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4落幕:13天馬拉松式開會,197國產出《巴黎氣候協定》實施細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氣候變化負責人表示,「會議雖然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我們在波蘭看到的狀況顯示,有些國家仍然不了解氣候變遷危機有多嚴重。」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在經歷13天的討論後,終於在波蘭時間12月15日,將近200個國家共同簽署同意進一步的實施細則,這份近160頁細則規範了參與協議各國如何衡量與報告他們的碳排放、以及各國的減量目標,以達成暖化溫度低於攝氏2度的全球目標。
這次會議是為了討論《巴黎氣候協定》的實施細則,擬定出的實施細則雖然對落實《巴黎氣候協定》有一定幫助,但「透明的碳排放交易制度」、開發中國家的減碳資金來源仍是問題,民間環保組織批評,「我們在波蘭看到的狀況顯示,有些國家仍然不了解我們目前面對的是多麼嚴重的危機。」
12月2日起,197個國家的代表齊聚波蘭卡多維斯(Katowice),進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希望對《巴黎氣候協定》的實施細則達成共識,讓2015年確立的《巴黎氣候協定》目標「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2度」得以落實。
會議原訂在14日結束,但是與會的各國代表,對於部分意見一直無法取得共識,因此經過最後馬拉松式的談判,會議延遲到15日,各國代表才終於達成共識,最後產出了長達156頁的「實施細則手冊」。
這場會議全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4次締約方會議」,簡稱COP24。《公視》公民新聞低碳生活部落格指出,2015年,聯合國通過《巴黎氣候協定》,各國不但繳交了「國家自定預期貢獻」 ,也同意將未來目標設定為「將致力於將增溫限制在攝氏2°C以下」,並將自2020年開始生效。不過,當時為順利達成共識,大會採取彈性原則,只明訂概括目標,卻尚未談妥執行方式與細節。
而這次COP24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訂出一本「執行細則手冊」,作為《巴黎協定》上路後的執行指導原則,包括2020年前有效實施協定中條款的決定、各國氣候計劃制定的透明度與查核方法、未來各締約方應遵守的規定和標準等,確保《巴黎協定》能如期上路、而且被落實。
《蘋果日報》報導,本次COP24會議達成的協議主要涉及,透明度框架的實施、設立2025年後的氣候資金新目標相關進程、如何實施2023年全球盤點機制、如何評估技術發展和轉移的進展等。
《金融時報》報導,這份規範也屏除了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區別。
此次會議中仍無解的重要課題是「碳排交易制度」,部分國家力挺新的透明交易制度,而巴西則堅持保有舊制度。《CNBC》報導,巴西希望保留在舊制度下累積的大量碳排額度,但舊制度被已開發國家批評不可靠且不透明。各國同意在明年9月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峰會上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法廣》報導,此外,對於未來對抗氣候變遷經費從何而來,以及對已經遭遇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該提供多少幫助,各國代表也有很大的分歧,其中主要癥結點是,開發中國家表示,如果無法獲較已開法國家可靠且透明的金援,他們就無法負擔綠能經濟。
會議中,10月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表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C)仍引發討論。《台灣醒報》報導,根據《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目前地球升溫已經達1℃,若無法阻止地球升溫突破1.5°C,全球脊椎動物與植物將會數量減半,最終將導致氣候變遷全面失控,嚴重影響生態及人類生存空間。該報告建議,要阻止全球暖化失控,那麼到2030年碳的排放量必須減少45%、並於2050年歸零。
但根據聯合國的規定,各國如果沒有對這份報告達成共識,就必須放棄通過這份報告。報告剛出爐時,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科威特等產油國都反對「歡迎」該報告及其建議,多數國家本來期望在COP24會議上,說服這些國家承認IPCC的報告,讓報告通過。但《紐約時報》報導,在COP24會議上,這份報告仍然因為上述國家的反對,沒能通過,該報告的建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減少45%」也沒有被寫進實施細則手冊。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UCS)的政策主管奧登・邁爾(Alden Meyer)這麼説,「如果從IPCC的報告來看,這真的是一份地球緊急事件的聲明。」而他形容這次的會議結果,「這對兩個月前才剛提出明確號召的科學家們來說是個消極的回應。」
《BBC》報導,巴黎協定的草擬者之一、這次也參加COP24的法裔經濟學者陸奧斯・圖比安娜(Laurence Tubiana)表示,該實施細則對於落實《巴黎氣候協定》有很大的幫助,「關鍵是有一個良好且透明的系統,它能建立各國之間的信任,因為我們可以精確的衡量正在做什麼。」她說,像俄羅斯,長期以「規則不明確」為由,拒絕接受《巴黎氣候協定》,未來他們將不能再以此作為藉口。
但《獨立報》報導,民間環保組織對這次會議的結果抱持批評態度,並警告,它缺乏解決關鍵問題決心的和明確規定,比如,實施細則中就沒有明確寫道為開發中國家提供減碳資金。
Tags:
這樣用手機才安全!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人出門可能會忘了帶錢包、忘了帶鑰匙,但絕對不會忘記帶的肯定就是「智慧型手機」,畢竟生活中的資訊取得、溝通聯繫甚至是金融交易…等必要功能都靠手機完全包辦,甚至我們重要的個人隱私也都保存其中-小至通訊錄、行事曆、電子郵件到大量的照片、影片,甚至是各類應用服務的帳號密碼,也正因如此,手機成為近幾年資安威脅的主要目標。
雖說智慧型手機的資安風險愈來愈高,但絕大多數使用者似乎都沒有意識到手機資安防護的重要性,不過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牽涉手機平台的資安案例出現在新聞上,也讓大家慢慢開始重視到「行動資安防護」的重要性。
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來說,建立起正確的資安防護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若是忽視了主動防護的意識,下一個新聞上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也要為大家帶來五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行動資安防護秘技,有看有保庇哦!
秘技之一:來路不明的 Wi-Fi 、網站不要連
大部分的手機都會搭配 4G 或 5G 行動網路,但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會用吃到飽的資費,因此若是在家中或公司之外的公共場合,多半會尋找可免費使用的 Wi-Fi 網路,不過這些 Wi-Fi 若是由公共設施如機場、政府機關、學校或是店家所提供,相對較無資安疑慮,但若是未知來源且沒有加密鎖定的 Wi-Fi 訊號,就需要格外留意,可能會有傳輸資料遭受側錄,或是被路由器導引至帶有惡意程式或騙取個資的網頁。

