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鄰居」馬哈迪的罷凌戲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到底有多大約束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國基於利益和各種依據,往往不遵守對己不利的判決,已經司空見慣了。國際海事法庭(ITLOS)頂多是適度地解讀國與國之間的糾紛,而不是命令式的「this is an order」。
從前有個土豪,見到鄰居的木瓜結果後想到一箭雙雕的方法,就是把自家的地界挪過馬路,安裝在鄰居的門口,將土地和木瓜佔為己有。
鄰居抗議了,土豪笑眯眯地說道:「好吧!你必須答應我,在達成共識之前,不可踏入你家門口的那塊爭議區域。」鄰居的生活空間一夜之間,變成了「爭議區域」,土豪則是洋洋得意地在這塊「爭議區域」插王旗、吃著木瓜。
談判的時候到了,土豪故作驚訝:「瞧!王旗已飄搖多時,請問它們是你的嗎?你到底想幹什麼?」就這樣,將不合理的行為完全合理化。
馬國於12月4日指責新加坡明年在實里達機場啓用新的「儀表降落系統」(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起降程序,將影響柔佛新建工業區兼港口「巴西古當」(Pasir Gudang)的發展、侵犯馬來西亞的主權。
根據維基資料,「儀表降落系統」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飛機精密進近和降落導引系統,使用無線電信號及高強度燈光陣列為飛機安全進近降落提供精密引導,在諸如低雲、低能見度的條件下可以正常運行。
新加坡表示跨境管理遵循國際法,不涉及國家主權,許多國家的領空都由其他國家管理航空交通,以確保飛行安全與效率。新加坡反將馬國這些日子不顧海洋法、侵佔新加坡領海的動作曝光。
原來馬國於今年10月25日刊登了「修改新山港口界限聲明」的聯邦政府公報,私自擴大柔佛的港界,侵佔新加坡大士一帶的領海範圍。
第33屆亞細安(東協)峰會在11月15日結束後不久,馬國進行「插旗」行動,派遣政府船隻,於11月24日至12月5日之間,共14次「入侵」這片海域。雖然新加坡嚴正抗議,馬來西亞政府船仍沒有撤離的意思,反而由馬國外交部長發出照會,建議對方停止派遣船隻到「爭議海域」,並希望雙方盡快協商。
馬國的挑釁行為,表面上由回返政壇的94歲高齡馬哈迪撐腰。馬國將水供、航空管理、取代新柔長堤的彎橋等搬上台面,顯然是為了製造配套談判的機會,並為私自修改的港口界限尋找體面下台的台階。
海洋法有約束力嗎?
1982年簽署,經過60國批准後,於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是各國可以參照的國際法。若大家都按牌理出牌,照理可以解決許多領海糾紛。UNCLOS的相關條文包括:
1. 海岸線外12海里(22公里)的水域,沿岸國可制訂法律規章加以管理並運用其資源。外國船舶在領海有無害通過之權。而軍事船舶在領海國許可下,也可以進行過境通過(transit passage)。
2. 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海岸線外不超過200海里(370公里)的海域,專屬經濟區所屬國傢具有勘探、開發、使用、養護、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資源的權利,對人工設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環保等的權利。其它國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飛越的自由,以及與這些自由有關的其他符合國際法的用途(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等)。
隨著海底石油開採逐漸盛行,可鑽探4,000公尺深的海床,專屬經濟區所屬國家管理海床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資源的權利,已經超越了漁船捕魚的經濟效益。
四個世紀前,荷蘭與葡萄牙在新加坡樟宜外發生「樟宜海戰」,歐洲各國開始注意海上貿易所引起的利益爭議,於是以歐洲殖民者的價值觀和切身利益,促成了海洋法與各公約的討論和制訂。荷蘭人Hugo Grotis提出公海自由論,「海洋是國際領域」成為國際海洋法的基礎,演化出今天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公約到底有多大約束力呢?國際聲浪特別大的美國並沒有簽署相關條約。兩年前,中國就南海九段線的歷史性主權而拒絕海牙的仲裁。大國基於利益和各種依據,往往不遵守對己不利的判決,已經司空見慣了。國際海事法庭(ITLOS)頂多是適度地解讀國與國之間的糾紛,而不是命令式的「this is an order」。
新加坡是個依賴開放的海洋和天空來生存的國家,多個世紀來,海洋連結新加坡和全世界。新馬是近鄰,柔佛海峽寬度少過1海里,不可能划出12海里的地界,更不可能有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馬哈迪政府顯然看準這一點來搞動作。
新加坡不是大國,只能依靠國際法規行事。新加坡跟印尼於1973年與2009年劃分新加坡南部的海洋界限。跟馬國方面,1927年,海峽殖民地政府跟柔佛談判,划定新柔的分界線。隨著新柔兩地不斷填土,1980年至1994年間,新馬進行七輪談判,以新馬聯合水文調查(Hydrographic survey)的結果來取代1927年的協議。考慮到船隻的行駛安全,柔佛海峽並沒有佈置海上浮標。

至於1979年,馬來西亞單方面宣佈大士(Tuas)外海的海域範圍,新加坡並不同意。如今馬來西亞進一步公佈擁有更大的海域主權,新加坡相應標出擴大的新地界,要求來往船隻進出新的水域時必須遵守國際海洋法。
馬來西亞對大士忐忑不安,相信多少跟大士填土發展有關。丹絨巴葛集裝箱碼頭將搬遷至這個新加坡西部的霸級港口(mega port),這裡也建設霸級船廠(mega yard),跟對岸蒲萊河口(Sungai Pulai)的丹戎帕拉帕斯港(Port of Tanjung Pelepas, PTP)面對面。如果馬來西亞將領海擴大,就可以牽制大士霸級港口的發展。
PTP於21世紀初由時任首相馬哈迪開幕,2017年的集裝箱吞吐量約800萬,約等於新加坡的1/4。航運老大馬士基(Maersk Line)、老二地中海航運公司(MSC 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mpany)、收購新加坡海皇輪船(NOL)的法國達飛航運(CMA CGM)、台灣長榮航運(Evergreen)等都有船隻在PTP轉運。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