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推軌變焦鏡頭:用視覺尖聲提醒你注意角色情緒

推軌變焦鏡頭:用視覺尖聲提醒你注意角色情緒
圖片來源: screenmusings, Images2, Jovempan, disne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完成一顆標準的推軌變焦鏡頭,其必要裝備與條件包含:一台裝有變焦鏡頭的攝影機、能讓攝影機穩定運動的軌道或台車、靜止的拍攝主體,以及能展現景深變化的空間場景。

文:黃鈞浩(DCFS編輯部)

Alfred Hitchcock(希區考克)的經典《迷魂記》裡,男主角因患有懼高症,攀至高塔向下看時,畫面中的樓塔彷彿瞬間「拉長」好幾倍,因而表現他內心畏高的恐懼。這顆短短幾秒的鏡頭,其攝影機運動方式稱為「推軌變焦鏡頭」(Dolly Zoom),而因首次出現於《迷魂記》中,更有眩暈效果(Vertigo Effect)之稱。

而後,推軌變焦鏡頭經常使用於電影中,例如:《黑色追緝令》運用其手法,表現吸毒者「抽離」現實生活,讓人物在原位置,維持相同大小,畫面背景卻有「Zoom In」的效果。大導演Steven Spielberg(史蒂芬史匹柏)、Martin Scorsese(馬丁史柯西斯)也經常藉推軌變焦鏡頭,誇張表現角色心中的恐懼或驚嚇。

本篇文章,將回顧這些出現推軌變焦鏡頭的經典作品,並且簡介該技法使用上的要點,以及多位大導演們,都如何運用該技法,製造出令人留名青史的奇觀視覺。

先來看看什麼是「推軌變焦鏡頭」:

Evolution of the Dolly Zoom from Vashi Nedomansky on Vimeo.

鏡頭運動大解密──「推軌鏡頭」和「變焦鏡頭」的差異

推軌、變焦與推軌變焦鏡頭的差異:

推軌變焦鏡頭當中,「推軌」和「變焦」這兩個詞,分別為兩種鏡頭運動(Shot Movement)方式。「推軌鏡頭」(Dolly Shot)代表運用台車、腳架或其他器具,朝被攝物接近或遠離的攝影技法,「Dolly In」即代表「推進」攝影機靠近被攝物,反之「Dolly Out」則為「拉出」。

變焦鏡頭(Zoom Shot)則以改變鏡頭焦距的方式,達到景深的深淺變化。「Zoom In」代表焦距變長,景深變淺,被攝物在畫面中放大;「Zoom Out」則有反面效果,被攝物在畫面裡變小,可表現寬廣的背景。

「推軌鏡頭」和「變焦鏡頭」乍似接近,都能造成靠近或遠離被攝物的結果。但兩者差異在於,運用推軌鏡頭時,攝影機與被攝物、背景的距離會改變,被攝物大小改變的同時,背景不變;運用變焦鏡頭時,被攝物與背景則會隨焦距變化,同時放大或縮小。

但是你可曾想過,同時使用這兩者,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嗎?

奇異攝影技巧──希區考克作品裡的推軌變焦鏡頭

我們正是從一個深陷心理危機的男人的觀點,訴說這個故事。

──《迷魂記》導演Alfred Hitchcock

推軌變焦鏡頭,即是結合上述兩種鏡頭運動方式,讓被攝主體維持原大小,呈現背景變化,該技法由《迷魂記》中第二組攝影指導Irmin Roberts所研發而成。

Irmin Robert擅長特效攝影,當他拍攝《迷魂記》中,男主角攀至高塔往下看時的模型場景時(影片4:50處),他運用「Dolly In」技巧,將攝影機向前推進,並且同時「Zoom Out」將鏡頭焦距變小。這導致較靠近攝影機的樓梯,維持原大小,較下層的樓梯和石牆,則因景深改變而變形,整個高塔彷彿延伸,變得更加危悚。

而後在1964年的《艷賊》裡,為表現出女主角童年時的陰影,因而在她回憶童年時,Alfred Hitchcock運用「Dolly Out」和「Zoom In」的推軌變焦鏡頭,製造出重返創傷記憶的效果(影片2:55處)。以上兩種手法,也就是最標準的兩種推軌變焦鏡頭。

幕後小撇步──如何拍攝推軌變焦鏡頭

Filmmaker IQ解析與示範推軌變焦鏡頭:

完成一顆標準的推軌變焦鏡頭,其必要裝備與條件包含:一台裝有變焦鏡頭的攝影機、能讓攝影機穩定運動的軌道或台車、靜止的拍攝主體,以及能展現景深變化的空間場景。

  • 人員配合

拍攝期間,攝影機進行推軌運動時,必須與鏡頭變焦同步,通常需有攝影機操作員、跟焦員、螢幕監看人三者緊密配合,才得以執行完成,考驗團隊的技巧與默契。

  • 鏡頭使用

推軌變焦鏡頭的重點,即在於攝影機推軌與變焦同步運作時的效果,因此變焦鏡頭選擇極為重要。《鏡頭之後》一書提到,若運用高變焦比的鏡頭拍攝,會較難維持對焦,且必須實測攝影機與主體的間距,避免焦距短的廣角鏡,讓主體變形,尤其在拍攝人像特寫時。

  • 跟焦裝置

為使跟焦員能準確控制畫面焦點,跟焦器在執行該種鏡頭時,同樣不可或缺。《鏡頭之後》書中也寫到,若以手持、或使用穩定器攝影時,想做出推軌變焦的效果,可運用無線跟焦遙控器遠端對焦,但由於難度更高,需經過多次演練才能成功。

  • 構圖畫面

美國《連線》(Wired)雜誌指出,拍攝推軌變焦鏡頭時,如果畫面四周能被場景或物品「框住」,製造彷彿加裝相框的效果,更能明顯看出運鏡變化。如《鬼哭神嚎》、《非法正義》裡,使用封閉長廊,或綿延的橋樑鋼筋作為構圖,以推軌變焦鏡頭拍攝時,便能輕易讓觀眾辨識出前景、背景間的轉變。

名導們的秘密武器──電影裡何時使用推軌變焦鏡頭

Evolution of the Dolly Zoom from Vashi Nedomansky on Vimeo.

  • 表達人物的強烈情緒:《大白鯊》、《蠻牛》(影片1:20處)
1
圖片來源: screenmusings, Images2, Jovempan, disney

1970、80年代,推軌變焦鏡頭在電影中被廣泛運用,經常用來表現人物憤怒、驚恐的情緒。大導演Steven Spielberg的經典作品《大白鯊》裡,當警長發現泳客遭鯊魚襲擊時,攝影指導Bill Butler即運用鏡頭壓縮空間的效果,表現警長內心徒增的壓力與恐懼。

據稱最擅長使用攝影機的導演Martin Scorsese,也在《蠻牛》、《四海好傢伙》、《華爾街之狼》裡使用該運鏡手法,如當《蠻牛》主角Jack上拳擊場前,攝影以推軌變焦鏡頭逼近Jack,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其緊張情緒。

  • 超脫常態的畫面效果:《黑色追緝令》、《魔戒》(影片4:50及6:25處)
2
圖片來源: screenmusings, Images2, Jovempan, disney

推軌變焦鏡頭,也經常用於傳達角色精神異常的狀態。《黑色追緝令》裡,攝影指導Andrzej Sekula全片幾乎皆以Panavision定焦鏡拍攝,但為表現女主角Mia吸毒時的樣貌,他換上變焦鏡以推軌變焦鏡頭拍攝,製造出背景模糊的效果,傳達用藥後的暈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