除了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手機若有針對這些資安隱患有所防護,對於使用者來說也有額外的保障,像是三星的 Galaxy 系列手機,就加入了 Knox Vault 主動防護機制,且不僅止於系統面的安全性,更將關鍵的硬體元件也列入防護的一環,在手機開機後便能完整監控系統核心,確保沒有受到外來惡意程式的竄改,帶來即時保護且從不間斷!

秘技之二:密碼設定有一套,生物辨識更可靠
對於手機使用者來說,資安防護的第一線就是「密碼鎖定」,除了各類型的應用程式服務,手機的螢幕鎖定也是必要一環,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切莫不要因為方便記憶,就使用組合簡單、容易被破解的密碼組合,像是單純用生日、英文名字…等較容易被猜中的組合,也要避免所有的網路服務都使用同一組密碼。
當然,以手機鎖定來說,比較好的方式就是使用「生物辨識」,像是 iPhone 的臉部辨識 Touch ID,或是一般手機常見的指紋辨識等,更能兼顧使用便利與安全性。

針對重要的密碼與生物辨識資料,三星的 Knox Vault 也考量到儲存與傳輸過程的安全,手機中除了有安全處理器為相關資料的傳輸加密,內部的安全記憶體更讓密碼與生物辨識特徵資訊妥善保存,不會隨意外洩或被破解。

