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你不可不知的國際關係議題》:拉丁美洲的小國外交策略

《8個你不可不知的國際關係議題》:拉丁美洲的小國外交策略
1838年法墨糕點戰爭(Pastry War)轟炸聖胡安|Photo Credit:  Horace Vernet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冷戰時期,除了古巴之外,拉美國家在政治上受制於美國,對外政策幾乎奉行美國旨意,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成為美國的「表決機器」。為了「反共」,超過30萬的中美洲人死於內戰;在南美洲,約4萬人失蹤,5萬人遇害,50萬人受到監禁與酷刑。

文:陳小雀(淡江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國際長,研究專長:拉美文化研究)

小國的外交策略——以拉丁美洲的外交關係演變為例

(前略)

歐美國家的霸權主義

19世紀初,西班牙式微之後,英國趁虛而入,從西語美洲取得礦區租讓權,並為剛獨立的新興國家發行公債,藉貸款之際,獲得政治與經濟的特權。在西班牙方面,雖然已喪失美洲大部分的殖民地,卻仍守著多明尼加、古巴與波多黎各,並有意協同神聖同盟恢復在美洲的統治權,令新興國家相當不安。此時新興國家的外交政策為:防範西班牙捲土重來、抵制其他歐洲國家入侵、尋求美國的支持。

美國政府對西語美洲的獨立運動保持曖昧態度,一方面不想與西班牙交惡,但又擔心神聖同盟入侵西語美洲,妨礙美國在西語美洲的布局。另一方面,美國則希望藉機滲透西班牙殖民地,於是暗中援助獨立分子。待西班牙割讓佛羅里達予美國之後,以及各地獨立態勢明朗後,美國才於1822年起陸續與智利、祕魯、大哥倫比亞、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建立外交關係。

西班牙、英國、美國對西語美洲各有盤算。在此歷史背景下,美國門羅總統於1823年發表《門羅宣言》,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為由,支持西語美洲的獨立運動,反對歐洲列強干預西語美洲。《門羅宣言》反映出美國對美洲的野心, 並逐漸發展成「門羅主義」,衍生為爾後對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

與歐洲列強相較之下,19世紀中葉的美國國力不強,導致《門羅宣言》的實質作用不大。1825年,法國入侵墨西哥,墨西哥求助於美國,美國卻置之不理。1826年,美洲大陸會議於巴拿馬舉行,與會國家有大哥倫比亞、祕魯、中美洲聯邦與墨西哥,美國代表則姍姍來遲;各國在美洲大陸會議上除了強調「團結」之外,並擬定共同軍事防禦合作,以確保西語美洲國家的獨立。然而這些協定儼然虛設,不僅墨西哥有難,美國沒伸出援手,類似情形也發生在智利、阿根廷、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等國,當這些國家遭歐洲列強染指時,美國都遠離是非。

19世紀中葉後,隨著美國國力增強,《門羅宣言》被視為可以任意干預美洲的基礎。首先,美國將目標放在鄰國墨西哥,慫恿德克薩斯州脫離墨西哥,再將之併入,成為美國第28州。美墨雙方因德克薩斯事件而於1846年爆發戰爭, 墨西哥大敗,邊境失守,美國軍隊長驅直入攻進墨西哥城,墨西哥政府只好求和,簽下《瓜達露佩—伊達爾戈條約》(Tratado de Guadalupe Hidalgo),墨西哥不僅永久喪失德克薩斯,割讓上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新墨西哥、懷俄明、科羅拉多、猶他、內華達等地,僅獲得美國1,825萬美元作為補償。

美國的野心不只於此,接著一場美西戰爭(1898年)讓西班牙一敗塗地,而拱手將古巴讓給美國,同時割讓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美國終於有機會託管古巴3年,雙方並簽定《柏拉特修正案》(Platt Amendment),美國因而得以永久租借古巴第三大港關塔那摩(Guantánamo),建立一個占地78平方公里、海域39平方公里的軍事基地,就近箝制拉丁美洲。

圖5-11
Photo Credit: 三民出版
美墨戰爭(1846-1848)後的領土變化——圖中可見墨西哥割讓大片領土(粉紅色區域),而中央灰色區域,為美國於1853年以1,000萬美元購得。

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

美西戰爭後,門羅主義演變成霸權主義。1903年,受到美國的鼓吹,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而獨立,美國登堂入室,取代法國投入運河開鑿工程。美國在運河開鑿成功後,即控制運河營運權,並將運河區規劃為美國屬地。為了箝制拉美地區,老羅斯福總統提出「巨棒政策」(Big Stick Diplomacy),扮演拉美國家的「保護人」,並藉武力維護拉美秩序,多次出兵巴拿馬、多明尼加、古巴、尼加拉瓜等國。巨棒政策引起拉美人民的強烈反抗, 繼任總統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 1857-1930)於是改變政策,以「金元外交」(Dollar Diplomacy)繼續變相剝削拉丁美洲,將拉美國家納為美國的附庸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之前,跨國企業挾帶大量資金進駐拉丁美洲,在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下,拉丁美洲依舊是原料供應地,只是剝削者從西、葡宗主國變成歐美企業。美國勢力主要在墨西哥、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英國在南美洲的勢力遙遙領先美國,德國亦於南美洲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美國對德國宣戰,巴西、海地、古巴、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馬,亦在名義上跟隨美國向德國宣戰;多明尼加、厄瓜多、祕魯、玻利維亞和烏拉圭雖然未參戰,但與德國斷交;墨西哥、薩爾瓦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阿根廷、智利則保持中立。在美國的排擠下,英、德在拉丁美洲的勢力漸漸消失,由於拉美各國對外政策依舊缺乏獨立性,處處受到美國牽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美各國在政治與經濟更加依賴美國。例如:古巴的製糖業全由美國法蘭西斯科糖業公司(Francisco Sugar Co.)所控制。美國聯合水果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壟斷拉美多國的香蕉生產,這家水果公司並非普通企業,而是一個富可敵國的超級公司,堪稱國家中的國家,旗下擁有數家鐵路公司、船運公司、郵遞公司和電力公司,也是廣袤土地、海關碼頭的所有權人。美國企業帕斯科礦產公司(Cerro de Pasco Corporation)壟斷祕魯的礦產。美孚石油公司在哥倫比亞取代英國皮爾遜父子公司(Pearson)。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控制了巴西的橡膠生產。