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這才是戰國》:呂不韋的生死智慧

《這才是戰國》:呂不韋的生死智慧
Photo Credit: 平安文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呂氏春秋》雖然不是呂不韋親手寫的,但肯定體現他的思想意志,它是一套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融合了道家、法家以及諸子百家的治理天下國家的思想體系。可以說,是對先秦思想的一個總結,非常務實,很有現代性。

文:谷園

呂不韋的生死智慧

上回講到,呂不韋奇貨可居,玩了一把史上最大的錢權交易,通過一系列操作,把錢變成了權,從大富商變成了秦國丞相。還移花接木,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做上了秦王。這樣傳奇的人生,縱觀歷史也是絕無僅有,太圓滿了!

正因為太圓滿,也就到頭了。《易經》所謂,亢龍有悔,好到了頭,就要倒楣了,月盈則缺。最終,呂不韋就落得一個自殺的下場。

為什麼自殺呢?

這還得從公元前二四九年說起,這一年異人也就是莊襄王剛繼位,呂不韋坐上了秦國丞相的寶座。莊襄王當年承諾過,事成之後,要「分秦國與君共之」。當然不可能完全兌現,把秦國真分出一半來給呂不韋,那不可能,不過封賞也是極其豐厚,封給呂不韋河南洛陽十萬戶。萬戶侯就了不得了,呂不韋是十萬戶侯,軍政大權也都委託給了他。

又過了三年,莊襄王死了,十三歲的嬴政即位,稱呂不韋為「仲父」——二爸爸,呂不韋執掌朝政。直到嫪毐事件之前,這十來年,秦國基本就是他的了。

呂不韋執政期間,頗有政績,比如興修水利,著名的都江堰、鄭國渠的修建,主要是在這期間。不過,真正給他的歷史地位加分的,是著書。

當時,「戰國四君子」名滿天下,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都招攬門客數千人。呂不韋跟他們差不多是同時期的人,當然也不能落後,也養了好幾千門客。

養這麼多門客幹嘛呢?前面講過,雞鳴狗盜,派上什麼用場的都有。不過,有一件事,「戰國四君子」都沒做,至少是史書上沒說,就是著書。

這些門客都是士,以知識分子為主,太適合著書立說了。

關於士,據說孔子有個說法:推十合一為士。這個說法挺妙的。

「士」字,上面是個「十」,下面是個「一」。推十,就是對於一件事,要分析,條分縷析,分解成十個小部分,這一部分這樣、那一部分那樣,一塊一塊都搞明白了。再合一,合在一起,做一個總結、歸納。或者推十,也可以理解為舉一反三,從一個問題、一個點,能夠推演開,整理出十個點,再合一,得出一個可靠的結論。這就是士,就是士的思維,典型的做學問的思路。錢穆很推崇這個「推十合一」。

呂不韋在他的這些士裡,挑選出這樣一批頂尖人才,一起合作編著了這麼一本書,就是《呂氏春秋》,成為流傳至今的著名的國學經典。

呂不韋自認為這部《呂氏春秋》:

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史記.呂不韋列傳》

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道理,這部書都給寫絕了。

他把這部書——一大摞竹簡書,放在咸陽城門邊,供過往的各國游士學者們翻閱。書的上方掛著千兩黃金,還貼一告示:這書你們就看吧,誰要能看出一點毛病來,要能改動書中的一個字,增一字、減一字,這千兩黃金就是誰的了。

竟然,無人能改!這就是「一字千金」這個成語的來歷。

真有這麼厲害嗎?你可以自己看一下的,幾塊錢就能買一本。你要是能給它增一字,減一字的,就不要想那千兩黃金了,可以跟出版社聯繫下,看看他們是不是排版有問題。

我讀完《呂氏春秋》,感覺確實很厲害,經典就是經典。而且,我有一個感受:如果秦始皇不殺呂不韋,秦朝肯定會長久得多,不可能兩世而亡。

郭沫若和呂思勉也是這個看法。

呂思勉是這樣講的:

使秦終相不韋,或能行德布化,以永其年,不至二世而亡,使天下蒼生,不蒙其荼毒,未可知也。——呂思勉《經子解題》

郭沫若說的是:

假如沿著呂不韋的路線下去,秦國依然是要統一中國的,而且統一了之後斷不會僅僅十五年便迅速地徹底崩潰。——郭沫若

為什麼這樣講呢?我舉個例子,《呂氏春秋》中有一篇題目叫「原亂」,就是分析天下國家禍亂的根源,其中講:

武王以武得之,以文持之,所以守之也。——《呂氏春秋》

意思是,周武王是靠武力得了天下,然後,是靠文的一套來持守天下的,結果周朝得以延續了八百年。

這番話,跟三十年後,大謀士陸賈給劉邦的進言幾乎一模一樣。當時劉邦剛得了天下,陸賈講:您馬上得天下,不能在馬上治天下,要逆取而順守之。劉邦聽了陸賈的話,及時完成了打天下向守天下的轉化,漢朝的江山就穩當了下來。

而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根源就在於沒有完成這種轉化,秦始皇沒有呂不韋的這種意識。

《呂氏春秋》雖然不是呂不韋親手寫的,但肯定體現他的思想意志,它是一套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融合了道家、法家以及諸子百家的治理天下國家的思想體系。可以說,是對先秦思想的一個總結,非常務實,很有現代性。

比如,它講的著名的刻舟求劍的故事。有個人乘船過河,走到河中間時,不小心把佩劍掉進了河裡。他就在掉劍的那個船幫處,刻下一個記印。然後,到岸之後,他從那個刻記印的地方下河去撈劍。當然撈不上來嘍。它要講什麼道理呢?《呂氏春秋》的原文是這樣的: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呂氏春秋》

船已經向前開走了,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國家社會就好比那個船,治理國家社會的那套方法就好比那把劍,在特定的時間,兩者是契合的,是管用的。可是國家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那套治理辦法如果不跟著作出改變,也就過時了。還用老辦法來治理國家,就脫節了,不管用了。

這就很務實,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改良思想。

另外,有一個詞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毛澤東有篇文章就引用過這個說法,也是出自《呂氏春秋》,原話是這樣的: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呂氏春秋》

流動的水即活水不會變臭,經常轉來轉去的門軸不會被蟲子咬,這都是因為它們是動的。總是不運動精氣就運轉不暢,進而容易引起氣鬱。

這種以運動健身的觀念,也挺現代。

整體上,《呂氏春秋》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強調要愛民,要行仁政,用兵要標舉正義,要重視教育和人才,君主要虛心納諫等等。儒家的特點在於中庸,不走極端,看上去不是那麼特色鮮明,不那麼雷厲風行,好像不夠來勁、太保守、見效慢,它追求的就是穩健。這跟商鞅法家的比較張揚激進的做派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