秘技之三:真正隱私的資料避免長期存於手機
過去經常看到有使用者因為維修電腦、手機時發生隱私資料遭到外流的情況,尤其是一些私密的照片、影片,都有可能在手機送修甚至遺失時,遭到有心人士破解盜取資料,而這些狀況一般來說很難避免,也因此會建議大家,如果是真的不能曝光的內容,建議不要選擇長時間保存於手機之中,而是選擇不易外流的儲存方式,例如:隨身碟、外接硬碟。

當然,如果手機中真的有重要的隱私資料需要保存,三星 Galaxy 手機內建的「安全資料夾」會是相當可靠的選擇,除了同樣採用三星 Knox Vault 技術防護,更是手機原有系統中的一個獨立區塊,也能夠透過應用市集安裝程式,而且能與手機原本的程式相互區隔,使用上更為彈性。

秘技之四:非官方來源應用不亂裝,權限允許要看清
智慧型手機之所以功能強大,主要在於和電腦一樣能夠透過各類型應用程式的安裝來擴充更多功能,雖然應用程式造就了手機的便利性,但使用者可能會因為忽視應用程式的取得來源,而不小心「引狼入室」。
對於蘋果用戶來說,除非進行系統越獄才能使用非 App Store 來源的應用程式,因此相對接觸到有問題 App 的機率較低,但 Andriod 平台是可以透過 APK 方式來安裝應用,且除了 Google Play 之外,也有不少第三方的應用商店,甚至是直接從應用官網下載的使用形式,因此對於可能暗藏惡意程式的 App 較難防範。

當然,即使是官方來源的應用程式,也需要格外注意這些程式對於系統權限存取的要求是否合理,當應用程式會索取本身功能以外的系統權限時,就需要特別留意,像是明明是相機應用,卻索要聯絡人、撥打電話、發送簡訊的權限,就明顯有問題 ,因此也提醒大家,在安裝 App 的同時,對於這些權限存取不可不慎。

除了注意應用程式的來源與安裝權限需求,對於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來說,也能好好活用「隱私權設定表」這樣的主控頁面全盤掌握所有應用程式的動態,快速找出哪一款 App 有異常行為,同時對於實體的定位與網路上的行為痕跡也能選擇關閉,讓你在現實生活或網路上的隱私都能受到保護。
秘技之五:可疑連結不亂點,就算是親友傳來也要先確認
一直以來,資安威脅的主要來源就是「釣魚連結」,且從過去常見的電子郵件、網站慢慢轉移至各類型的社交平台、即時通訊工具與手機簡訊,可說是最「與時俱進」的一種資安攻擊手法,若是一不注意點擊了這些連結,手機系統就可能遭到入侵,為駭客開了一道「後門」,隱私資料可能全都曝光。

當然,若是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面對愈來愈泛濫的釣魚連結威脅,也能透過 Knox Vault 的即時防護功能為自己多增加一道保險,確保手機使用期間的安全,無需定期為手機重開機來避免作業系統受到入侵而被植入惡意程式,甚至手機關機時,硬體層面也有防止實體破壞、資料偵測的機制,讓手機內的隱私資料獲得完整保護。

結語
智慧型手機為人們帶來便利性,但卻也同時帶來資安方面的風險,在仰賴手機功能應用的同時,更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建立正確的資安防護意識,與其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駭客鎖定的目標,不如提前建立好完整的防範機制。
但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太多資安技術知識的使用者來說,主動做好資安防護絕非易事,相對的,選擇妥善考量資安防護技術的產品,或許會是更好的方式,而三星早在多年前就導入 Knox Vault 技術至行動平台,更逐步完善防護機制,相對的更能讓使用者在不需要額外進行功能設定的情況下,就享有完整防護機制,更能妥善守護用戶的隱私安全,也成為眾多手機品牌中最值得信賴的選擇。


本文章內容由「蘋果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