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覺醒、天災人禍、弱勢發聲…希望去年台灣承受的一切,能化成今年成長的養分

公民覺醒、天災人禍、弱勢發聲…希望去年台灣承受的一切,能化成今年成長的養分
Photo Credit: Jirka Matousek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社群網站搭配上公民參與式的討論與思辨,成了未來民智成長的巨大因素,也將帶領著台灣社會走往更全面、更清晰的方向。

台灣終於挺過了不平靜的一年。無論今年多少不公不義填滿了報紙電視媒體,無論政客如何讓人氣憤無語,我們依舊大步往前邁進,往我們認為正確的地方去。2014年台灣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僅是社會運動,還有許多面向值得回味反省。筆者從三大面向來回顧2014年,希望台灣所承受的一切不會白費,都能夠轉化成這片土地和人民的養分。

公民覺醒/議題思辨與社群網站

3/18,一群學生因不滿議會輕率的審查程序,進入並佔領了立法院,是為太陽花學運。出乎意料的,此行動如同一記響鐘,敲醒了一直以來冷眼面對政治的台灣人。數十天的運動,除了帶起〈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激辯,也帶起了全國對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熱度。社群網站的影響力也在這次的運動顯現,真正成為社會上的一股龐大勢力,使非年輕族群也不得不開始重視這他們不甚熟悉的平台。

而社群網站的屬性實際上也是從此次運動才開始有了顯著轉變。學運前,原本多是分享生活、娛樂瑣事的平台,開始大量的出現各式議題的深度討論,社群平台開始產生思想交流的巨大動能,開啟了民眾對社會議題思辨的風氣和方便性。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人—開始認真的關切發生在生活周遭的各種不公不義,開始主動去了解各種議題並發表自己的看法,願意為自己發聲、願意為眾人發聲。

運動的後續效應仍持續發酵中,從剛上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身上即可窺知一二。柯文哲在太陽花學運後的聲勢扶搖直上,除了柯文哲洞察到了網路在新世代所擁有的影響力外,其所提出的政見和理想和口號,更是直接地打中多數新世代對於社會改革的理想。而除了柯文哲之外,全台灣對於政治現狀的不滿也在同時達到了極限。於是九合一大選後,在群眾運動的後續影響力下,台灣的政治現狀真真實實的被改變了。

儘管每個人所持的意見都不盡相同,儘管各個事件所涉及都有許多爭議,但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程度確實有了大幅度的成長。尤其是社群網站搭配上公民參與式的討論與思辨,成了未來民智成長的巨大因素,也將帶領著台灣社會走往更全面、更清晰的方向。

天災人禍/媒體過濾與閱聽選擇

2014年的台灣,食安問題成了一項影響範圍最廣泛的人禍。餿水油事件撼動了台灣美食王國的美譽,造成全台的食品恐慌,而甚至到現在仍有許多隱藏的食品危機持續被揭發(如豆乾)。一向以正面廚師形象代言的阿基師也受到牽連,下跪道歉。

另一方面,台灣也留下了許多傷疤。記得台北捷運的憾事嗎?還有高雄的氣爆事故,以及罹難的數十位復興航空乘客。然而,儘管人命關天,許多媒體在事件報導的處理上卻讓人十分無語。某些電視媒體居然為了收視率大肆(並重複)播放罹難家屬的痛哭崩潰畫面,還有平面媒體不斷刊登事發現場血跡斑斑的驚悚場面,實在讓人不齒。

Photo Credit:  PoYang_博仰 @ Flickr CC BY ND 2.0

Photo Credit: PoYang_博仰 @ Flickr CC BY ND 2.0

而除了上述作為之外,媒體在八卦事件的渲染上仍是不遺餘力。「房東」呼麻事件、九把刀、阿基師、劉喬安……這些真的能被稱作「新聞」嗎?新聞的品質一直停留在街談巷議、道聽塗說的程度,也難怪台灣人屢屢被指缺乏國際觀。另一個值得觀察的點是,儘管著名八卦媒體在太陽花學運時期評價不差,但從劉喬安事件就可看出,對八卦媒體而言,利益與風骨孰重了。

閱聽人對新聞的選擇,對於台灣民眾仍是一大課題,在此還是要呼籲各位讀者,少點擊八卦新聞,電視有八卦新聞時即刻轉走;而對於國際新聞、優質新聞多加關心、點閱。沒有八卦需求就沒有八卦產出,又可以讓媒體維持可存活的商業模式,如此才能改變台灣媒體惡名昭彰的現況。

弱勢發聲/弱勢族群的權利伸張

另一個台灣社會的重頭戲,非多元成家同性婚姻莫屬了。儘管在起初因兩者同時送審而被混為一談,但年底在立法院所進行的婚姻平權審議,倒是確實的將兩者徹底分開討論了。筆者在此沒有要提及此議題的爭論,只是要帶出「少數族群有發聲機會」的事實。

LGBT族群在台灣的發聲機會越來越多,原本被迫一直壓抑在檯面下的身影,近年來逐漸抬頭。社會慢慢開始重視這些弱勢的聲音,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幫助推動台灣社會認識這些人的存在。台灣被紐約時報譽為「亞洲同志的燈塔」不是沒有原因,LGBT族群在台灣的推動進度十分迅速,一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更是亞洲同志的精神寄託。今年12月,同志婚姻草案首次在立法院接受審議,儘管過程讓人啼笑皆非,但也是標誌了台灣婚姻平權的重大進展。

接著意外引起關注與討論的是,動物權。河馬阿河的出現,意外的在台灣社會引起一陣騷動與討論。阿河垂淚的雙眼外加動彈不得的模樣,讓許多台灣人揪心不已(你知道嗎,科學界在今年七月才首次承認動物具有「意識」)。儘管阿河最後仍不幸死亡,但他的死確實對台灣社會起了一種啟蒙作用。

不僅僅是對於動物運輸方面的不足,對於動物展演機構(如動物園、海生館、觀光牧場等)的美好憧憬也片片剝落,對於動物自由與人類本位主義更有了許多檢討的聲音——人類到底憑什麼限制動物的自由?人類又憑什麼掌控這些動物的生死?這些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

(推薦閱讀:你知道在「阿河」死亡20年前,有一隻馬戲團大象發狂被槍殺的故事嗎?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