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和台灣人很像,看到新餐廳就排隊,公投後就開始後悔?

英國人和台灣人很像,看到新餐廳就排隊,公投後就開始後悔?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如2018選後的賴清德,被逼宮的英國首相梅伊表示「時候到了就會走人」,但她仍能保位的原因並非領導穩固,英國現在進退兩難的局勢,已經成為不分黨內外政治明星都不想插手的爛攤子。

有個朋友跟我說,他覺得英國人和台灣人很像,看到新開的餐廳就會排隊,公投之後也都後悔。

我覺得還不僅如此,就連政客都很相近,脫歐談判中一意孤行的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面對黨內的不信任聲浪,和選後的賴清德一樣表示「時間一到會堅定離開」,一位宣示要審滿前瞻預算,另個保證要談妥脫歐協定。從結果論看,風頭過後極可能就此淡出政壇的兩人,至少都過了這個關口,英國那些為國家(和既得利益)揭竿起義的鬥士們暫時未能拉下梅伊,即便這反映的可能不是英國議員對梅伊的認同,而是背後更大的領導危機。

【圖表】「不信任投票」有2種:過了黨內挑戰的梅伊,接下來的難關是什麼?

脫歐在即的情勢越加嚴峻,沒人想接爛攤子

辭職很容易,2016年脫歐公投過關後吹著口哨回家的前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就是一個好例子,問題是誰要擔接下來的責。

在兩年前脫歐公投甫過之際,幾個曾誓言要「把國家權力奪回來」的硬脫歐派大角,突然退到二線表示不將競選黨魁,也讓梅伊兵不血刃(先黨內投票,然後次輪投票前對手棄權)的成為英國史上第76位首相。

兩年後的今天,當時的百廢仍舊荒蕪,待舉的事務也沒人扛起,2019年3月29日的脫歐大限將至,英國政府手中卻只有一冊連評估報告都不敢公開的協議版本。而保守黨內包括這場脫歐爛帳的始作俑者強森(Boris Johnson)、把健保搞爛但官越升越高的忠臣杭特(Jeremy Hunt)、曾幫梅伊擋政策子彈卻「受傷太重」而直送加護病房的嫡系魯德(Amber Rudd)等幾員堪稱政治明星的人士,臭的臭、昏庸的昏庸,甚至不少都是經手脫歐談判的人,換這些點火的人上來救火,一點合理性都沒有。

真要說的話,保守黨裡面也不是沒有人,例如歷練完整、脫歐立場鮮明、膚色又符合英國政治正確的賈偉德(Sajid Javid)堪稱符合資格,又或是被媒體嘲笑有如18世紀政治人物但多少保有老派風骨的眼鏡哥莫格(Jacob Rees-Mogg),這兩人一個有野心,另一個就是想拉梅伊下台的主力軍,但他們都沒有接下黨魁的意思。

RTX6G5PF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左起為賈偉德、梅伊與杭特

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新首相得立刻面對脫歐談判(歐盟已經表示梅伊版本不會再改,但留著原來版本何必換首相)、延後脫歐或反悔脫歐(延後很丟臉而且沒有實質意義,反悔若不先二次公投又有「反民主」疑慮)的種種決定,同為49歲的兩人未來的政治路還很長,沒必要在這種危急存亡之際做吃力不討好——甚至根本做不成——的事情。

立場不夠堅定的反對黨,說服不了選民也說服不了自己

執政黨的痛,就是在野黨的爽快,這在台灣幾次政黨輪替都很顯著,而英國國會的在野黨也可發起不信任投票拉下執政者,只要簡單多數就能通過,提幾次投幾次,而且最大反對黨工黨(Labour)加上主張留歐的蘇格蘭國家黨(SNP)與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相加,議員人數和保守黨比只少14席,而這次對梅伊投下反對票的保守黨議員就有117位,用零頭就能促成提前大選,第二大黨為何遲遲不動作?

首先,不管選後誰當政,新首相仍然要面對前述的所有問題(而且還會因為選舉少了一個月的應變期),有如跳上一台正滑下山的雙層巴士;再者,一旦提前大選,各黨的選舉主軸就會有如我們的「中華民國保衛戰」一樣,變成脫歐和留歐派的對決,但麻煩的是,工黨現在的老左黨主席柯賓(Jeremy Corbyn)被認為是疑歐派,為反而反的留歐言論無法令選民信服,真走上談判桌時也會是一大問題。

因此,即便英國國會幾個「第三勢力」都在拱工黨發起倒閣,但至今他們仍處於說說的階段,不敢真正面對選舉的結果。

就算真的選舉,在這樣英國式的彼此尷尬情況下,冒然大選非常可能造成懸峙議會(Hung Parliament)的結果——沒有任何一黨是最大黨。雖然留歐派或許可以結盟組閣,但各派意見的分歧(例如要軟脫歐還是乾脆不脫歐)將造成比現下還要混亂的談判局勢,即使真要扭轉大方向,申請延後、重新擬方案、重新談的過程,基本上就是過往兩年半的肥豬滾泥漿,重新再來一遍。

RTS24RI1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梅伊與工黨黨魁柯賓,政治人物不一定要在北門才會表情一致

放任政客瞎搞的結果,就是害到我們自己

大家別忘記,英國會搞到今天這種幾乎無解局面的起因,就是前首相卡麥隆為了增加政治籌碼沒事找事發起連自己都不支持的公投,接棒的梅伊為了保住大位,先自我感覺良好的舉行一場讓保守黨失掉「國會過半」的選舉,再不自量力的與歐盟黑箱硬談,加上一群不夠在乎時事的選民,就成了今天這副樣子。

英國近代政治體制的許多設計,都是為了盡量不對國家大方向多做改變,但這種喧囂中映著佛性靈魂的風氣,卻反使國政成為當權者的玩弄工具,畢竟最後不論脫不脫歐怎麼脫歐,都不會傷到穿著上萬元皮褲受訪的梅伊或有千萬英鎊房產的強森。

真正的受害者永遠是廣大的民眾,不管他們當時投的是離或留。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