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為何夢的內容使人如此痛苦?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為何夢的內容使人如此痛苦?
Photo Credit:Mish Sukharev@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曾把夢比作睡眠的守護者或看守人,它試圖保護我們的睡眠不受干擾。而如果守護者覺得自己的力量太弱,不足以單獨抵禦干擾或危險時,它也會喚醒睡眠者。

夢的欲求何時會勝過夢的稽查作用呢?這可能取決於夢的欲求,同樣也可能取決於夢的稽查作用。由於某個未知的原因,夢的欲求有時會變得非常強大;但我們的印象是,二者力量平衡與否更經常取決於夢的稽查作用的狀況。我們已經看到,稽查作用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著不同的強度,對待夢的各個成分的嚴厲程度亦不相同。現在我們可以再加上一個假設:稽查作用一般說來是變化無常的,它並非總是用同樣嚴厲的態度去對待同一個它所反對的元素。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麼在某些時候,當它自覺無力反對某個可能會使它大吃一驚的夢的欲求時,它便會丟開扭曲不用,轉而利用最後的處理方法:使夢者產生焦慮而驚醒。

在此,我們驚訝地發現,我們還完全不知道為什麼這些邪惡的、被排斥的欲求會在夜間活躍,並擾亂我們的睡眠。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探討有關睡眠狀態性質的假說。

白天,稽查作用的沉重壓力施加於這些欲求之上,使它們不可能在任何活動中表現出來。但一到夜晚,就像心理生活的所有其他能量一樣,稽查作用可能被解除,或至少被減低能量的灌注,以滿足睡眠這唯一的欲求。正是因為夜間稽查作用已被削弱,被禁止的欲求才得以再度活躍起來。一些精神官能症患者不能入眠,他們承認其失眠起初都是刻意的。他們不敢入睡是因為害怕做夢——換句話說,他們害怕稽查作用減弱所帶來的後果。

然而,你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稽查作用的撤離並不意謂著完全撒手不管。睡眠狀態削弱了我們的動機力量,即使邪惡的意向伺機而動,充其量也只能引發一場夢,並不會有什麼真實的妨害。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夢者才會在夜裡安慰自己說:「畢竟只是一場夢,所以由它去吧!我們只管睡好了。」

(3)如果你們還記得我曾講過的,夢者反對自己的欲求時,好像是兩個不同的人由於關係密切而結合在一起,那麼,你們便可了解到還存在著另一種可能性。即,懲罰可使欲求的滿足帶來令人痛苦的結果。在此,我們可再次使用前述有關三個願望的神話故事來加以說明。

盤子裡的香腸是第一個人(即妻子)的願望的滿足。鼻尖上的香腸則是第二個人(即丈夫)的欲望的滿足,同時也是對妻子的愚蠢願望的懲罰。(在精神官能症中,我們將發現這一故事的第三個願望的動機。)在人類的心理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懲罰傾向,它們強而有力,我們可將其視為某些痛苦的夢的原因。現在你們可能會說,這樣一來,那把夢說成是欲求的滿足又有什麼意義呢?但若進一步研究,你們就會承認自己錯了。

與夢可能是什麼的多樣性,以及在專家看來夢是什麼的多樣性相比,我們的解釋——欲求的滿足、焦慮的滿足、懲罰的滿足——其實有著非常明確而限定的內容。我們還可加上一點,焦慮是欲求的直接對立物,而對立物之間在聯想上有著非常密切的連繫,在無意識中則融為一體;此外,懲罰本身也是一種欲求的滿足——是另一個人,是稽查者的欲求滿足。

相關書摘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創傷讓人固著於過去,彷彿寄居於疾病中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精神分析引論》,左岸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譯者:彭舜

精神分析之所以被視為一門科學,其原因並不是在於它所處理的材料,而是在於它所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但能運用於精神官能症理論的研究,也能用於文明史、宗教科學,以及神話學的研究,而不會曲解它的基本性質。精神分析的目標與成就在於揭露了心理生活的無意識層面。——佛洛伊德

在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史上,佛洛伊德於1915年以前探討過夢、失誤動作、歇斯底里症、強迫症及自戀,完成後設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並與阿德勒、榮格分道揚鑣。至此,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似乎來到一個分水嶺,並暫時停滯下來。但事實上,許多新概念已在逐漸醞釀。

本書為佛洛伊德於1915-1917年間,在維也納大學冬季學期開設的精神分析課程之演講內容集結。書中不僅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本人對其先前理論所做的整理,也可發現許多後續發展的線索,如「強迫性重複」、自我的分析,以及「無意識」一詞的多重意義所導致的困難等,皆已有所討論。

嚴格來說,在佛洛伊德那個時代,無意識與性本能並不是新發明。但佛洛伊德援引這些詞彙,藉由嚴謹的研究方法賦予新的科學意義,從而建構他的個體心理學與文化理論,其初始探索的對象便是本書的三個主題:失誤動作、夢與精神官能症。這三者是無意識心理過程最初被發現的表徵。本書從「失誤動作」與「夢」開始,先指出當時心理學理論的缺口,讓聽眾了解無意識心理過程存在的必要,而後再進入艱難的「精神官能症」領域,建構無意識理論。佛洛伊德在本書中以完整的架構陳述自己的理論,並對諸如象徵作用、夢的形成、性倒錯,以及精神分析治療過程的分析等主題,做出詳盡且易於理解的整理或摘要。

本書曾被譯成多種語言,是佛洛伊德著作中除《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之外,流傳最廣的一本。此中譯本譯自英譯標準版的第15及第16卷。

(左岸)0GGK0281_精神分析引論(新版)_立體_300dpi
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