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唱團到電子音樂:奧地利藝術家Wolfgang Dorninger淺談創作歷程

從合唱團到電子音樂:奧地利藝術家Wolfgang Dorninger淺談創作歷程
The Field-Recorder,Photo Credit:Max Bauer攝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來自奧地利林茲的音樂家Wolfgang Dorninger長期致力於廣播,推動前衛音樂,曾當過「無線電海盜」焊接了小的無線電放大器,但那些負責看管頻率的政府人員擁有更好的技術,播放20分鐘後就會發現有人在某個頻率區搗亂,會用宗教音樂把覆蓋過去⋯⋯

文:網癮少女

他呀,只要一談到關於音樂、聲音呀,精神可就來了。開始栩栩如生地描繪藝術家、相關歷史、作品聲音聽起來如何,甚至開始模仿起聲音來了!他對聲音相關的創作充滿熱情,嘗試了許多創作的方法。除了在林茲藝術大學授課之外,你也可以在各個不同領域中看見他的作品,像是樂團、戲劇、電影原聲帶、聲音裝置、電子舞曲、廣播節目等等,而他便是奧地利藝術家Wolfgang Dorninger a.k.a Fadi(*1960, Linz),很榮幸有機會與他面對面訪談。

Q:是什麼樣的事情讓你開始對音樂、聲音產生興趣的呢?

Wolfgang Dorninger(以下簡稱D):「我10歲時加入合唱團,音域是落在Alto(SopranoAltoTenorBass是合唱團裡常見的4個聲部,Alto在中文翻譯雖然指的是女低音,但是男童還未變聲之前,仍可以被分配與比喻為女低音聲部),一直唱到14歲時我的嗓音壞了,但是之中我學會如何讀懂樂譜,並唱出對的音。當時我的音樂世界就是Josef Haydn(Die Schöpfung)、Antonio Vivaldi和其他教會音樂。

當一個Alto的歌手,演出中必須要非常小心,因為Soprano有20 人、Tenor有20人, 就只有Bass跟Alto分別是5人,只有5人的情況之下,我們真的要很專心,因為一但出錯,便難以掩飾,所以專心做事情上面,我很早就學到了。」

自從我離開合唱團之後,我有8年的時間沒有做音樂相關的事了,大概就只是玩玩性質,有時彈彈吉他,14歲到21歲之間我對音樂沒什麼興趣,直到看見德國樂團Kraftwerk在維也納的表演,看完如此驚豔的表演,我想「天呀,我一定要繼續做音樂創作。」但是當然不是跟Kraftwerk同一種方式。還有一個來自舊金山的樂團,是我過去蠻喜歡的The Residents(居民樂團),他們是我回歸音樂的最初關鍵,如同一把鑰匙,所以我打開了盒子,開始了我的音樂生涯。」

front_tsb
Photo Credit:Wolfgang Dorninger 2018
Wolfgang Dorninger

一開始,我做的音樂並不是用「真的樂器」,是用的嗓子來創作,如我過去所做一般。我自己開始焊了迴響、失真、飛梭和其他的效果器等這類東西,我的樂器便是手持卡帶機內建喇叭,我還做了一些改造讓速度不太一樣。不使用真正的樂器是我對當龐克、玩音樂的一種詮釋,我也想吸引林茲的龐克族群,但他們討厭我的音樂,後來買了合成器,聲音的呈現上可說是非常劇烈的轉變。

Q:在您的經歷中有些樂團表演的紀錄,這些過程對你來說如何?你也用合成器在樂團中表演嗎?

D:在Monochrome Bleu一員中,我有唱和演奏合成器的部分,我們第二個成員Thomas Resch ,他也有唱的部分,玩薩克斯風,跟演奏了一支如塑料管吹嘴,那是安裝在薩克斯管的,可以使聲音聽起來像是小號(trumpet)。我會現場修改塑料管的聲音,做兩個數位延遲或是加上非常奇怪的效果,有時像大量的層次的聲音 - Doooooooo uuuuu,這時我就加入一些源自合成器上奇怪的聲效,而後鼓聲就加入了Dududu Dududu。

這些觀眾都很喜歡呢!1988 年,因為鼓手跟bass手離開樂團,聲音結構上就有很多的改變,吉他手Peter Androsch加入樂團之後,我們開始變得更像一個以歌曲為導向的樂隊,之前我們比將像是工業風的樂團,之後,Peter開始做很多歌劇的曲子,但過去他曾是一位優秀的吉他手。

pasted_image_0
Photo Credit:Sabine Bitter攝影
Monochrome Bleu USA-Tour 1986

Q:您曾在維也納唸書,有些好奇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你回到林茲?您覺得林茲的音樂、聲音文化中有哪些特別的部分?

D:林茲是一個工業城,有著許多重工業與化學工廠,所以我想,相較於維也納的聲音,林茲的音樂總是那麼劇烈與濃厚,像是林茲Techno是130起跳,在維也納就介於110到120之間,又或者是搖滾與龐克音樂都比較強烈跟有侵略性的。當我還是一個年輕小伙子時,林茲什麼也沒有,就是一片荒蕪,所以大家決定出走到維也納,有些人去印度,或者有些去美國念書了,林茲實在太無聊了,但是藝術改變了這一切。

轉變從一個在1977年舉辦的活動Forum Metall開始,兩年之後有個展覽Forum Design,展覽為 100天在一個介於公路、火車軌道的橋墩與多瑙河的荒地,有名氣的設計師來到林茲,還有藝術節提供晚間在咖啡館的音樂節目。

▲ Forum Metall Linz in Deep Space 8K

Forum Metall Linz in Deep Space 8K

此外,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從1979年開始舉辦了,Ars Electronica剛開始就像是一個電腦音樂節,有Bob Moog、Tomita、Klaus Schulz等人來到這個城鎮。

對我來說Stadtwerkstatt這樣一個獨立文化空間是影響我的創作最深的,Stadtwerkstatt是由一群藝術家經營的藝術空間,因為有這個空間存在,情況轉變許多,林茲荒蕪變成富饒的花園,越來越多不同藝術領域的了解到他們應該要加入參與,最棒的是 Stadtwerkstatt 一直到今天還在,也仍然前衛。

我在Stadtwerkstatt實現了幾個計畫,有一個是Fadi The Sampler Linz,我有個從1984年到1994的卡帶廠牌Die Ind,就在1984年第一版的Fadi The Sampler Linz發行,之後又發行4版,Fadi Sampler背後主要的想法是連結不同領域的音樂人,讓他們互相學習,或許之後就會開始合作了,像是爵士樂的人跟玩龐克音樂的人或是電子音樂製作人碰面,這想法反應非常熱烈,在聖誕節之前的Fadi Sampler活動派對越來越大型。

1987年Fadi Sampler#4在Stadtwerkstatt的活動人滿為患,最後一場才活動有兩個場地,一個是 Stadtwerkstatt和Cafe Landgraf,這變成一場大型派對,音樂從實驗性質到奇怪爵士樂,從硬派(Hardcore)的音樂到高速音樂(Speedcore),再到電子音樂,當然做酷的是大家敞開心胸去嘗試不同音樂風格。

Wipeout "Sliced Shaped Remodeled" from Wolfgang Dorninger on Vi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