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大誌》利用街友的人,想法都太「烏托邦」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誌(The Big Issue)引入台灣8年後,許多人仍然針對「無法真正改善街友生活」的經營模式批評,但如果台灣大誌真的依此行事,首先倒楣的或許就是街友中最弱勢的一群。
最近又有人在黑大誌(The Big Issue),先說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
我有個街友朋友,一年多前來找我,埋怨他的老闆。
他的老闆就是專門在請街友來做台北街頭文史導覽的,哪一家就不說了,反正別無分號。他埋怨的點是:最近出團少了、拆成薄了,老闆黑心剝削,他的所得達不到最低工資。
我請他想兩件事情:
第一,想想自己能做什麼,讓來的人體驗更好,回客率更高。比方練習一些簡單的魔術,在路上安排驚喜的設計。不然照本宣科,人們願意為情懷買單一次兩次,但拿不上檯面就不好意思呼朋引伴。
第二,自己除了帶團,還有什麼可能的收入來源?如果有比較好的機會,果斷放棄有一搭沒一搭的帶團。如果沒有,做好帶團的工作,才有喊價的本錢。
他說謝謝我點醒他,臨走前我塞了1000塊給他,說就當作我的投資。雖然這些年我從來沒跟他討過一分錢。後來聽說他的左派朋友起鬨,他還是憤而離開那個「剝削勞工」的「黑心機構」。
故事二
我在街頭擺攤的時候,旁邊有兩位攤友都是賣大誌的,其中一個阿姨叫賣得勤快,人也客氣;另外一個阿伯可能身體不適吧,基本上就是坐著,偶爾講句話也是很衝,聽不太懂。
但是阿姨也沒有只賣自己的,賣了自己的一本,下一本就拿阿伯的來賣。阿伯就靜靜坐在旁邊,看阿姨賣雜誌找錢。
臨到收攤時,他們兩個講了半天,阿伯越講聲量越大。我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過去了解一下狀況,結果說白了就是書款和雜誌怎麼拆的問題,阿伯有阿伯的一套算法,阿姨講不過他但是又覺得怪怪的。我釐清了一下狀況,提議方案,等兩邊都沒話說了,這才把雜誌和書款各自收一收,收攤回家。

故事說完了,回到主題。
這次對大誌的檢討,說真的也不是什麼新鮮論點:
- 大誌的模式是假批發、真雇傭,打著批發的名號是為了賺錢,應該適用《勞基法》保障販賣者收入和工作條件。
- 是大誌需要街友,不是街友需要大誌,所以大誌實際上在利用街友,而不是幫助街友。
- 大誌靠的是社企光環和志工協助,是用話術行銷和降低成本。
- 對街友的關切還有更多面向,要釐清街友的成因和需求,不應該被去政治化,簡化成商品和購買。
聽起來都很高瞻遠矚、面面俱到,但是這種罔顧現實的理想主義論調,完全無法落實為可操作的行動指導。
首先,要求大誌以《勞基法》雇傭街友,首先倒楣的是最弱勢的街友。如同前面的故事,街友的基礎能力之低落,不是左派文青可以想像,我這不是指責街友,我是在指責左派文青不食煙火,要落實《勞基法》,就變成只有那些還算討喜的、懂得經營自己、最賣得動雜誌的「街友」,才能進到這個系統裡。其他人只有自求多福。
其次是實際經營模式的問題。散點銷售和喜憨兒麵包工廠之類的模式不一樣,並非在工廠裡確保雇員的產能,分派、銷售由其他人接手,如果不問銷售成果就按天按時支薪,街友合理的選擇就是晃出去飄,反正沒賣出去薪水照領。
而當然,大誌也不是傻子,勢必會改用其他的管考機制,比方月結銷量末位剃除。然後就回到第一點,照樣是最弱勢的最先倒楣,至於「不管賺多賺少、賺不賺錢,雇主應該保障勞工的收入」這種夢話,我們就先不談了。
再者,作者說自己詢問大家,買過大誌的人很多,但如果不是街友在賣,這些人就不會買了。並且據此主張,是大誌需要街友,不是街友需要大誌。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很機巧的「論證方式」,但是比較公平的問法,應該同時要問一下:「因為大誌而掏錢給街友的人,如果沒有大誌,你們還會掏錢給他們嗎?」
沒有大誌,這就單純變成乞討行為。我不敢說街友的收入會因此變少很多,在台灣乞討這一行的收入還是可以的,但是街友的自我感覺和競爭方式,大概會很不一樣。
如果是賣雜誌,多少在應對、儀容上要有點自我要求,自我感覺也會好一點;如果是乞討,那競爭的方向就得比慘、比髒、比無能為力。我不敢說前者就能和社會重新接軌,但後者是肯定不能。
所以,是大誌需要街友,還是街友需要大誌?我認為,這兩種資源的「組合」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彼此互相利用才是真的。舉舉手就拿來說大誌在利用街友,充其量只是我講的第一個故事裡,在旁邊喊打喊殺的左派文青。真正的待遇和分潤,還是得由當事人依據各自的處境來權衡、博弈出來。
針對第三點,社企和志工某方面屬於願打願挨的狀態,有本事調動別人的同情心,也是種本事。民間自發的慈善,在資源運用的效率上也遠高於政府主導的社會福利。只不過前者的「浪費」(其實往往是信眾自願供養),會引起媒體、公眾的口誅筆伐;後者的浪費,則藏在龐大的官僚體制和政府預算裡,乏人問津。
而第四項的論點我聽了其實會想打瞌睡——因為政府機關最喜歡幹這種事。成因分析、需求調查,搞一堆委外研究,最後做成「育兒百寶箱」這種可笑決策。你想搞清楚,你就去搞清楚,老拽著別人「你沒搞清楚你憑什麼這樣那樣!」,除了扯後腿還有別的嗎?

大誌沒有承諾要讓街友消失,街友這種現象也不可能消失(除非我們立法把窮人都關到監獄裡面去)。有可能做到的,是在這個本來就不完美的世界中,搭起幾道階梯,讓動態的、微觀的改善有可能發生。
是,就算大誌做個幾十年,街友還是會存在,但那一天到來之時,20年前的街友還會不會是街友我們不知道,但20年前賣大誌養活自己幾個月的街友,只因為20年後還是街友,就要怪大誌為德不卒?那幾個月的日子裡,沒了大誌他的生活會變得更好?
所有這種「批判」方式,都犯了靜態、宏觀、烏托邦主義的毛病。老認為「如果一種解決方式,沒有永久地、全面地獲致一個理想世界,那這種解決方式就是不可取、應該被檢討的」:
- 大誌沒有辦法讓街友消失,就是在利用社會問題牟利
- 簡易淨水器沒有辦法讓非洲人民都有免費的飲水,就是在利用社會問題牟利
- 送鞋沒辦法讓非洲人民都買得起鞋,就是在利用社會問題牟利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