,才能在資本主義民主體制下,稍稍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讓社會有機會更公平正義。」

秋鬥過去幾年偏向非全年度的規劃思維,通常籌備只是為了遊行當天,重點擺在街頭,做公共倡議;然而要改變法制,最終還是要回到體制內,目前秋鬥比較少做到的是國會遊說部分,也是未來可以強化的部分。

針對人民火大行動聯盟賴香伶秘書長當選勞動局長一事,林子文認為,賴香伶左派思想足夠,若能在體制內做出改變,便能更積極的落實勞工權益。林子文說:「柯文哲的i-Voting計畫的背後理念是公民監督和參與,因此社運出身的勞動局長可以在體制內提出過去爭取的訴求,讓人民監督得以達到較大效果。」

相關報導:

然而,雖然一般認為柯文哲的i-Voting是比較有別於以往的做法,因為他標榜責任政治,避免遴選委員及市長任命將導致的酬庸、私相授受等問題,但是林子文及羅德水都認為,這並不代表賴香伶入小內閣能做出太大改變。

羅德水直言道:「社運人士擔任勞動局長並不是首例,只是是第一次用這樣的方式入小內閣。畢竟許多法規都由中央制訂,縣市勞動局長能做的僅實際執行層面,如勞檢、勞動教育,對雇主的規範等,因此在縣市政府編制下的勞動局長,仍然受限於體制框架,能帶來的改變有限。」

但賴香伶當選勞動局長總是一個嘗試改變的可能,讓過去20幾年的勞工運動理念能帶入勞工行政的官僚體系中。

非典勞動工作坊的負責人 林子文老師

非典勞動工作坊的負責人 林子文老師

為什麼台灣對右派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深信不疑?

羅德水從國內及國際政經脈絡兩個角度追溯資本主義在台灣紮根的歷史因素。他說:「以國內的角度來看,國民黨政權1949年遷台,在國際冷戰局勢下,整個台灣瀰漫反共氛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左派符號被社會以負面眼光看待,在白色恐怖時期,左派思想更受到嚴厲壓制。」

「以國際經濟體系的角度來看,在國際經濟分工中被定位為『半邊陲』國家的台灣,被經濟強權分配予『生產、代工』的角色,雖然造就了60到80年代的經濟成長,但台灣也因此嵌進美國架構起的資本主義陣營,追求經濟成長成為根深柢固的信仰,再加上政治上的反共氛圍,便呈現出保守且右傾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