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陶身體劇場」數字系列《5》&《9》:冷峻之舞,無盡無窮的肢體賦格

漫談「陶身體劇場」數字系列《5》&《9》:冷峻之舞,無盡無窮的肢體賦格
Photo Credit:陶身体剧场臉書專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舞對觀眾通常不是太討喜易懂的一種表演形式,但陶身體劇場少了文本與戲劇的支撐,反而給予觀眾另一個進入作品的蹊徑⋯當舞蹈抽離情感、敘事與情節,其表演選擇一條近乎「冷峻」的思考方式。

劇團主管剛從上海回來,為辦公室帶了一盒銀針百合。

打開盒子裏頭的東西一顆顆像是中藥材揉成的糰子,乾巴巴的瞧不清是什麼茶葉。扔了一顆入水,枯枝色的茶糰在暖暖的茶湯中悠悠展開,一片片茶葉如春苗開綻,最後露出裡頭朱色的百合,一切過程平淡自然的令人驚豔。待茶湯飲盡,我用筷子將餘下的茶葉和花瓣撥開,原來是將銀針茶與花朵用一根輕巧的棉繩繫著,乾癟的茶團接觸到熱水便自然紓解,隨著水紋緩緩旋轉、綻放,彷彿一個微渺的日常自然,在一個不同於此岸的宇宙緩緩運轉生息。

微妙、奇巧而精準,同時卻呈現不可思議的自然無為,這便是陶身體劇場的作品所帶給觀者的體驗。

陶身體劇場(TAO Dance Theater)成立於2008年,由陶冶、段妮、王好等中國青年舞者共同創立。陶身體劇場以陶冶自身鑽研發展的身體技術訓練系統「圓運動體系」出發,探討在情感、情節、故事性與戲劇性之外,純然對身體與時間、空間的關係進行探討與關照,營造其特有的,豐富卻又理性的藝術風格和身體景觀。

陶身體劇場自2011開始著手創作其最為人所知的「數字系列」,包括《重3》、《2》、《4》、《5》、《6》、《7》、《8》,一直到於2017年完作首演,由澳洲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等歐亞澳7個場館及藝術節共同委製的《9》。

數字系列的作品名稱指涉作品中的舞者人數,除此之外數字系列的每一部作品都沒有具體的敘事對象或主題,連服裝都一派樸素而簡潔,只是如數列一般排列組合不同的肢體語彙,每支舞作都像是一串精心設計的陶身體密碼,蘊藏舞蹈家對身體的關照與邏輯思考。

現代舞對觀眾通常不是太討喜易懂的一種表演形式,但陶身體劇場少了文本與戲劇的支撐,反而給予觀眾另一個進入作品的蹊徑。

今年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巨人系列,陶身體劇場帶來了《5》和《9》這兩個不同況味,卻有著極類似的旨趣的作品。

在《5》之中,5位舞者自始至終交融一體,時而如飛蛾破蛹,時而如花朵開闔,在反覆的結與解之間緩慢的變換。有趣的是,音樂設計小河為《5》設計了5段風格截然不同的樂曲,但是樂曲變換卻和舞蹈本身沒有顯著相關的段落關係,舞者的肢體軀幹彼此交纏編織,彷彿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古老生物,執行其生命流轉的過程。

messageImage_1545276374400
Photo Credit:陶身体剧场臉書專頁
「陶身體劇場」作品《5》表現肢體交纏

相對於《5》的緊密交融,《9》之中的舞者卻彷彿是各司其職,以自身的規律在舞台各處兀自舞動,看似沒有統一的舞步和姿態,卻保持著相同的韻律而呼吸。

《9》的動作看似紊亂而無章法,偶而有個一致的動作或方向,又轉瞬消逝,但舞者之間的空間關係卻始終勻稱而舒適,彷彿「空間中相互依存的關係形成一種密碼式的連結」。《5》和《9》的創作時間相隔四年,但不難看出這兩個作品核心,其實都是對舞者之間,肢體與空間的關係所做的探討與關照。

在演後座談時,一位觀眾提出一個問題「在這個作品裡面,我好像看不到『舞』。」這個問題可以預想,應該也是陶身體劇場時常接受的質疑。

禮記。樂記》云「說(悅)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彷彿舞蹈應當為展現某種情緒或場景而存在。

當舞蹈抽離了情感、敘事與情節,陶身體劇場選擇了一條近乎「冷峻」的思考方式——不論是《4》、《5》對舞者互動關係的探討,或是《6》、《7》、《8》一系列對脊椎運動的實驗與探究,一直到《9》所呈現的若有似無的韻律和秩序。

陶身體劇場的作品在肢體上的反覆探求和邏輯思考,讓數字系列的每一部作品都譬如一首精巧勻稱的賦格,在繁複而理性的思路中呈現了無以名狀的優雅。

messageImage_1545276641145
Photo Credit:臺中國家歌劇院臉書專頁
「陶身體劇場」作品《9》

陶冶曾說「舞蹈是所有藝術的總和,人們舞動的時候,是時間的快慢、起伏,也是生命的瞬間;躍動、停頓到消逝」,或許在陶身體劇場貌似冷峻的外衣下,蘊藏的便是舞蹈家對生命乃至於宇宙的熱愛吧。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