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土關係中的宗教因素:清真寺政治工具化,伊斯蘭還屬於德國嗎?

德土關係中的宗教因素:清真寺政治工具化,伊斯蘭還屬於德國嗎?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DITIB中央清真寺完工慶典上,坐上賓不是德國總理梅克爾,而是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清真寺四周飄揚的不是德國國旗,而是土耳其國旗,這完全不符合所謂的「伊斯蘭屬於德國。」

2.增加「世俗穆斯林」與「激進穆斯林」的對話:

除了上述結構問題之外,「世俗穆斯林」的組織化也是未來融合政策的重點之一。在德國,「激進穆斯林」當道,他們組織嚴密,排斥、攻擊「世俗穆斯林」,使得「世俗穆斯林」和「激進穆斯林」完全沒有對話空間。然而,宗教自由是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每個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同時也有表達宗教看法的自由;因此,「激進穆斯林」應尊重「世俗穆斯林」的批評意見,共同創造屬於全體穆斯林的宗教世界。況且,德國最具影響力的5個激進伊斯蘭協會的會員只佔德國穆斯林總數的15-20%,換句話說,80-85%的德國穆斯林是崇尚自由、平權、改革的「世俗穆斯林」,這些多數穆斯林的聲音必須被聽到,才有助於穆斯林的融合進程。

12年來「德國伊斯蘭會議」一直是「激進穆斯林」的天下,「世俗穆斯林」幾乎沒有參與權。不過,2018年的「德國伊斯蘭會議」首度對「世俗穆斯林」開放,像是「世俗伊斯蘭倡議」(Initiative Säkularer Islam)、「法蘭克福全球伊斯蘭研究中心」(Frankfurter Forschungszentrum Globaler Islam)等自由派伊斯蘭團體皆首度應邀出席會議,創造了「世俗穆斯林」與「激進穆斯林」開啟對話的歷史紀錄,這會不會成為未來「德國與伊斯蘭」或「世俗與激進穆斯林」的新關係模式,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RTS23EQF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當德國清真寺飄揚土耳其國旗,伊斯蘭還屬於德國嗎?

前德國聯邦總統沃爾夫(Christian Wulff)在2010年拋出「伊斯蘭也屬於德國」(Acuh der Islam gehört zu Deutschland)的觀點後,揭開了近期伊斯蘭融合問題的序幕;而梅克爾是始終如一力挺沃爾夫總統友善伊斯蘭的立場,因此力推伊斯蘭融合政策。

但十幾年的努力,穆斯林融入德國社會的功效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激進伊斯蘭協會的壯大。其實,「德國伊斯蘭」是開放性的概念,所有無宗教信仰者、基督徒、猶太教徒,都可以信奉伊斯蘭教成為「德國伊斯蘭」的一份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可怕的是「伊斯蘭變成政治工具」令人坐立難安。

DITIB中央清真寺完工慶典上,DITIB邀請的坐上賓不是德國聯邦總理梅克爾,而是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當時清真寺四周飄揚的不是德國國旗,而是土耳其國旗,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這完全不符合所謂的「伊斯蘭屬於德國。」

德國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家,因此「伊斯蘭屬於德國」這是普遍被德國人接受的觀念。但伊斯蘭教在德國發展時,也必須尊重德國憲法或其他法律的規定、尊重德國社會的普遍價值、尊重德國在地的生活方式與禮俗、尊重其他宗教信仰、尊重任何對穆斯林的批評意見、尊重其他非激進伊斯蘭團體的意見,這樣才不會造成族群對立與社會分裂,甚至影響德國與土耳其的外交關係。

2018年9月27-29日艾爾多安首次以大總統之姿訪問柏林,雖然身段有點放軟,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的冰冷關係,亦未能如其所願順利破冰。而艾爾多安在DITIB中央清真寺開幕致詞所引發的政治口水戰,非但無助於德土關係的改善,反而讓德土關係蒙上一層厚厚的宗教障礙。德土關係何時才能正常化,誰也說不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