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指尖》: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是「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失控的指尖》: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是「網路成癮」高危險群?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盛行率高,並不表示每個人只要一碰上網路就停不下來。根據研究,環境和人格特質,的確會影響一個人是否容易上癮。

作者:邱玉珍、陳清芳、楊琇雯

根據《遠見》雜誌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註1)指出,全球網路成癮盛行率最高的國家就在網路最普及的東亞,台灣盛行率為10%至18%、南韓10%至20%、中國大陸則是8%至19%;而在歐美國家,一般人網路成癮盛行率也有1%至8%。

不一樣的教養方式

盛行率高,並不表示每個人只要一碰上網路就停不下來。根據研究,環境和人格特質,的確會影響一個人是否容易上癮。

家庭是最小、互動最密切的社會單位,更是個人日後行為學習與經驗最主要的來源;家庭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也會改變一個人的知覺、思考感覺模式。因此,要瞭解哪些人容易上癮,也得從家庭教養的方式著手。

教育部曾經委託亞洲大學,於2015年進行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註2),結果顯示,中小學學生使用網路的地點,主要在家裡(84.6%);使用網路的時間假日多於平日。這表示,家庭中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上網習慣。

學者更進一步將家長對使用3C產品的管教方式分為4種:

  • 溺愛式管教:低規範、高回應
  • 忽略式管教:低規範、低回應
  • 權威式管教:高規範、低回應
  • 民主式紀律:高規範、高回應

其中,溺愛式與忽略式的管教方式,孩子網路成癮率較高;能回應孩子使用需求、一起討論上網活動,並訂定明確使用規範的民主式紀律,則孩子網路成癮率比較低。

家庭功能影響網路吸引力高低

現今社會型態不斷轉變,除了一般家庭會有這類教養問題之外,家庭型態也有影響。

例如,中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親經常忙於生計、隔代教養的祖父母輩通常無力管教,這些在家庭功能喪失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容易將情感和生活重心投入極富吸引力的網路世界,需要家長和老師特別關注。

尤其,在沒有人限制使用時間或陪伴使用的情況下,學童停留在網際網路的時間愈來愈長,衍生的心理、家庭和社會問題,也時有所聞。

不過,沉迷於網際網路或電視、手遊、網路遊戲,會讓兒童和青少年有暴力傾向嗎?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

北醫大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主任藍亭認為,這些情況無法以臨床試驗證實。

他分析,「一來需要長時間觀察驗證,二來環境中的刺激因子過於複雜,無法單純分析長期暴露在一則訊息或一段影音下,會對人的心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即便如此,使用高科技產品對青少年身心發展造成的影響,仍然是教師與父母必須深入探討的議題,而家長以身作則的教養示範和陪伴、教導孩子正確使用網路資源、加強學校輔導並設計提升孩童網路素養的教材,終究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5大要素解讀人格養成

不過,即使成長環境類似,還是有個別差異。

研究(註3)分析顯示,以下幾個族群較容易有網路成癮的傾向:有藥物或其他物質依賴成癮者,例如:有酒癮、毒癮的人。

潛在精神疾病患者,例如:躁鬱症、病態性賭博、強迫症或焦慮性患者。

另外,從家庭結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等角度著眼,單親、獨子、獨居、高教育程度的富裕男性及年輕族群,也較可能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曾有外國學者分析比較學童人格養成因素,發現有5大基本要素(註4):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友善性、嚴謹性,可以解釋個別差異並同時涵括每個人的網路成癮傾向。

結果顯示:不論中小學生、青少年或大學生,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的神經質特質都最明顯。也就是說,愈具有神經質特質的人,嚴謹性愈高、憂鬱與社交焦慮程度愈高、自尊愈低,這樣的人較具有網路成癮傾向。

4大發現歸納成癮特質

除了5大人格因素,也有學者使用知名的16人格特質量表,測量網路成癮者與非成癮者的人格特質。比較後,學者歸納出4大發現:

首先,網路成癮者抽象思考能力較佳。推測可能是這種人容易受到網路深不見底的豐富資訊吸引而沉迷,難以自拔,而他們也傾向過著較為封閉的生活,社交活動不積極。

其次,相較於非網路成癮者,成癮者的順從特質較低、情緒敏感度與反應度較高。

第三,最容易網路成癮的人,通常是低自尊、常被他人拒絕與否定,或是對生活現況感到不滿足。

最後,網路使用者本身的憂鬱傾向愈高,網路成癮情況也愈嚴重。

另外,在心理和社會層面,也隱藏了一些影響上癮的危險因子,不容忽略。

王智弘認為,成癮只是表面上的行為,是心理問題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或者是發生心理問題時的求救訊號。

找出危險因子

王智弘在2016年發表的文章(註5)中指出,網癮的心理因素,也就是現實生活的推力。

換句話說,現實生活問題的逃避、個人心理問題的合併發生,可能產生網癮行為。這一系列研究探討了網癮水面下的潛在問題,可能包括:

  1. 缺乏自尊。
  2. 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或是人際衝突。
  3. 家庭功能不佳。
  4. 課業或工作挫折。
  5. 生活無聊、欠缺目標。

此外,可能也合併神經質、憂鬱與焦慮等情緒狀態,甚或躁鬱症、憂鬱症、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懼症、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以及人格違常等。

科技為銀髮族紓解孤寂

若以世代來看,在台灣,熟齡銀髮族雖然是網路沉迷風險最低的族群(註6),卻也是近年來網路使用成長率最高的族群。

依照國發會的報告(註7),上網率成長幅度最大的族群,依次是50歲到59歲及60歲至64歲族群,兩個族群的上網率連年上升,2017年就有近10%的成長。

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及社群媒體,則是他們的最愛。透過這些便利的工具,他們增加了與親友的聯繫,這一點是其他年齡層都趕不上的(註8)。除此之外,他們也常用網路打電話、取得資訊,或者追劇、收看線上影音(註9)。

對熟齡銀髮族來說,這現象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