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宣布美軍撤出敘利亞:五角大廈錯愕,但便宜了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共和黨籍參議員葛蘭姆(Lindsey Graham)就認為,在還沒擊潰伊斯蘭國的情況下,美國的撤離不僅會壯大伊朗,也是棄庫德族盟友於不顧。
(中央社)美國與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在飽受戰爭蹂躪的敘利亞纏鬥數年後,美國總統川普今(20)日表示,是時候讓美軍從敘利亞返國。但卻震撼國會議員、五角大廈和國際盟軍,同時可能「便宜」了某些國家。
美國今天傳出將讓2000名美軍撤離敘利亞的消息,引發華府譁然。川普今天推文證實此事。川普先前就對美軍是否有必要駐紮在敘利亞表示質疑,他3月承諾,美軍「很快」就會撤離敘利亞。
川普在推特宣告美國戰勝伊斯蘭國聖戰士。他推文寫說:「對抗伊斯蘭國取得歷史性勝利後,是時候讓我們偉大的年輕人回家!」
儘管面臨來自政壇雙邊的批評,共和黨籍的川普在他的影片中堅稱,這是正確時機。川普表示:「他們準備好了,大家很快會看到他們,他們是偉大的美國英雄。」
川普在上傳的影片中表示:「我們贏了。」他說:「我們打敗他們,我們重重地擊潰他們,我們收復土地了。」「所以我們的青年、我們年輕的男男女女,他們全都要回來了,他們現在就會陸續回家。」
After historic victories against ISIS, it’s time to bring our great young people home! pic.twitter.com/xoNjFzQFTp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December 19, 2018
稍早,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Sanders)發表聲明表示,敘利亞境內的IS已被擊敗,但以美國為首的數十國聯軍將繼續對抗聖戰士,「在敘利亞擊敗伊斯蘭國的勝利,不代表國際聯軍或相關任務將隨之落幕。」
隨著對抗伊斯蘭國的戰役進入新階段,華府已開始將軍隊撤回國。
《法新社》報導,美國這項令外界震驚的撤軍行動,將會產生非比尋常的地緣政治影響,並讓在美國支持下長期對抗伊斯蘭國的庫德族(Kurd)戰士面臨未知命運。
面對媒體詢問撤軍規模時,一名美國官員回答:「全面撤離,全面意味全部。」目前敘利亞境內約有2000名美軍部隊,大多從事訓練和顧問任務,支援當地部隊對抗伊斯蘭國。
不過,這項令人震驚的舉措,與美國對敘利亞和這個地區的長期政策背道而馳,震撼國會議員、五角大廈和國際盟軍。
美國撤軍可能產生非比尋常的地緣政治影響,使獲美國支持、在敘利亞對抗IS聖戰士的庫德族戰士命運未卜,數以千計庫德族戰士據信將留在敘利亞。
國防部發言人說,五角大廈已「開始啟動」撤軍敘利亞的程序。國會議員抨擊川普這番決定,說這可能使安卡拉當局更大膽地攻擊美國支持的庫德族部隊。五角大廈拒絕說明,撤軍對在敘利亞執行空中任務的影響為何。自2014年來,多國聯軍即在敘利亞執行空中軍事行動。
《路透社》報導,五角大廈發言人懷特(Dana White)發表聲明指出:「聯軍已解放伊斯蘭國所占領的地盤,不過圍剿伊斯蘭國的作戰尚未結束。」
她表示:「就在我們轉向下階段戰役的同時,我們已啟動讓美軍從敘利亞返國的程序。」「基於保護部隊和行動安全的理由,我們不會提供進一步詳情。不論伊斯蘭國在何地出沒,我們會繼續和夥伴、盟友合作,擊敗伊斯蘭國。」
《路透社》稍早引述一名美國官員的話報導,美國宣布開始自敘利亞撤軍後,國務院會在24小時內,將所有人員撤離敘利亞。這名官員表示,美國計畫,圍剿伊斯蘭國最終行動任務的最後階段結束後,就將軍隊撤出敘利亞,預料會在60到100天內完成撤軍。
川普宣布撤軍,棄盟友於不顧挨轟
川普這次的政策轉變似連五角大廈都狀況外,也是棄庫德族等美國盟友於不顧,美國國內與盟邦都有質疑聲浪。一名英國國防部副部長就表示,他完全不同意川普說IS在敘利亞已遭擊敗。
美國自敘撤軍,還恐陷阿拉伯民兵「敘利亞民主軍」(SDF)與庫德族(Kurdish)的聯盟於危境。庫德族與SDF聯軍在對抗IS之戰裡充分發揮作用,但土耳其政府近日考慮在敘國發動新攻勢,打擊庫德族與SDF。
美國在總統歐巴馬時就慢慢從敘利亞抽身,擔心又會像在阿富汗一樣陷入一場沒完沒了的衝突;但為參與打擊IS,歐巴馬自2014年9月下令空襲,隔年又讓地面部隊進入敘國。

《彭博》(Bloomberg)報導,川普雖宣布撤軍,但仍有諸多關鍵細節尚待確認,像是撤軍時間表、美軍的空襲任務會否持續等。川普的撤軍決定也在國內引發兩黨國會議員批評,認為美國將敘利亞的前景拱手讓給敘利亞總統阿塞德的盟友俄羅斯及伊朗。敘利亞7年多前爆發內戰,俄國與伊朗介入後讓阿塞德政府轉危為安。
常與川普打高球、也是川普重要諮詢對象的共和黨聯邦參議員葛蘭姆(Lindsey Graham)推文指出,撤軍之舉「會鼓舞到伊斯蘭國」,且犯下「如歐巴馬般的大錯」。葛蘭姆表示稍晚會與國防部長馬提斯(Jim Mattis)見面,了解情況。
不願具名的官員透露,馬提斯1週前即與川普討論過可能的撤軍問題,但官員不願說明馬提斯當時有何反應。
《轉角國際》報導,4月時川普的撤兵想法曾遭到親信愛將——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與國防部長馬提斯(Jim Mattis)極力勸說阻止。但近幾個月來,馬提斯與川普的互動卻遭遇急凍,川普政權一開始啟用的眾多「將軍幕僚」也都一一被逼退、拔除,如今只剩下馬提斯一人還在身邊。因此在孤掌難鳴之下,馬提斯也無力再阻止川普的撤兵宣言。
就在18日,協調聯軍打擊IS的美國特使麥格克(Brett McGurk)才對IS已被擊敗表示不以為然,還暗示美國會繼續參與對抗IS。麥格克當時說:「過去幾年學到一件事,即要想擊敗像IS這樣的組織,不能光只是將他們逐出有形的空間後就走人,必須確認當地安全部隊到位、確保能持久掌控收復的失地,因此勢必耗時。」
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不到2週前也表示,在敘利亞還有很多事要做,像是老練的IS戰士還在敘國頑抗,試圖變得更有影響力;甚至就在川普宣布撤軍後,五角大廈發言人懷特(Dana White)還發聲明說「對付伊斯蘭國的作戰尚未結束」,盡顯美國內部步調紊亂。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