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和台灣人很像,看到新餐廳就排隊,公投後就開始後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如2018選後的賴清德,被逼宮的英國首相梅伊表示「時候到了就會走人」,但她仍能保位的原因並非領導穩固,英國現在進退兩難的局勢,已經成為不分黨內外政治明星都不想插手的爛攤子。
有個朋友跟我說,他覺得英國人和台灣人很像,看到新開的餐廳就會排隊,公投之後也都後悔。
我覺得還不僅如此,就連政客都很相近,脫歐談判中一意孤行的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面對黨內的不信任聲浪,和選後的賴清德一樣表示「時間一到會堅定離開」,一位宣示要審滿前瞻預算,另個保證要談妥脫歐協定。從結果論看,風頭過後極可能就此淡出政壇的兩人,至少都過了這個關口,英國那些為國家(和既得利益)揭竿起義的鬥士們暫時未能拉下梅伊,即便這反映的可能不是英國議員對梅伊的認同,而是背後更大的領導危機。
►【圖表】「不信任投票」有2種:過了黨內挑戰的梅伊,接下來的難關是什麼?
脫歐在即的情勢越加嚴峻,沒人想接爛攤子
辭職很容易,2016年脫歐公投過關後吹著口哨回家的前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就是一個好例子,問題是誰要擔接下來的責。
在兩年前脫歐公投甫過之際,幾個曾誓言要「把國家權力奪回來」的硬脫歐派大角,突然退到二線表示不將競選黨魁,也讓梅伊兵不血刃(先黨內投票,然後次輪投票前對手棄權)的成為英國史上第76位首相。
兩年後的今天,當時的百廢仍舊荒蕪,待舉的事務也沒人扛起,2019年3月29日的脫歐大限將至,英國政府手中卻只有一冊連評估報告都不敢公開的協議版本。而保守黨內包括這場脫歐爛帳的始作俑者強森(Boris Johnson)、把健保搞爛但官越升越高的忠臣杭特(Jeremy Hunt)、曾幫梅伊擋政策子彈卻「受傷太重」而直送加護病房的嫡系魯德(Amber Rudd)等幾員堪稱政治明星的人士,臭的臭、昏庸的昏庸,甚至不少都是經手脫歐談判的人,換這些點火的人上來救火,一點合理性都沒有。
真要說的話,保守黨裡面也不是沒有人,例如歷練完整、脫歐立場鮮明、膚色又符合英國政治正確的賈偉德(Sajid Javid)堪稱符合資格,又或是被媒體嘲笑有如18世紀政治人物但多少保有老派風骨的眼鏡哥莫格(Jacob Rees-Mogg),這兩人一個有野心,另一個就是想拉梅伊下台的主力軍,但他們都沒有接下黨魁的意思。

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新首相得立刻面對脫歐談判(歐盟已經表示梅伊版本不會再改,但留著原來版本何必換首相)、延後脫歐或反悔脫歐(延後很丟臉而且沒有實質意義,反悔若不先二次公投又有「反民主」疑慮)的種種決定,同為49歲的兩人未來的政治路還很長,沒必要在這種危急存亡之際做吃力不討好——甚至根本做不成——的事情。
立場不夠堅定的反對黨,說服不了選民也說服不了自己
執政黨的痛,就是在野黨的爽快,這在台灣幾次政黨輪替都很顯著,而英國國會的在野黨也可發起不信任投票拉下執政者,只要簡單多數就能通過,提幾次投幾次,而且最大反對黨工黨(Labour)加上主張留歐的蘇格蘭國家黨(SNP)與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相加,議員人數和保守黨比只少14席,而這次對梅伊投下反對票的保守黨議員就有117位,用零頭就能促成提前大選,第二大黨為何遲遲不動作?
首先,不管選後誰當政,新首相仍然要面對前述的所有問題(而且還會因為選舉少了一個月的應變期),有如跳上一台正滑下山的雙層巴士;再者,一旦提前大選,各黨的選舉主軸就會有如我們的「中華民國保衛戰」一樣,變成脫歐和留歐派的對決,但麻煩的是,工黨現在的老左黨主席柯賓(Jeremy Corbyn)被認為是疑歐派,為反而反的留歐言論無法令選民信服,真走上談判桌時也會是一大問題。
因此,即便英國國會幾個「第三勢力」都在拱工黨發起倒閣,但至今他們仍處於說說的階段,不敢真正面對選舉的結果。
就算真的選舉,在這樣英國式的彼此尷尬情況下,冒然大選非常可能造成懸峙議會(Hung Parliament)的結果——沒有任何一黨是最大黨。雖然留歐派或許可以結盟組閣,但各派意見的分歧(例如要軟脫歐還是乾脆不脫歐)將造成比現下還要混亂的談判局勢,即使真要扭轉大方向,申請延後、重新擬方案、重新談的過程,基本上就是過往兩年半的肥豬滾泥漿,重新再來一遍。

放任政客瞎搞的結果,就是害到我們自己
大家別忘記,英國會搞到今天這種幾乎無解局面的起因,就是前首相卡麥隆為了增加政治籌碼沒事找事發起連自己都不支持的公投,接棒的梅伊為了保住大位,先自我感覺良好的舉行一場讓保守黨失掉「國會過半」的選舉,再不自量力的與歐盟黑箱硬談,加上一群不夠在乎時事的選民,就成了今天這副樣子。
英國近代政治體制的許多設計,都是為了盡量不對國家大方向多做改變,但這種喧囂中映著佛性靈魂的風氣,卻反使國政成為當權者的玩弄工具,畢竟最後不論脫不脫歐怎麼脫歐,都不會傷到穿著上萬元皮褲受訪的梅伊或有千萬英鎊房產的強森。
真正的受害者永遠是廣大的民眾,不管他們當時投的是離或留。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