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蒙古人有什麼動機去信仰這些被征服民族的宗教?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蒙古人有什麼動機去信仰這些被征服民族的宗教?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成吉思汗的後裔互相攻伐而不是征服世界,有人可能會問,蒙古諸王和平民是否仍將騰格里主義作為其宗教信仰?伴隨著信仰危機的產生,很多人可能會向其他宗教尋求慰藉。

儘管蒙古人皈依了伊斯蘭教和佛教,但在大多數地區都罕有迫害少數宗教的現象。在朮赤汗國的城市如哈林、卡法、蘇達克和塔納中,既有基督徒的教堂,也有穆斯林的清真寺,官府並不進行抑制。當地居民可能有著不同的感受,但蒙古的汗們仍然是只要被挑起興趣就會喜愛一種異教。在黑海的貿易口岸,蒙古人不會疏遠義大利人,後者將商品帶到了西方世界;義大利人也不會惹怒穆斯林統治者,後者允許他們大為獲利。

哈贊諾夫寫道,伊斯蘭教在贏得追隨者方面更加成功,因為皈依者不必放棄自己的族屬,也不必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教皇尼古拉斯也已經開始認識到這一點。蒙古汗國大多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只有大汗之國 ( 東亞)接受了佛教。因此,伊斯蘭教傳播的地理區域空前廣大。這主要是因為蘇非派的增長。此前,蘇非派常常受到統治者的壓制,出自烏裡瑪或保守的宗教精英的慫恿。蘇非派更加包容,經常被認為是偏袒異教徒。但在蒙古入侵造成的混亂及其後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機之下,蘇非派的泛神論比保守的遜尼派更能帶來切實的慰藉。

考察蒙古帝國及其與宗教之間的關係,關鍵的問題可能在於,蒙古的宗教寬容產生於其處於宗教十字路口的位置和薩滿教的本質。隨著騰格里主義的出現、大蒙古國的建立、成吉思汗札撒的行用以及蒙古帝國軍事統治的施行,一種鮮明的蒙古身份認同出現了。至少在蒙古人看來,接受另一種宗教常常意味著失去這種身份認同。因此,外來的宗教很少得到信徒。對於蒙古人而言,無論是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遜尼派或什葉派伊斯蘭教還是佛教諸教派,都意味著信仰和世界觀的改變以及文化的轉型。在所有蒙古人眼中,這都是在摧毀他們的「蒙古性」。

而且,蒙古人最終皈依伊斯蘭教和佛教,並不是因為這些宗教與薩滿教有相似之處,而是因為他們皈依的那些教派具有包容性,可以融合該教以外的其他文化因素。從這一方面來說,蒙古人並沒有失去身份認同。他們是蒙古人,恰巧也是穆斯林或佛教徒 ( 早期也有基督徒),他們的蒙古人身份居於宗教身份之上。另一種可能性是,伊斯蘭教和佛教都支持商業活動。蒙古人與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有很多接觸,但方濟各會傳教士在重視貿易的蒙古人面前沒有優勢,因為他們宣誓安貧樂道,且教會對商人持蔑視態度。而伊斯蘭教則一直都受到商人們的鍾愛。佛教在歷史上也樂於擁抱貿易,借由商人和隨著商隊旅行的僧侶得到廣泛傳播。

相關書摘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成吉思汗直到20世紀仍然操縱著世界政治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廣場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梅天穆(Timothy May)
譯者:馬曉林、求芝蓉

《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是近年來蒙古帝國史研究領域中的重量級新作,作者在世界史與全球史的視野下,重點描繪了由成吉思汗推動的歐亞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國陸續崩解后,一個新的歐亞世界的產生過程。在蒙古統治者的強制推動下,東西方之間開始了互相交流的過程,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出了嶄新的歐亞文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過去被視為毀滅文明世界的蠻族形象得到了修正。

getImage
Photo Credit: 廣場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