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青年民主回防陣線:我們是一群青年政治幕僚,向未來的民進黨主席提問

青年民主回防陣線:我們是一群青年政治幕僚,向未來的民進黨主席提問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進黨的每個世代都應擔負起應盡的責任,一起參與民進黨改革與存續的路程,而民進黨的下一任主席,需要正面面對這5件事!

文:青年民主回防陣線

我們是「青年民主回防陣線」(青回陣),一群來自行政、立法及民進黨內基層的青年政治幕僚。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我們擔心國際社會將民進黨的失敗,解讀為台灣人民選擇向中國傾斜;我們憂心國際上共享民主、自由價值的盟友與我們漸行漸遠,讓威權主義再次襲捲而來。我們憂心民進黨因為潰敗,無力再為守護台灣民主而奮鬥;我們更關心民進黨如何面對下一次選舉,如何重新取得台灣社會的信賴,讓進步的價值能繼續實踐。

過去許多民主前輩犧牲奉獻,最終引領我們推翻一黨威權統治,迎接民主時代的來臨。然而,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主自由的概念,早已走進人民的心中。我們必須承認,民主轉型的解放政治議程設定,已逐漸失去號召力,人民更在意的是經濟與民生議題。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民進黨從解放政治轉型,走向生活政治,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回首來時路,民進黨無法拋開追求解放政治的歷史,因為有這段奮鬥的進程,才讓我們擁有民主自由的生活,但解放政治需要轉型,改革也需要擴大群眾支持基礎,所以我們要走入民間每一個角落,與基層人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和連結。

生活即政治,政治無時無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而非可以將之割裂、分離、擱置。社會中所有一切,都與政治有關,無論是國家定位、就業、稅收、教育與藝術文化,都是政治問題,也是生活樣態的選擇問題。

因此政黨的存在與競爭,代表的即是生活樣態的選擇,但政黨競爭已被污名化為藍綠惡鬥,我們必須深自檢討。政黨的競合關係是民主國家的常態,我們要重新賦予政黨政治更良性的意義,民進黨必須團結所有進步價值的力量,共同爭取國家最大利益,拋開立場與意識形態的不同,讓國家整體往前進。


向未來的民進黨主席提問:

一、我們要如何繼續堅持改革?

2016年,民進黨推出「改革」議題,造成旋風式的勝利,但也因為改革不夠周全,而導致此次地方大選的潰敗,從過去三年的經驗來看,改革的過程,勢必直接或間接,剝奪利害關係群體的既有利益,不論是年改、勞基法修正、能源轉型、環境、婚姻平權等議題,都因不同群體之間對話不足,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

改革,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過去許多社會問題,沒有被好好地解決,前人不願意做的原因,除了因為改革本身容易得罪人,更因為每個人對於改革的想像不一。前一段日子,我們看見在政策推行前後,總會有惡意的輿論攻擊,而其中又以斷章取義,似是而非的假訊息最讓人混淆,讓政府與人民的溝通出現問題。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應當要找出社會最能接受的平衡點。

未來的民進黨政府如何讓這些假消息、偽資訊,能夠被迅速澄清,避免社會因為這些消息而撕裂、對立,這是改革能否持續的關鍵。

二、拚經濟的果實如何讓人民有感?

過去,我們曾批判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數據治國,但曾幾何時,我們也開始用華麗的數據,來說服民眾,試圖證明人民過得很好。可惜的是,縱然數字告訴我們:股市破萬點、GDP增加、農產出口穩定、觀光旅客增加,但人民並未具體感受到數據的意義。離開都會,多數民眾感受不到數據的增長,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漂亮數字反而讓生活的痛苦感受更加深刻。

我們必須遺憾地承認:漂亮的數字反而成為善治的幻象。

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除了要承受過去馬政府因為過度依賴中國,導致旅遊業與契作農業淪為中國統戰工具,所造成的不良經濟體質之外,更面臨傳統產業過渡到數位經濟轉型的挑戰,未來如何在新經濟時代讓產業成功轉型,讓更多創新動能得以發揮,並在勞動彈性和保障勞權之間取得平衡,是未來台灣必須面對的產業難題。

解決這些沉痾已久的問題並非一蹴可及,未來民進黨要讓民眾可以感受到階段性的經濟成果,一起找回對未來希望與期待。

三、如何抵抗民粹浪潮,守住憲政體制中的普世價值?

選舉與公投的結果是人民聲音的反映,我們理應尊重,然而讓我們感到擔憂的是,公投的結果顯示:民主與民粹僅有一線之隔,民主隨時都有倒退的危機。在民粹狂歡之下,台灣的民主體制可能被反民主的力量滲透,進而剝奪我們想要的生活。這是民進黨必須正視的問題。

選前,民進黨沒有充分讓民眾了解,黨對公投議題的看法,沒有向社會大眾闡述黨的理念價值,以及對人權的界限與態度。選後,民進黨亦沒有做好捍衛普世人權價值的準備,在許多議題上舉棋不定。

人民有權公投,民進黨有責任向人民報告黨的方向!

這次公投,因為民進黨模糊和閃避的立場,導致在投票結束後,民眾才知道原來核能並非台灣主要電力來源;民進黨亦沒有出面捍衛少數群體,告訴人民哪些是公投不能也不該剝奪的權利。此外,在選舉過後民眾才開始搜尋九二共識,甚至還有人認為,九二共識是「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的想像,這些後續效應說明,民進黨立場模糊所造成的不只是選票流失,更是黨的價值退縮。

未來,公投議題將會越來越多,我們要問未來的黨主席,民進黨將如何化被動為主動,並守護黨所重視的價值?

四、民進黨該如何破除藍綠惡鬥污名,推動跨黨派合作?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政黨競爭被簡化為藍綠惡鬥,放諸國際,除了一黨專政或共產國家外,政黨競爭是一種正向的存在,而良性的競爭,除了可以讓人民選擇不同政黨的價值立場與生活想像,也是國家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