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妨從「歷史小説」開始讀起

難以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妨從「歷史小説」開始讀起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歷史小說其實是一個很棒的切入點。一方面看歷史小說不像讀一般書籍一樣,需要勞心勞力、聚精會神的專注在書本談論的主題,可以用較輕鬆的態度來看待;另一方面又不像其他小說一般全然都是虛構,可以在享受小說帶來的娛樂效果同時,也能或多或少增進一些歷史常識。

曾有人說過,若想要懂政治手腕,要看《雍正皇帝》;而若是想要了解經商的道理,則必定不能錯過《喬家大院》。太陽底下沒什麼新鮮事,人類的文明其實就是以歷史的方式,不斷的一直在上演。讀歷史小說,讀的其實是當時時空背景下,人物做決定時的各種行為教科書.「一隻鳥不叫,曹操會逼牠叫,劉備會求牠叫,司馬懿會等牠叫.」

但今天更想討論的是,為什麼建議大家應該都要培養「閱讀歷史小說」的嗜好。先將筆者自己得到的結論寫在前頭:

  • 閱讀歷史小說,一來在看書時不會因為讀的僅僅是小說而覺得有罪惡感,因為歷史小說的特性使人在閱讀故事的同時,也能夠學習歷史知識,滿足多數人閱讀時目的性過強的強迫症。
  • 二來則是能打破眾人不愛看書的陋習、降低拿起書本所需毅力的門檻,進而用較簡單的方法培養起閱讀的習慣。

一直以來,或許是實用主義在社會上過度盛行,在多數人的成長歷程中,「閱讀」一直只被當成達到特定目的的手段,比如考試前要溫習教科書、要獲取特定知識時需要查書確認、亦或者出了職場後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加薪、升職甚至轉職)而尋求幫助。

因為這些成長的經驗,在在強化或限制「閱讀」此動作的含義,好像我們「閱讀」只能是為了達成特定目的而做的。久而久之人們容易遺忘,其實「閱讀」也可以是目的本身,動作本身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放鬆的休閒與嗜好。

然而明白道理是一回事,能不能夠真的抵抗經年累月養成的慣性又是另一回事。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仍難在短時間內打破上述對於「閱讀」的制約反應。拿起書本時,心裡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某種難以言喻的厭惡感;若是下了班後,身體心理都已經疲憊到極致的狀態下,此時對書本的厭惡與反抗更會是變本加厲。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就此放任自己再也不碰書?當然不是,養成慣性需要時間,打破慣性當然也需要。想要斷開「看書」所造成的負面制約,可以從閱讀歷史小說開始。

前段提到閱讀歷史小說的兩種好處,都是筆者自己在身體力行時所得到的感觸。筆者與大部分人相同,都是「閱讀是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這種慣性養成的受害者之一,因此一直是一個有看書潔癖的人。總覺得既然花時間閱讀了,應該必須從書中得到一些啟發和感想,才能不浪費這些投資在閱讀上的時間。因此在看純粹的小說打發時間時,總是覺得罪惡感很重。但另一方面來說,若總是要去啃一些能給人帶來體悟、啟發的經典書籍,這種長時間的燒腦閱讀,對自己大腦的負荷又不是可以輕易承受的,因此筆者總是在這兩種極端的閱讀體驗中徘徊躊躇、不知所措。

直到開始接觸到了歷史小說,筆者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介於上述兩種極端情形中的平衡點。閱讀歷史小說,一來可以在放鬆的同時也學習歷史故事與典故,以作為自己行事的參考經驗。舉例來說,《鹿鼎記》中韋小寶讀書不多,但捉鰲拜、簽訂尼布楚條約等等重要事蹟,皆是從其聽聞的《三國演義》故事中偷師學來的,由此可見「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此話的確不假。

二來,閱讀歷史小說有個更重大的任務,那就是破除大家對於「閱讀」的下意識抗拒心態。筆者曾經看過某篇文章中提到,現代人不愛看書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大腦會下意識的認定看書是一件耗費心力的事,進而產生抵抗。然而對於其他諸如打電玩遊戲、看電視影音等等,大腦則會放鬆警戒,因此很簡單就可以達到放鬆休閒的效果。

所以若從此方面著手,針對「大腦」的防衛意識來進行改造的話,看歷史小說其實是一個很棒的切入點。一方面看歷史小說不像讀一般書籍一樣,需要勞心勞力、聚精會神的專注在書本談論的主題,可以用較輕鬆的態度來看待;另一方面又不像其他小說一般全然都是虛構,可以在享受小說帶來的娛樂效果同時,也能或多或少增進一些歷史常識。

在華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病態升學體制中,多數人因為被學生時代「讀書」的悲慘回憶給綁架,心裡已經根深蒂固的自動將「閱讀=折磨」的等式建立起來,因此雖然人人都懂應該要「培養讀書習慣」這個資訊,奈何多數人在拿起書本要翻開第一頁時,心裡總會自動出現排山倒海的吶喊與反抗聲浪,因此半途而廢、難以持之以恆。

如今,有心培養自己閱讀習慣的朋友們有福了。只要從挑幾本精彩的歷史小說下手,便可藉此機會,替自己培養長期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歷史小說不但滿足了要讀書以增強自己知識的強迫症習慣,又能夠真正無形間享受了閱讀小說所帶來的樂趣而娛樂自己,真是所謂一舉兩得。建議大家馬上開始,挑一本文情並茂的歷史小說,打破自己對於書本的恐懼,真正享受「寓教於樂」的真諦。

本文經周詣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