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將推從3歲讀到18歲的「原住民族學校」,另立課綱、教材,非原住民也能讀

政府將推從3歲讀到18歲的「原住民族學校」,另立課綱、教材,非原住民也能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讓各族依照族群特色發展,《原住民族學校法》草案給予學校足夠彈性,不硬性規定得照一般學制。此外,原住民族學校的課綱、教材、評量方式,都可獨立於一般學校,以符合原住民價值觀。

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草擬攸關原住民族教育權的《原住民族學校法》草案,今(20)日舉辦公聽會,蒐集民眾意見。根據草案,未來可能創設3歲到18歲都能讀、15年學制的原住民族學校,將有自己的課綱跟教材,也不只招收原住民學生。今日的公聽會,許多與會民眾討論到,都會區原住民散居各地,是否可能設立這樣的學校,又是否可能仿照紐西蘭,打造「全族語校園」。

原住民傳統的知識、價值觀與生活哲學,都與漢人不同,但台灣卻鮮少有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學校,就算《原住民族基本法》2005年就明定應以「多元」的精神,保障原住民的教育權利,但詳細的原住民教育規範,一直停擺。2017年,全台6所原住民族小學仍然只能用「實驗教育」的方式,以個案的方式存在。

為了讓原住民學生有機會接受母文化教育,原民會委託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副教授蔡志偉草擬《原住民族學校法》,並從11月23日開始,於全台10處舉辦法案公聽會,聽取大眾意見。今日,第8場公聽會在位於台北市的國立師範大學舉辦。

未來的原住民族學校:不只學制自由,還有自己的課綱跟教材

公聽會開始,負責帶領團隊草擬法案的蔡志偉首先解說《原住民族學校法》草案制定方向及內容。

蔡志偉表示,這部法案最重要的目的就在「建立原住民族教育體制」,為了落實原住民族教育自主、自決,未來設立的原住民族學校將「獨立於一般學制」。

未來的原住民族學校預計採15年制,收3歲到18歲的原住民學生,一般學制中,3到18歲大多是3年幼兒園+6年小學+3年中學+3年高中職,但由於原住民知識體系、生活哲學都與漢人不同,蔡志偉強調,為了讓各族依照族群特色發展,《原住民族學校法》草案給予學校足夠彈性,不硬性規定得照一般學制。此外,原住民族學校的課綱、教材、評量方式,都可獨立於一般學校,以符合原住民價值觀。

未來設立的原住民族學校,預計以「各族」作為設立學校的主軸(比如阿美族學校、排灣族學校等),中央由原民會管轄,教育部只提供協助,地方則由地方縣市政府管轄。

學生方面,原住民學生能優先入學,但非原住民也可以就讀,且並未設立任何原住民保障名額或比例。此外,雖然與一般學校學制不同,學生如果取得同等學力,可從一般學制轉入原住民族學校,也可以從原住民族學校轉回一般學校。

教師方面,為了確保文化敏感度,法案要求校長得有原住民身份,學校輔導處人員,也應優先進用原住民。

另外,由於原住民知識斷層存在已久,具原住民知識的教師也一直不足,因此公聽會中,蔡志偉也特別說明師資來源。除了由現職教師轉任,未來也將設立獨立的「原住民族學校師資培育中心」,另外,也設置「專業技術人員」,讓部落傳統知識保存者或是文化工作者,就算沒有教師資格、不符學歷限制,也能當老師。另外,也將規劃公費教師,吸引有志教育的大學生投入,但須通過「中高級」族語認證。

都市原住民學生散居各地,可能無法設立整間原住民學校

而今日公聽會現場觀眾,針對主要聚焦「都會原住民」「全族語教育」有比較深入的討論。

首先回應的是新北市原住民族資源中心主任包志強,他著重在「都市區」是否也適合這部法,包志強認為,整部法都以原住民鄉鎮為基礎,可能讓居住在的都市原住民無法受益(編按:目前有超過5成的原住民住在都市)。

因為都會地區原住民學生的相對分散,也不像原住民鄉鎮,同族的會住在附近,可能很難設立以「族」為單位的「整間學校」。因此,包志強建議,是否可能在法規中訂定「原住民族班」,比照原住民族學校的授課方式、學制規劃,但設立在一般學校中。

「為何對於族語要求還是這麼低?」民眾期待「全族語教學」

而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波宏明則期待,未來設置的原住民學校能夠「全族語教學」。他分享前往紐西蘭毛利學校參訪時,走進一間學校的毛利班級,「我要跟老師說英文,是要小聲偷偷說的,那就是毛利語的環境」。但對於台灣的原住民族學校老師,「只有」公費生需要族語認證,且「只需要」中高級通過,他認為不夠。

波宏明表示,原住民族語師資的確難尋,但他說,「民國90年推動九年一貫時,就說原住民師資不足,近兩年推動12年國教,還是一樣不足」,但他說,這部法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為何對於族語要求還是這麼低?」他期待,就算學校教的是數學,一樣可以用族語。

他期望,未來設立「師資語言學院」之類的機構,提供老師「全族語」的研習環境,並規定老師在任教前,先進入學院至少1年,甚至取得「高級」族語認證再任教。

或者,限定老師在一定年限內得達成「以族語當教學語言」,否則給予處罰,或給予全族語教學的老師津貼,鼓勵教師提供「全族語環境」。其中一名與會的政治大學教育系學生,也分享自己在紐西蘭參訪的心得,她表示,紐西蘭的毛利人,小學1、2年級是以「全毛利語」上課,3年級以後,才以毛利語、英語雙語並行。

但也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應走「全族語」路線,國教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秋玲就表示,師資中可能有不少是從一般學校轉任的,也許教國語、英語、數學這些學科,是否真的「非講族語不可?中高級(族語認證)不夠?」值得思考跟討論。

公聽會中,一名與會者也以家長的角色,提出她對原住民族學校的想像,她認為,原住民教育和主流教育不需互斥或對立,提到主流教育時,她說,「他們(接受主流教育者)本身對他們的教育有很多不喜歡,原住民族學校是不是能夠為這個大社會、甚至全球帶來另外一種禮物?是從我們原住民祖先的智慧、從我們對世界的哲學概念,去設計一個既傳統但其實又很前衛、給台灣現在的體制解套的方式,其實會更吸引不只是原住民的家長把孩子送過來,漢人的家長也會把孩子送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